顾新春
近年来,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我国胃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慢性胃炎发病率约为30%,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性病变,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胃炎。胃炎的发生与应激、感染、药物、免疫、理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表现为中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恶心、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调查结果显示,胃炎高发群体主要集中于饮食不节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
当前临床中对胃炎的诊断主要是以体格检查为基础,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实验室检查、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和病理检查等,明确胃部病变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的病因,临床药物治疗的选择包含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几类,都有不错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反酸、烧心、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的患者;硫糖铝、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能有效保护胃黏膜;以上腹饱胀为主要症状者可用西沙比利等促胃动力药。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胃炎还需根除幽门螺杆菌。总之,具体的藥物选择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之后,都需要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控制。第一,患者日常的膳食需要以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烹饪方法多用炖煮,可适当进食小米粥、山药粥,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等,老年人患胃炎时容易出现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要注意补充。第二,避免食用煎烤、熏制、腌制的食物,各类刺激性的食物也需要减少食用,如酒及含酒精的饮料,气泡饮料,浓茶、咖啡,浓烈、辛辣的调味料等,避免加重胃黏膜刺激。第三,饮食习惯的改善可以从改变咀嚼习惯开始,做到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饮食规律。
此外,胃被称为第二心脏,胃肠道和消化系统活动是由植物神经调节的,而精神心理与植物神经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其健康状况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很多器质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也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在对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发现,受患者情绪紧张影响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因此认为胃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开展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常而言,胃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怀疑、恐惧、紧张心理,这可能使胃液的分泌量增加,胃炎症状加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胃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措施等。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要做到和患者的共情,使其感到被关注、被理解和被支持。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可作为伴明显精神心理因素者及常规治疗无效和疗效差者的补救治疗。胃炎患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接受自己的疾病,打消因疾病产生的消极情绪。此外,做好定期随访,掌握自身病情,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者,要高度警惕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