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工作未满六年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所在的普高,学生就业方向较为特殊,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成绩,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都较弱。入职几年,自觉工作可谓尽力,教学效果就本校而言亦佳,但我对教学的深度不甚满意。若考虑实际学情,仅满足于知识的落实,则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都并非益事;若在教学时设计思维梯度较高的任务,则学生对这些任务的参与度几乎为零,畏难情绪与思维惰性十分明显。
为了推进教学深度,我尝试把高难度的任务拆解得更细,按难度层次逐级引导学生思考,但这样比较消耗时间。而且哪怕前几个层次完成度较好,一旦面临最后的高阶问题,学生还是呈放空状态,前面的铺垫与蓄势大半无效。我也参考实践了一些名师的课例,尝试把任务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此举有效但效果有限,学生一旦触及情境的本质,意识到任务的真正所指,热烈的课堂便转向了静默。如此,学生始终不愿努力挖掘自己深度思考的可能性,教学的深化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教师完成而非学生自主生成的。
想请教老师,身处层次较低的学校,如何真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日常课堂中实现深度教学?十分感谢!
(提问者:浙江温州市温州艺术学校 青年教师郑舒艺)
郑老师:
你好!
读你的来信,我好像看到了多年前那个意气风发、总在琢磨、不甘平庸的自己。我知道说这话有点自我托大,只为表达对你上下求索精神的敬佩之意。唯愿你在今后继续葆有这种热情,不断加强学习,让自己在职业、专业、事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让更多学生因你热情对待教育事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而受益。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及一些老师的体会,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同时也希望我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找平衡点。在几个不同的着力点之间找到平衡,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技能。一个教师要弄清如下着力点:学生要参加高考,艺术生还要参加专业考试,家长的期待,学校的要求,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试图进一步提升学生和自己的上进心,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个人禀赋、未来期许的差异。这些点看上去纷繁复杂,但我们不妨化繁为简,那就是在高考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平常念叨的几句话就是:立志考清北的学生,语文要考120-140分;立志考双一流的学生,要考110-130分;立志考一本的学生,要考90-110分;立志考本科的学生,要考80-100分。这就是说,在学生能力及志向与教师努力方向及自我发挥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切合各方实际能力和需要的平衡点。找到这个平衡点的难度,可能丝毫不亚于体操冠军的竞技难度。
因材施教。你所面对的学生是需要多管齐下的艺术生,他们要兼顾文化课和专业课,语文只是其中一门。明乎此,你大可心态平和,设置与艺术相关的情境教学模式,让教学活动更有趣、更出彩。当然,因材施教不是无原则降低教学标准,毕竟他们同样要面对高考试卷,而且艺术生还能靠语文抬高分数。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耐心——如果1000次不行,那就努力1001次;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高考语文特别注重陌生化情境设置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其他艺术与语文的融合,给你和你的艺术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1-5题的文段,分别摘编自朱光潜《诗论》和钱钟书《读<拉奥孔>》,涉及雕塑《拉奥孔》、莱辛诗画不同质理论、造型艺术与文字艺术的区别等,这就为你与学生探讨美学、艺术、逻辑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我特别喜欢把语文上成向其他領域拓展、辐射的跨界课。我在讲王勃《滕王阁序》的时候,向音乐拓展——与学生一起欣赏两个版本的《渔舟唱晚》;向历史拓展——滕王李元婴以及三处滕王阁、墨子故里滕州;向天文学、物理学拓展——本文以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体现出来的时间空间意识;向谜语拓展——挑灯夜看《牡丹亭》(猜本文一句:光照临川之笔);向人名拓展——香港艺人周星驰之名,应该出自“俊采星驰”;向传统诗歌的母题拓展——怀才不遇、黍离之悲……
教学相长。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我认同这句话:教师是指挥家兼第一小提琴手,学生是众多乐手。这就意味着,上课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演奏一支曲子,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音乐的演绎者、诠释者。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抱持向学有专长的学生学习的谦和之心。我在组织学生读书报告会的过程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有一位学生是《指环王》迷,那我就请这位学生做一个系列专题,讲解这部史诗巨片;有一位学生研读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颇有心得,那我就请她做分享;有一位学生看《肖申克的救赎》很多遍,那我就请他与同学做一次视听享受;有一位学生研读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1984》、扎米亚京《我们》、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那我就邀请他讲解……教师不要担心自己在学生面前露怯,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不难堪,因为没有人是全知全能者。在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上,“我们习惯性地选择课程的预设性而非生成性。这是一种操控思维、PUA行为模式在起主导作用。不难想象,具有这种思维、行为模式的教师,会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影响学生。而生成性课程则在智力发育、想象能力、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应战,师生双方进入大脑风暴的境界,享受教学相长、互相成全的过程。因此,生成性意味着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独立自主、精骛八极的灵动飘逸,而预设性意味着古板呆滞、照本宣科、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行矩步”(苏祖祥《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课程预设性要有,但教师也不要太在意课堂任务的设置和完成,有时也不妨有一些生成性,多一点自由发挥,师生一起放飞自我。不要太看重教师主导性和引领性身份的设定,不要总是想着掌控课堂、掌控学生,给自己和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像冉云飞说的那样——“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思想和创造”(爱因斯坦)。
情境设置。你提到设置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表明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看重理论的教师,这很难得。新课程标准下的新高考特别看重陌生化情境的设置,各个学科概莫能外。我对此有如下看法:“如何面对陌生化场景设置,如何走出刷题得高分、面对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的怪圈,如何理解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重要性,如何用综合性眼光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如何体现学以致用原则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如何转型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方法、能力,如果最终能够转换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陌生化环境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而千百遍刷题所形成的单一解题能力,只是百无一用的屠龙之技。从形成创新能力、创造意识的角度来说,面对陌生化场景不犯晕、不怯场是必须具备的情商要求,打破学科的门户之见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未知世界时必须具有的一种姿态和方法。”(苏祖祥《滚雪球:因应陌生化场景的阅读方式》)
挑战自我。看得出你是一个不满足于已有成绩、希望不断挑战自我的人,并进而希望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这是难能可贵的进取心。我的建议是:挑战自我最好遵循“低起点,慢节奏,缓坡度”以及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不冀望一蹴而就,不设置太大难度以免挫伤自己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每有小得即予以鼓励;深度教学是相对而言的,今日之我比昨日之我有进步,那就是可喜可贺之事。
培育职场人。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培育有一技之长和社会意识的公民。明乎此,语文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运用语言说明事理、表达意愿、亮明观点的能力,养成理性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以及尊重法治秩序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不必把教学目标设定为更高的目标,比如培养艺术家、科学家,因为达成这一目标更多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身禀赋。
以上意见供你参考。愿你职业顺遂,专业精深,事业有成!
(解答人:湖北仙桃中学 资深语文教师苏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