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2023-03-05 10:52林银华
师道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豆豆同学老师

林银华

“老师!”

最后一节下课已快12点,我前脚刚迈出教室,身后就追出来一个男生。是班里那个“话痨”,喜欢在课后找我聊他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常常占用我很多课余时间,有好几次还拖过了食堂的饭點。所以,此时的我后脊背一阵发紧,下意识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话痨”姓M,说他“话痨”是有出处的。开学第一周的教材内容涉及红色革命史,我让学生先去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分组分享,每组控制在5分钟之内。好家伙,这位M同学一打开话匣子根本刹不住车。两个5分钟过去了,我根本插不进话提醒他超时了。又两个5分钟过去了,我各种肢体语言的暗示都无效。好吧,索性放开了让他说个够。最终,那节语文课成了他的专场。从此,我严格控制课堂上他的发言机会。

再后来,经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投诉。历史课上,他会突然站起来,很大声地说,“老师,你说错了,我读到的史料和你讲的不一样”;办公室里,他和政治老师关于一个哲学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英语课上,老师发现他在读毛选;阅读课,他在啃《资本论》;我尝试着跟他聊“表达的得体”与“沟通的技巧”,他用“民主”和“自由”回怼……与同学的相处亦如此,教室里经常看到他与同学争论,话题涉及“女权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等等。

有一天下课,M同学又来找我聊天,这次的主题是《资本论》的核心思想。以我的阅读量和认知范畴,真有些招架不住。于是我用了个“缓兵之计”,让他回去写读书笔记,过段时间再与我分享。没想到第二天他就带了本厚厚的笔记本来,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读书心得。我第一次对这个兴趣取向与关注点与众不同的男生产生了兴趣,于是向他借了笔记回家认真阅读。这一读我极受震撼!虽说字迹潦草,但有书摘有评论有心得,看得出是花了很多心思的。而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引述的文献资料有理有据。虽说内容庞大,但条理又很清晰,逻辑也很严谨。我花了四个晚上的时间认真看完,再与他交流时,很真诚地夸奖了他。那天,这个平日里语速很快、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M同学表情特别轻松,我还捕捉到了他嘴角一丝浅浅的笑。

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那个因淘气被退学的小豆豆,转学来到巴学园。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第一次见到小豆豆时,就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我想,这位M同学也需要这样一份耐心的倾听与全然的接纳吧。

那天之后,我们的课间对话继续进行。不同的是,我开始真正用心地倾听他讲的那些我需要很努力才听得懂的内容。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插上一两句话了;再后来,当我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时,他也不会急着反驳我了;有时快错过食堂饭点了,我会邀请他一起到食堂边吃边聊,这时他也能很识趣地及时收住话题,留待下次再继续说。我感觉到这段时间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全然的接纳与用心的倾听让这个孩子慢慢地放松下来,他的心理空间拓宽了,才有可能听见其他的声音。

日子一天天地过,M同学身上发生了诸多细微的变化。校园里相遇,他会主动微笑着打招呼了。科任老师也反映,课堂上他怼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与他讨论问题,对他讲述的内容也越来越有兴趣了。我看到了他与集体的融合,也察觉到了他愈加放松的状态。

直到有一天……

那是一次月考后,他拿着答题卡来找我,说不明白为什么作文不及格。我一看,除了依旧近1500字的长篇大论(考卷作文要求800字),还明显跑题了。我如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很不解,觉得按照材料的意思就是写这个啊。我告诉他:“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完成一个写作任务,而不是自说自话。你写作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自己的逻辑世界,并且极力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老师感受到,你一直都很想表达自己,想证明自己,有时会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沟通应该是情感、观点的流动,你来我往,有互动才是有效的沟通。写作就是与读者的一种沟通交流,生活中也是这样。”

一反常态地,这次他没有喋喋不休地继续辩解,看得出他在很认真地听,而且这段话对他是有触动的。于是我决定再深入一步引导。“老师能感受到你憋了很多话想说,生活中是不是没有什么表达的机会?”这句话就像一个奇妙的开关,M同学出现了很明显的情绪波动。他双臂微曲,双手紧握拳头,像是要奔跑又像是要战斗。脸上的表情是凝重的,嘴唇哆嗦,眼眶发红,眼神里既有不安又有愤怒。我扶着他紧绷的手臂,轻声问:“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事?说给老师听听,我们一起想办法。”接着,他断断续续地陈述了在家里爸妈对他的否定、打压、斥责与冷嘲热讽。“我永远都是错的。”他紧抿着嘴唇,眼眶是湿润的。我轻声说:“研究马列、毛选确实是很高维度的哲学思考,别说同龄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条路一定走得很艰难,可即便如此,你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这一点很了不起。”他的眼泪快流出来了,嘴唇也抿得更紧了,脸上的肌肉在细微地抖动,我知道他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爸妈从来都不让我说这些,说了他们也不听。”说完这句,他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这时,上课的预备铃响了,这一次我没有催促他去上课,这个倔强的孩子太需要一次情感的释放了。于是我不再说话,只是用理解与鼓励的眼神静静地看着他,看着他怎么硬生生地把眼泪逼回去,看着他的手臂慢慢放松,拳头慢慢松开,和他一起感受内心的翻江倒海与波涛汹涌。

这次“作文事件”后,M同学明显跟我更靠近了一步。有时候,他会像个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笑着跑来喊我一句“老师”,然后又飞快地跑开;放学时能经常看到他与同学三三两两地结伴回宿舍,一路说笑一路打闹;节日时,会像同学们一样给我送明信片,但只用代号不写自己的名字。被深度理解与充分共情后,这个孩子收起了满身的硬刺,卸下了沉重的铠甲,可以放松自如地与人相处了,但似乎还不够自信,他需要一个“高光”时刻,来强化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教育是讲究契机的,这个契机是需要等待的。

2022年上半年,徐州丰县“铁链女”与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爆了全网的愤怒。那阵子,M同学课间一直与同学们讨论女性出路的问题,并时不时地把前方“战况”分享给我。孩子们很有正义感,虽说有些讨论略显稚嫩,但那份朴素真诚的社会责任感本身就值得尊重与保护。借由一直以来对历史的喜爱以及对马列与毛选的研读,M同学的思考是最有深度的。我觉得有必要给他一个“舞台”,一来小结一下这段时间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二来想借由这个机会让他更清楚深刻地感知,一直以来他坚持学习研究的这条路虽然少有人走,但是是有价值的。

于是,我和M同学约定,给他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总结分享近期大家的讨论结果,只要在学期结束前完成就好,具体时间由他来定,他爽快地答应了。接下来的一个月,M同学来找我的次数明显减少,每次来,基本都是与我讨论分享的形式,PPT怎么做,流程要怎么设计,增加一个互动提问的环节怎样……一个人专注地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的时候,是闪闪发光的。这个时候的M同学就是这样,我欣慰地看着他的这些细微变化,内心百感交集。

如我们所约,学期结束前,M同学用了一节语文课的时间,做了題为《敢问当代女权问题出路——从母权制氏族社会的解体找答案》的主题分享。从母权制氏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讲起,再讲到解体与父权制的诞生,以及当代女性的重新崛起与当代女权问题出路。学科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引述的材料主要有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大学里的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穿插例举庄子的《杂篇·盗跖》,鲁迅《阿Q正传》中的吴妈,《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以及潮汕民俗“外甥食母舅,从无食到有”等等。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论证结构来布局,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如果按考场作文800字的要求,真的不够写!但是那天,加上非常精彩的互动提问环节,一节课的时间,M同学不仅讲完了,还获得了满堂喝彩!结束后,他还受邀与几位同学合影,我看到他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自信与笃定。

世上路千万条,少有人走的路常常困难重重,荆棘满布。如果再加上世人的不理解与嘲讽,内心难免会动摇,会沮丧。这个时候耐心的倾听、全然的接纳能让我们的心理空间变大,心理空间变大了才能听见别人的声音。M同学正是在被深度理解和充分共情后,才放下了防御与对抗,愿意靠近老师,愿意融入集体,后继的信心与价值感的建构才有可能发生。

“感觉自己被接纳,于是也就能接纳自己了。”记得另一个自发研究潮汕铁枝木偶的学生曾这样对我说。研究铁枝木偶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很多人不理解,嘲笑,排挤,甚至觉得他在装神弄鬼。可是这个孩子告诉我,研究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历史的归属感与集体身份的认同。在与这个学生一同工作的过程中,他由衷地感叹:特别感谢老师的倾听与理解,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铁枝木偶,了解自己。

其实教育工作中能遇到不少这样的孩子,生活中亦然。就让我们从高品质的陪伴与倾听开始,让少有人走的路渐行渐宽。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课题“德育叙事促进师生关系有效改善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BQW2021MBG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小豆豆同学老师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年级的小豆豆
老师,节日快乐!
窗边的小豆豆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