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曼玉 郑红进 王 梓
4C 教学模式中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理解(Comprehensive)、文化(Cultural)、思辨(Critical)、创新(Creative)。下面,笔者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Unit 3 阅读板块Alex Around the World为例,阐述如何运用4C 教学模式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该语篇话题为“节日与风俗”,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语篇类型为两则旅行日记。通过本节课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获取并梳理印度婚礼、里约狂欢节特有的风俗,对国外节日与风俗形成基本理解;能够比较并阐释中印婚礼习俗异同,感悟文化差异;能够辨认出对比、暗喻等修辞手法并赏析其对表达语篇意义的作用;最后,能够基于语篇体裁特征及中印婚礼异同,以Nadim 视角创作一篇旅行日记,描述参加传统中式婚礼的经历。
课堂伊始,教师呈现与语篇话题“节日与风俗”相关的外国节日的图片引入语篇话题,并提问“Which country does each festival belong to?”让学生猜测,之后教师介绍图片中的节日。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兴趣,为语篇学习作铺垫。
在学生说出语篇体裁及文体特征后,教师要求学生先找出旅行日记六要素“traveller,date,destination,purpose,activities,impression”中前四项要素,获取直观细节性信息;而后围绕activities和impression两个要素,重点展开理解类教学活动。依据教师提示,学生需将每篇日记划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段大意(见表1),把握旅行日志的文体特征。
表1 语篇段落大意
在表1 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印度婚礼的流程排序,梳理语篇中关于印度婚礼的细节性信息,而后找出作者对印度婚礼场景、人物的描写(见表2),并回答“What activities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Alex?”从而引入关于impression 的探究,教师提出问题“How did Alex feel about the Indian wedding? Use details in the travel journal to support your opinion.”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主人公旅行印象、感受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与论证能力。
表2 印度婚礼的细节
学习第二篇旅行日志时,同样使用表格形式梳理巴西狂欢节中关于舞者、乐队、人群的描写,教师提出问题“What’s Alex’s impression of the Rio Carnival?”引导学生寻找语篇内容支撑自己的表达。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对作者观点及写作意图进行思辨外,还应包括思考作者是如何实现表达效果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鉴赏作者词句选择、修辞手法运用效果,辨析语言所传达的意义。
第二篇旅行日志中对巴西狂欢节活动开始前、后的相同人物进行了不同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介绍对比(contrast)这一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感悟对比的妙处,开启关于修辞手法的探究学习。教师邀请学生关注文中一句“The Carnival current carried us through the evergrowing sea of people.”描写生动的词(即sea),并阐述其对语篇意义表达所起的作用,而后教师引入暗喻(metaphor)这一修辞手法,鼓励学生找出涉及暗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以及合作等能力。
思辨语言用法的精妙后,学生已获取并梳理印度婚礼习俗、巴西狂欢节热闹景象的相关知识,对语篇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如何由国外节日与风俗联系中国节日与风俗、迁移至中国文化,成为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此时,教师创设情境:Alex 邀请Nadim 国庆节到自己家乡参加一场传统中式婚礼。教师播放一段中式婚礼视频,带学生感受传统中式婚礼的流程。视频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an and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学生从视频及已有经验中总结中式婚礼的特点,比较中印婚礼异同。而后,教师提出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Although our cultures are so different,the smiling faces are the same’?”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
基于视频呈现的中式婚礼,着重梳理中式婚礼流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会使用有关“梳头”“拜天地”“敬茶”等表达方式。最后,依据所学,回顾游记文体特征,学生在此基础上仿照语篇完成一篇旅行日记:以Nadim视角介绍中式婚礼的流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同伴互评,并随机选择两名学生的作品投屏呈现,请学生进行点评。以Nadim视角介绍中式婚礼,将语篇主题迁移至中国,让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提升创新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