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海亮优才教师研修院 陈林蓉
◎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 李红庆
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教育教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呈深度融合的趋势,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计划到2022年构建起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思政“3+3大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3阶课堂为载体,将传统教学的课前、课中与课后有机联动,指向学生思想政治学科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在知识认知、情感共鸣、实践体验与表达展示3个层面实现有效达成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分纵横两个维度实施3阶教学。横向3阶教学是指我们把思政课大课堂分为3个阶段环节,分别是课前的自主导学与疑问汇总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实施学情分析、重点导读及收集学生疑惑点。第2个阶段环节是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互助环节。第3个环节是课后的实践体验探究环节。课后环节中教师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疑惑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的微视频制作,上传至学生学习平台以便于学生随时可以巩固加深知识理解。纵向3阶教学是指我们把课堂对应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水平要求,实施3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模式,第1阶课堂是针对主干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的互助学习模式。课前学生已经借助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发布的课前导学,通过查阅教材、相关资料及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将基础的主干知识进行自主消化吸收。所以这一阶课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测。第2阶课堂,则是教师结合时事热点与高考趋向对教材中整课的教学知识重难点进行深度讲解。这一阶课堂一般以时事热点视频或新闻报道材料导入为主,教师结合时事热点视频或新闻报道背景材料,对应教材知识点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或阅读材料后思考与讨论,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需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点拨与归纳,在学生的质疑点、困惑点上进行精讲精练。第3阶课堂则是学生在完成一课、一单元或一阶段学习之后,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成果展示与交流。在这一阶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制作PPT、微视频或电子画等形式展现实践活动成果并对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得或困惑进行分享。
1.科学性的支撑。在思政“3+3大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阶段,借助智学网、问卷星的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实施学情分析、重点导读及收集学生疑惑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等内容,实现教师以经验进行学情判断的传统做法与借助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的现代学情分析新兴手段相结合,从而更全面、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合理地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针对性的支撑。以智学网为平台的学情统计和学习过程记录,不仅形成了整体性的分析报告,还可以形成具体到学生个人的学情统计与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分析数据,制定适用于特定学生的个性化分层任务作业,例如,在《习读本》第4讲“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课前学情分析导学环节中有一个内容为“请列举出家乡发生变化的方面,并说一说在这些变化中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的典型事迹”。高一19班的王某嫣同学的数据分析中关于家乡发生变化的地方只写了住房和购物两个方面,没有讲述先进党员的典型事迹。所以授课的王教师在个性化分层任务作业中就为王某嫣同学设置了实践调查作业:第一项,了解本村近五年进行的产业发展历程。第二项,了解村里的党员模范的先进事迹。第三项,第3阶课堂展示发言提纲。通过个性实践调查作业,既让王某嫣同学学会关注身边重要的人与事,锻炼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背景调查、撰写发言稿的能力。
3.具象性的支撑。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模拟真实情境。在思政“3+3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喜欢利用短视频进行新课导入,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时政热点事件,特别是像选取《辉煌中国》《国之大器》《中国速度》《追梦中国》和《中国这十年》等反映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记录片视频,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引发理性思考达成情感共鸣,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讲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时,借助像《秒懂百科》《V讲堂》等图表漫画视频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清思路或避开易错点,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展现性的支撑。思政“3+3大课堂”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纵向第1阶和第3阶课堂中都有大量的学生交流、互助互评及成果展示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电子画和PPT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所得成果。课题组刘教师在第1讲“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1标题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授课设计时,在课前任务设置了“向您致敬”的随手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手机拍照或视频录像,记录最美奋斗者的感人一瞬,并上传平台参加入课评选。刘教师在第2阶课堂上将入选的图片进行滚动播放,随机选取,选到哪位学生的照片就邀请他上讲台给大家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并谈谈自己未来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
1.理清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科内容教学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但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科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有效手段形式,而课堂的核心内容还是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学科素养的达成,即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所以信息技术要为学科内容教学服务,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2.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人、技术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山东青岛弘德小学的吕红军校长就曾在其撰写的论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出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要实现技术、环境与人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我们课题组对此观点甚是赞同,并对此进行了具体解读。教学设计需依托现有的设备条件,发挥各设备的运用长处;师生互助,共同摸索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为教学服务,助力学生的发展,避免将技术、环境与人等关键因素孤立对待。
3.注重从单一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转向师生共同运用信息技术。回顾我们学校以往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大多只强调了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授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的学生是被各种电子设备包围的一代,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思维敏捷,能够快速地掌握信息技术,且对信息技术很是热衷。所以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也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效率,实现教学相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研能力,树立终身学习与探索的意识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将在信息技术与思政“3+3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不断成长与提升,虽有艰难与挫折,但我们将无所畏惧,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