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欣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大学出版社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现通过深挖乡村文化资源,深刻认识大学出版社的属性,探索乡村文化发展与大学出版社的契合点,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大学出版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培养文化建设主体、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让大学出版社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为目标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持续有力地从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1],这表明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分先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缺一不可[2]。
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出版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给“三农”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三农”出版依然存在内容形式单一、脱离农民真实需求等问题。大学出版社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从自身特色出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乡村文化受到城市化和市场化快速发展的冲击,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现通过梳理乡村文化发展的真实需求,明确大学出版社的角色定位。
当前农村社会需要符合现代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价值观,因此乡村文化选题要契合现代乡村社会观念,回应新时代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祈愿。大学出版社作为乡村文化选题的策划者,既要关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切实改善乡村生活的现状,也要聚焦作为农村社会根基的乡土文化,并将其融入选题中,宣传现代思想以带动乡村价值观进步,用乡土情怀丰富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大学出版社在策划乡村文化选题时一定要明确乡土情怀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资本的注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乡村生活水平受城市化的生活理念以及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的影响得到了切实改善;另一方面,无论是乡村生活的改善,还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都不能脱离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这就决定了乡土文化依旧是乡村社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中国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先进的指导理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依托高校母体,立足于学术成果,开发知识性产品;面对乡村振兴的文化困境,更应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自身的远见卓识为乡村振兴发展出一份力。因此,大学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可以聚焦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光明前景,也可以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或者将这两者融合。但最终目的是塑造乡村文化价值观,唤起农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大学出版社要发挥教育职能,做文化建设主体的培育者。培养文化建设主体是乡村文化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乡村文化在学校教育和社会认可方面的双向缺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流动人口和留守群体的文化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逃离乡村走向城市的文化行为,而人口流失又导致大量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学出版社要通过出版物切实增强农村人口的文化主体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业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改善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留住人才方能振兴乡村。大学出版社在实行专业化内容普及策略时,要用因地制宜、多元立体、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广文化知识。因地制宜,就是指出版物要符合当地发展需求,我国乡村分布广泛,地域差别巨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生产力低下和生产方式落后的情况依然存在,只有因地制宜做符合地区差异化的出版物,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多元立体,是指要丰富图书品类和内容,很多编辑尚未充分了解农村读者的需求动向,导致许多进入流通领域的图书变成“闲置书”,另外,农民的阅读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农业科技书籍上,对文化类和少儿教育类图书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通俗易懂,是指无论哪种题材都要贴近农民生活,避免专业性、理论性太强,大学出版社要创造性地转化专业成果,用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传递知识。
大学出版社在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时,要用自身的企业属性和出版物的商品属性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化改造,同时要摒弃城市治理的思维方式,避免以俯视的视角刻意用乡村文化去迎合城市审美,而是要通过出版的途径给予乡村文化展示权,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与乡村社会生活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乡村文化是一座即将尘封的内容宝库,但是如果缺乏合理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也会逐渐消逝。因此,乡村文化需要打通产业融合的路径,以产业激活事业,以事业促成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创新表达方式,让文化内容重获新生。这类发展路径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例如全力推进非遗特色小镇旅游重点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补齐旅游产业发展短板,将乡村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既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又将乡村民俗与文旅开发有效结合,保护了乡村的主体地位,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大学出版社作为乡村文化的内容开发者,要通过出版的传播途径展示出鲜活的乡村文化。城市化的思维方式往往将抛弃传统文化视为进步的表现,以“凝视者”的角度预设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导致乡村文化被改造成迎合城市思维的产物。因此,大学出版社在开发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对乡村文化的刻板预设。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新媒体,乡村文化凭借新媒体得到了充分展现自身活力的机会,一些看似“土味”的音、视频内容其实是乡民日常生活的戏剧化表达。图书出版产业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形式,如果也能像新媒体一样给予乡村文化展示和表达自己的途径,在内容上创作一些活泼生动的乡村故事,那么乡村文化产业也能得到更好的引导和发展。
大学出版社不是资源分配者,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将乡村文化呈现给村民。乡村文化振兴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价值导向,但是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失灵的困境和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力的读者群体,大学出版社的服务形式不能仅停留在供书、供货的环节,而是应当利用数字技术跨越文化场所的空间障碍,拓展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形式,从中获取选题来源,最终实现以乡村群众需求为核心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
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包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出版业围绕“农家书屋”工程参与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现代化发展虽然实现了读者的分层阅读,但是这些群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互联网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很多出版社都在尝试新的服务形式,比如提升“三农”图书的数字出版能力、开展网络直播课程、建立资源共享社群等,这种参与式的出版形式也可以帮助出版社获取选题来源。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为大学出版社提供思路,融媒体出版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需要把文化活动限制在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仅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困境,还能为受众提供不同层次、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根据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需求以及大学出版社自身的属性,大学出版社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建设主体、活化改造乡村文化等方面。
优秀的出版物能够和所在高校出版品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教育优势产生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其品牌价值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大学出版社可以打造自身品牌的影响力,选定乡村特色选题,在树立乡村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塑造新时代乡村的独特文化气质,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唤起乡村文化自信,提升社会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在发挥品牌优势方面,大学出版社可以开发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文化内容。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致力于出版高水平的人文社科读物,选送图书多次入选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以《广西历代诗歌》为代表的“文化广西”丛书,作为立体呈现广西文化的通俗读物,以广西的某一地域性文化为主题,对相关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汇集并介绍。此外,要树立乡村文化价值观,这就需要大学出版社在选题方面更多关注当下的乡村生活,进行文化整合,系统、通俗地讲述既有乡土风情又汲取现代化农村特色的故事,让乡村群众能在出版产品中切实感受到农村的现代化进步,也让全社会对乡村的文化形成新的认识。比如,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组织旗下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等图书生动地记录了黄文秀的扶贫故事。黄文秀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楷模,她的奋斗故事展现了扶贫干部和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精神。
乡村文化建设主力的培养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需求,而大学出版社在产出专业化内容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可以满足乡村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大学出版社还要探索出版的立体多元化发展,在兼顾理论性和专业性的同时,不能脱离当地实际的生产生活,要立体开发乡村资源,全面培养乡村文化的建设主力。大学出版社要依靠学术出版行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承担起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责任。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优质作者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储备,为出版社输送永续的出版资源;另一方面,要依托国家激励政策,国内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学出版社一定的优惠条件,体制上教学、科研、出版文化机构在大学母体中并重,这些都为大学出版社出版专业内容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作为以农业为特色的出版单位,不仅深耕农业读物出版,还形成了集农业教育、科技、农业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出版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大量产品,另外,在学术出版领域开发的各类图书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不仅如此,出版社还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多人才培养方向,农业科技类图书培养具有农业专业领域能力的“知识农民”,产业发展类图书启发农村人口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设计类图书提升村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参与感和融入感。例如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筑梦圆梦:共话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把乡村规划建设的学术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农村居民,将学术语言替换成生活化的群众语言,对乡村规划建设展开深入浅出的科普描述。
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优势与母体大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大学出版社要积极与母体大学进行思想交流,组织科研活动,做好知识生产的组织、评定、保存、传播工作,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商业化的出版行业中,通过出版产业和大学教育让文化重获新生,也让农民在乡村文化保护开发中获得实际利益。大学出版社作为连接知识生产和经济效益转化的关键,一方面,肩负着进行学术传播、扩大学术成果影响力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作为出版机构参与市场竞争,为高校办学教育提供一定经济支持。比如广西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乡存丛书”《瓦檐下的旧器物》,把农耕文化中的典型器物融入农民的劳作路线中,采用空间叙事给予器物生活的温度,独具特色,这种创作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涉及政府、公众、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互动性治理过程,而大学出版社融合了出版具有的知识服务特征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形式,可以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把知识内容渗透到文化服务的运转环节中去,因此大学出版社可以作为服务农村公共文化的社会组织,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出版业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化服务提供多种功能,以用户为主导的互动式服务连接了供需双方,这种方式也能更好地保障农民对文化的自主选择权,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例如,“天下农书”农业数字图书馆作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平台,发挥融合出版的内容资源和传播技术优势,满足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需求。大学出版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发展数字出版运作模式,在数字内容生产、数字产品形态选择、合作发展数字技术等方面初见成效。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推动跨媒体跨平台出版,在内容运营和教育服务方面开发个性化学习方案,在在线教育领域取得了突破。
大学出版社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要明确自身定位,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大学出版社要以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求为首要目标,明确角色定位,要做乡村文化选题的策划者、文化建设主体的培育者、乡村文化内容的开发者、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大学出版社要积极打造乡村文化特色选题,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差异化出版,立体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依托出版产业和大学教育活化改造乡村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构建文化服务意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要实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让服务乡村文化的发展之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