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2023-03-05 07:19段丁月内江广播电视台
品牌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管控岗位

文/段丁月 (内江广播电视台)

事业单位运行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其职能履行,这要求事业单位要注重治理能力的提升,这既是国家对加大事业单位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的要求,也是对事业单位打造“廉洁型”“服务型”机构的要求。在此形势下,要求事业单位以风险管控为导向,全面推动内控建设。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共性分析

(一)实施主体相同

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具有关联性,实施主体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特点。在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求上至管理层、下至基层工作人员,均要参与其中,管理层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基层员工要做好配合工作,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作为单位管理层,要合理确定战略目标、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入手,制定风险防范的控制方案和计划,明确业财活动中的风险关键点,梳理形成风险清单,为单位的风险管控奠定基础。作为单位执行层以及监督层,要以管理层制定的方针政策为指引,以风险清单为切入点,做好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评估等工作,提前明确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以便具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方案,防患于未然。监督层要发挥监督职能优势,定期开展内部自我审查。事业单位要统筹规划,明确细化分工,以实现全过程管控、全方位监督及全员参与。

(二)注重主动应对风险

事业单位不管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还是强化内部控制,都有着防范风险的目的性,且都强调主动应对风险。在风险应对的过程中,要注重明确责任划定,合理配置风险目标,将单位的整体目标层层细化分解,以进一步明确风险管控的重点,并选择最佳的风险管控方式,为企业内控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事业单位的运行过程中,虽然不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但仍要注重做好风险分析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明晰市场要素对单位运行的影响因子,识别诱因,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风险预警机制[1]。从风险应对视角来看,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要求做到连续性、动态性。

(三)均从业务底层入手

在事业单位的运行活动中,业务风险往往是以财务结果呈现和反映出来的,由此也说明不管是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还是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业务都是其基础,要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内控风险,应从业务活动入手,规范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标准、合理划定业务权责界限,以有效防范业务风险,从而避免财务风险滋生。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

内控机制是基础保障,直接影响到单位内控运行的有效性。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内控建设缺乏正确认识,将内控管理等同于单位管理制度,认为只要执行管理制度就能实现内控目标,由于对内控缺乏正确认知,使得内控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一些管理层人员片面地认为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业务部门无关,由此也阻碍了单位内控的推进,使得内控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未能遵循全面性原则。在机制建设方面,事业单位也主要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推进内控工作,并未建立单独的内控领导小组,从单位整体层面布局内控设计,这也影响了内控效果。

(二)风险管控缺失,预算管控落实不力

风险管控是内控五要素之一,加强内控管理就要注重风险管控。在事业单位中,由于对风险管控普遍缺乏认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往往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滞后性处理,如此损失已经形成,风险管控难以发挥效用。单位未能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及风险应对机制,如此使得风险难以从事后向事前推移。此外,在预算管理方面,一些单位存在预算编制随意性,往往只是结合上一年度的预算实施情况来适当调整,即作为本年度预算,未充分全面考量业务的实际情况。虽然该方法编制预算较为简单,但却无法发挥出预算的规划控制作用。

(三)管理手段缺乏创新

在事业单位中内控乏力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内控思维较为传统,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但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认为内控限制了决策执行效率,因此并未严格遵照内控规范执行。单位还缺乏其他内控方法,如忽视内控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代化环境下,事业单位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加,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发挥效果,因此需要引入信息化系统,但是一些单位未能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内控的价值,认为信息化建设会增加单位成本投入,由此导致内控缺乏创新性。

三、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基于风险导向搭建内控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要借力信息化技术,推动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信息化平台。在内控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要分析单位内部的特性要求,如风险等级(高、中、低),控制频率(年度、季度、月度、每天、不定期);控制方式,可以考虑人工控制、系统控制、人工和系统控制相结合这三种方式;在控制类型方面,可以考虑预防型控制、检查型控制。在分析单位内控要求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进行功能优化和系统升级,从系统架构设计、功能嵌入、接口设置、数据域等方面进行考虑,对系统控制模式进行固化,合理设置控制节点,强化校验功能,以增强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和预知能力[2]。在审批方面,要在系统中对审批流程进行固化,强化审批层级约束,根据支出审批额度设置多级审批,要求所有支出审批事项必须审批通过才可执行,以防范审批不当引发财务风险,严控人为规避系统审批的现象。在业务拦截控制方面,在系统中根据单位需要预设或者嵌入业务规则,在执行业务操作时,要求必须按照规定执行,一旦系统判定不符合规则要求,则系统自动干预阻止交易,以防范业务风险。在业务流程自动化方面,深度挖掘系统自动化功能,依托系统实现业务智能化、自动化处理,尽可能地规避人为操作因素。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探索并应用前沿技术,如引入机器人流动自动化(RPA),将单位内部大量的基础性、规则性强的工作由机器人来完成,尽可能地减少人员参与,从而提升内控价值。

(二)优化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不到位是诱发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单位要注重优化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以预算为依托,推动单位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及自我发展。在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下,能够实现事业单位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增强内控效能,同时预算与绩效联动,也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第一,健全组织机制,事业单位要发挥预算管理功能,组织建设是关键。事业单位应在考量自身发展需要和运行需要的基础上,优化重塑预算组织架构,改变以往预算职能附属于其他部门的情况,如由财务部门履行预算相关职能,这将大大降低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为此,单位可考虑组建预算委,即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设计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单位自身情况的预算编制流程,确定具备合理性的预算编制方法,做好各部门预算编制的统筹平衡工作,负责预算绩效考评工作等。预算委由单位负责人担任主任,由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其他各部门负责人为参与成员。通过健全组织机制,为预算管理的推进落实奠定机制保障,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并增强预算执行力度[3]。

第二,在编制预算方面,事业单位要着重把握实效性。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仅仅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其他各部门配合度不足、参与度不高,如此常常导致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因此,为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单位应考虑将所有收支均纳入预算范畴,推动预算编制精细化,即根据单位各部门的各项业务支出特点,灵活选择适宜的编制方法,以确保预算编制更为科学规范,实现预算支出和核算相互对应。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单位要以科学配置资金为导向,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做到既统筹全面又兼顾重点,从而促使预算资金落到实处。

第三,强化支出管控力度。一些事业单位在前期编制预算时一般较为随意,往往仅仅结合上一年度的预算实施情况来估测本年度预算,未能全面考虑本年度业务发展变化和实际需求,如此将导致预算与实际脱节,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频繁调整的情况,而调整频率过高,不利于发挥预算的刚性。因此,事业单位应强化预算执行管控,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好动态分析,实时把握预算执行进度,明确是否出现偏离,以便制定针对性的纠偏方案;另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预算调整流程,将预算调整流程固化,严格落实无预算不支出、超预算需申请、支出无效即问责的基本要求,以确保预算调整的严肃性、规范性,增强预算执行力度。

(三)重视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为有效强化风险管控,应搭建风险预警系统,从业务流程信息化、数据融合共享化、风险管控智能化、沟通便捷化、全面管控智慧化等方面入手,实现对单位资金的全域管控、全流程监督、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资产运营全域管控、一体化财务管控等目的,通过管控智慧化强化其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能力。在数据管理智能化方面,要做到多维度决策分析、智能风险控制、数据可视化展现、统一数据检索[4]。在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后,依托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推动单位内部各部门数据能够有效连接,搭建数据库并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对单位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预测、智能预警、智能管控,形成风险识别、风险响应、风险控制、风险展示的全流程智能化风控平台,以数据驱动决策,增强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和把控能力。

(四)注重风险管控和内控监督的融合

事业单位应注重推动风险管理和内控监督相结合。第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事业单位应考虑在内部设立审查监督机制,主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和监督检查职能,定期梳理单位的业务活动流程是否规范、业务操作是否符合标准、业务支出审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效支出等,对于财务活动,应审查会计核算规范性,审查是否按要求编制财务报表、是否严格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是否严格落实内控要求等。通过加强审查监督,提升业财活动的规范性,有效防范风险。在审查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业财同步,实现业务活动和财务数据相互验证、反馈,这能及时发现异常点,明确风险管控重点,以便针对性设置改进风险管控方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此外,事业单位应在内部建立通报机制,定期以审查报告的形式反馈在审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关键事项,为单位改进内控方案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逐渐消除内控的漏洞[5]。第二,落实“三有”监督制度,以形成监督合力。在事业单位中,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监督约束作用,以预算倒逼管理,通过以预算编制为导向,为预算执行提供科学指导,从预算视角进行前瞻性规划,保障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能够有序推进,有预算即有了依据,严格执行预算即能发挥督促约束作用;要发挥职能内控监督作用。在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过程中,要将岗位职能约束监督作为重点,通过授权限制、岗位分配将内控思想嵌入到单位运行流程中,以形成良性的内控环境,这能确保行权在合规范围内,防止出现越权等行为的发生。要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强化会计核算监督,以刚性的监督约束提升会计核算规范性。事业单位通过搭建三者联动的风险管控监督体系,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保障内控高效运行。

(五)规范人力机制

人力机制是保障事业单位职能履行的基础,为促使事业单位内控增效,应注重规范单位的人力机制。首先,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精准分析内部控制职能定位,明确界定权责要求,坚持以内控导向和风险导向为原则,科学制定岗位标准、明确岗位职责,以制度化的形式将业财活动规范化、标准化,以有效防范风险。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考虑建立人才长效培养机制,根据单位的发展需要和业务需要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对业务人员、财务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促使工作人员提升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为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事业单位应考虑将业务能力纳入考评范畴,一方面对取得相关资格认证的人员在薪酬、福利、岗位提升等方面优先考量,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业务能力测评,测评结果应与绩效挂钩,以此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其次,规范人员配置标准,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中,岗位配置的核心是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因此要求单位应以这一原则为导向,重塑岗位机制、重新分配岗位权限、划定岗位职责,以实现在工作中既相互协调,又彼此制约,严格遵循内控制衡性要求,如单位预算编审岗位和审批岗位相分离,审批和执行岗位相分离,执行和考评岗位相分离,收款和会计核算岗位相分离,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岗位相分离,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岗位相分离等。通过健全岗位机制,以增强内控效力[6]。最后,健全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是实施内控的关键,事业单位应做好内控考评工作,既考核部门,也考核岗位工作人员,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内控绩效指标,对工作人员在内控建设中的执行情况和落实效果进行考评,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激励制度,以调动全员参与到内控建设,保障单位内控顺利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中,内部控制建设是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抓手,是强化资金管理、提升资金利用效益的基础,是保障财会信息真实有效的重要依仗,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于事业单位长效发展意义重大。在现代化市场环境下,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如果风险管控不当就容易诱发财务风险,因此要求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应坚持风险为导向,强化内控风险管理功能,以促使单位发挥管理效能。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管控岗位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