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笑颖 (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造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制造企业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积极地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转型而奋斗,将财务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为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指企业为实现现代化管理,将现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相结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财务信息的整合和业务流程的规范,使企业能够将财务信息充分利用,对财务工作中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并提供决策、预算、控制的手段,将财务管理职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内外部的财务信息能够实现有效共享,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1]。财务信息化就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化,通过信息化的软件应用,对财务流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干预影响,使最终获得的信息更加的规范。财管模式的标准化极大地增强了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实现财务信息的高效传递,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制造企业需要将其与内部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融合,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推动,也是企业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作出的努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也为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第一,制造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使用,致使企业财务信息实现更快的整合,对于产品成本和利润进行更加全面的汇总分析,并通过全面有效的产品成本核算,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使得财务人员在事中参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经营情况,并为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第二,有利于增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部门,信息化为各部门之间创造了高效的交流途径,并提高了其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可以将财务信息实时共享到各部门,在众多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使财务管理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三,有利于财务工作模式朝向智能化发展[2]。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实现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智能化时代下,财务信息化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在实现数据及时更新且有效对接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财务工作模式,使其朝向现代智能化发展。第四,有助于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的不稳定给制造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带来相应的风险。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相应的决策时,其主要依靠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从数据源头对风险进行规避,提高了制造企业的风控水平。
目前制造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度不够,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管理层大多都是从技术型人才被提拔上来的,因此,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大多注重是企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将重点放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上,对于财务管理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其管理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因此,就没有大力投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就制造企业而言,其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投入并不多,其往往为了在经济市场站稳脚跟,将企业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效益的增加上,大力进行业务拓展,大多数企业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导致内部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其管理模式已经处于落后状态[3]。由于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财务信息化建设一直无法真正有效落实,导致制造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且财务工作的效率也大打折扣,从根本上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也无法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制造企业想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注重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将财务管理的质量得到提升。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一部分原因是先进信息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尽管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完成对财务数据的统一集中整合,并使财务工作效率提高,但其包含的范围过小,没有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能从整体上使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提高,财务信息的建设也不够全面。另外,少数制造企业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注重与财务工作的融合,导致财务信息系统部分功能没有被开发出来,一定程度上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资源造成浪费,同时在信息系统的运用上并未与实际经营相结合,导致财务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专业人才是财务信息化能够顺利建设的基础,其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财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且对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能够熟练掌握信息软件系统,并实施操作。但针对制造企业而言,由于其核心业务是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技术人员的培养上,内部财务人员的招聘门槛低且能力相对而言不够强,大多只具备基础的会计专业知识,相对而言管理能力比较欠缺,并且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并不深刻,对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也无法实现熟练操作。财务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且企业缺乏对其财务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导致其并不能胜任信息化模式下的财务工作,高素质复合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无法进一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给其发展带来了阻碍。
制造企业具有产品加工程序复杂和生产线长的特点,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因此,财务信息化的建设目的应该是保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并实现信息系统多个模块的统一衔接,将各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通过信息共享能够使各部门集中力量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4]。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壁垒。尽管一些企业已经运用信息系统软件,但内部各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致使在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无法实现财务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同时,一些部门并没有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缺乏与其直接的联系,信息数据无法及时共享到财务部门,给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阻碍,财务部门无法保障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因此无法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依据。
制造企业想要落实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首先就要转变传统财务工作观念,从思想上解放出来,加强内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的了解,转变思想,将新型信息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融合,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将信息化建设与战略水平相统一。其次,企业管理层不仅自身需要掌握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还需要调动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宣传财务信息化的优势,将财务信息化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当中去,提高企业员工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主动积极地配合财务管理工作,为信息化能够在企业顺利建设做好前期准备。最后,企业管理层还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不能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的效益,而忽略了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内部管理问题,避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巨大漏洞,给企业带来风险损失。
企业财务管理得到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财务职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更加完善,推动其更快实现财务管理的转型。制造企业应该加大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全面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将其与内部财务管理进行完美融合,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先进信息系统的运用,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成本预算、资金配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定期对企业的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扩大信息管理范围。其次,由于制造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核心业务主要是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构建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数据库,尤其是对于原材料、成本费用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减少一大笔成本支出,同时,财务人员也需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对一定时间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帮助企业规避相应的风险[5]。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其必须要注重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会计人才向管理人才的转型升级,使其更好地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6]。首先,企业需要对新入职的财务人员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根据能力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尤其是对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新职员,应该给予更多时间的培训,将其理论知识夯实,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应该注重财务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企业可以定期外派财务工作者到先进企业去学习实践,将其视野进行开拓,学习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其实践操作能力,将财务人员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运用到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当中,将财务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另外,企业可以开展对应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讲座或者论坛会,通过线下学习和线上交流,最大程度地激励财务人员去了解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活跃思维,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与激励机制结合,增强财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其在财务信息化工作当中充满积极性。
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诸如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够流畅,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等问题。制造企业首先应该加大共享中心建设的力度,学习先进企业共享模式的运用,通过与自身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专属于企业自身的共享模式,并对企业内部组织进行优化,通过共享中心建设,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企业可以在ERP系统的基础上搭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财务共享中心的各个模块,将财务与业务模块的数据实现口径统一,并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共享中心的运行程序进行规范,在保障各模块数据信息的共享之外,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信息数据错误等。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各部门共享数据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进行监督,确保财务共享中心的正常运行[7]。
例如,A制造企业通过财务共享平台的搭建,对财务费用报销口径进行统一,成本核算流程标准化,将业务划分为核算和管理模块,集中对业务核算在预算、决策层面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共享。另外,通过构建共享中心,对A企业内部票据管理进行规范化操作,将原始的凭证录入到系统中,直接扫描上传至共享中心,并拥有独立的电子档案编号,通过独立的编号与相对应的业务进行联系,财务工作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势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企业应该着重将信息化优势发挥出来,并与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有机融合,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加速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尽管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但通过对财务信息化的深入学习了解,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运用,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为其建设奠定基础,并搭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为制造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相关链接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为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夏普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1973年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