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遥 童 冰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云南 曲靖 655000)
重点工作任务是相对于企业日常业务工作而言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独特性和跨部门的工作任务。进入新时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重点任务需要企业各业务部门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运用新思、维新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因此,为有序推进和高质高效完成众多业务领域的重点任务,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科学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依托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的稳定运行,确保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但是对一些覆盖面广、跨多部门协同配合的重点工作任务,由于部门壁垒的存在往往出现工作安排难以反馈、进度难以控制、沟通协同效率低和成果难以推进运用等情况。基于此,本文通过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建议对企业的重点工作任务以“项目化”管理模式来推进实施。在任务目标分解、进度管控、资源配置、沟通协同和考核激励上进行探索,建立一套成体系的重点工作任务“项目化”管理模式,旨在促进重点工作任务在各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过程严格管控下得以高效完成,并为企业培养具有项目管理思维的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文化。
企业重点工作任务的“项目化”管理,是在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项目化管理思维和方法,建立适当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来管理重点工作任务,是对企业现有的计划管理、督查督办管理和协调管理的补充或者优化,而不针对企业的其他活动。相对于企业项目化管理,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对企业改变少,但能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也可以说是轻量级的企业项目化管理。
企业重点工作任务引入项目化管理,首先,必然涉及项目组织的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将影响资源的可用性和项目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职能型、项目型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矩阵型结构。矩阵型组织还可以分为强矩阵、弱矩阵和平衡型矩阵结构。国有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大多采用传统的职能型组织,而项目管理则是与扁平化的矩阵型组织相对应。其次,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的组织以内部组织资源开展,项目成员由各业务部门组成或者来自各业务部门,项目经理也是由牵头部门或责任部门的经理兼职担任。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是兼顾了职能部门和项目的双重领导,属于弱矩阵组织,因此,需要针对这种组织特性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最后,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势必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和考核激励机制,既要打破部门壁垒协同工作,也要共享资源使得资源使用最大化。需要依据重点任务的性质成立项目化组织,通过强化项目化管理机制和建立兼顾部门组织的职能绩效和任务项目化实施成果的双重考核体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协调沟通和进度管控以及成果质量控制的目的。
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应遵循项目化管理的全过程,包括从项目化组织、项目立项、项目策划、实施、管控监督、项目验收和考核、改进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项目化组织、项目启动会、质量管控机制、协同机制、沟通机制和工作汇报机制等项目管控,保证体系和建立督查督办、人员专项培训、领导和部门联合指导机制等项目监督体系,监督项目进度、培训与指导,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建立与上级单位的沟通协调和获取上级单位的支持协助。
项目执行组织以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团队,可以根据项目任务的重要性和项目跨业务的复杂程度成立该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是由企业高层领导和项目参与部门的部门负责人组成,发挥重要问题决策、资源协调和指导作用。项目领导小组可以在企业的月度生产协调会议上听取项目汇报并协调解决项目资源和难点问题。对于没有设立项目领导小组的重点任务,在其立项阶段,可以根据重点任务的来源及重要程度进行选将挂帅,由企业负责人或高层领导班子成员之一牵头项目挂帅,以解决弱矩阵组织中项目经理调动资源权力不足的局面。对于意图持续开展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的企业,可以成立由高层及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重点任务项目化的组织协调、资源分配和决策指导作用,而每个重点任务不再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面广量多,覆盖企业各业务领域,因此,项目立项阶段就是制定任务项目化的立项原则。选取重点任务纳入项目化管理清单,以突出重点、突出关键,抓重点带动全局。同时,由任务牵头部门确定项目经理,并依据任务性质决定是否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或领导挂帅。通过立项原则选出的重点任务纳入项目化管理清单。可以再依据任务级别、复杂程度、紧迫性度、创新性等评估出ABC三个等级。其中,A等级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B等级由企业副总经理级别挂帅;C等级由牵头部门负责人挂帅。通过分级别的选将挂帅,充分发挥领导聚力、资源协调和决策作用。
项目策划是项目化管理的奠基环节。项目经理应树立项目管理思维,紧盯项目目标和项目价值来制定实施方案,并以工程化思维和解构思维来策划工作任务。
工程化思维和解构思维,就是把重点工作任务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目标分解、任务协同、关联解耦的方式谋划重点工作任务,对任务总目标细化分解,做到宏观的微观化、定性的定量化、原则的具体化,确保每一个目标都能按进度推进、按要求完成、按量化考评,从而达到项目结构清晰、分工明确、团队配合默契、实施推进效率提高的目的。
通过应用工程化思维和解构思维,促使重点工作任务做到“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管控节点化”,可以利用软件工具将重点任务目标逐级解构,分解形成各项相对独立的工作项,形成工作明确、边界清晰、责任具体、协作关系明晰的具体化工作清单。从而形成重点任务的“工程蓝图”,这是项目有序推进和进行管控监督的关键成功因素。
项目启动会是任务项目化管理实施启动的首个里程标志,目的在于让跨业务领域的项目组成员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聚焦目标,消除疑问,以便通力合作。
项目实施的过程管控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管控项目进度、质量和风险评估。通过采取项目周例会、月度工作会、中期评审会等方式,对项目进度、完成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对一些重点任务通过中期评审把关项目质量。以信息沟通、汇报、协调会等形式建立跨业务领域部门横向协调、上下级单位纵向协同、外部相关方内外协同机制,促进项目各方工作同步推进。
办公室以项目推进计划管控表为依据,在企业督查督办管理制度下,通过各种方式监督项目实施。同时,为项目组成员提供必要的新技能、新管理方法的专项培训,并建立领导与部门联合指导机制,为项目组解读上级指示精神,纠偏指正,为重点任务的项目实施保驾护航。
在重点任务进入深水攻坚阶段,采用可视化挂图作战的方式管控工作任务进度,以红黄绿灯表示进度偏差程度进行督战,以“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的可视化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按月安排工作,办公室按月监督检查,实现闭环管控。根据需要,开展专项督查、抽查,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实落地。
建立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采用360度考评方式,分别对企业领导、办公室、项目组、执行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来进行考评。指标覆盖项目化管理的组织策划、进度控制、协调协同、成果质量、资源保障和创新性等管理过程和成果评价。
每项重点任务在验收时,分别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部门)进行考评,年底综合全年参与的重点任务进行综合评分。对责任或配合部门因实施任务时发生了企业规定的红线事项,该工作的责任人和部门将失去参与年度项目化管理考核资格,并影响部门组织绩效考核。
根据年底综合评分结果分别给予项目经理、项目成员、参与部门激励积分和与积分挂钩的物质奖励。项目化考核纳入了部门组织绩效考核体系,不仅可以激励项目组成员,也促进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
从细节入手,从大局着眼,建立“月度谋划复盘”“季度务虚讨论”“年度大调研”机制。通过月度工作总结、复盘当月项目化管理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和调整项目化管理不足,以及季度务虚讨论、年度调研的方式掌握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持续不断完善项目化管理机制。
首先,应培养项目化管理的思维模式。在开展项目化管理之前,应组织开展项目化管理的专题培训,培养企业各级人员建立起项目化管理的思维模式,具备全局观的目标导向思维、界定项目问题和边界的分析能力以及具有结构化分解任务、设计实施路径的技术技能。其次,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项目化管理机制,应着重解决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资源协调、工作协同、过程管控与监督和绩效考核等问题。强调项目策划,应采取WBS结构化方法,遵循5W1H和SMART原则分解工作任务,将任务具体化,设置里程碑将管控监督节点化。建立融合项目化管理和部门组织绩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能经理合理分配资源协调部门日常工作和项目化的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最后,企业推行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采取试点尝试,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再逐渐在企业各业务领域全面推行。
一是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以创新为导向,以契约精神作为项目组的行为理念,鼓励团队互助和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有利于培养企业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团队协作、成员互助,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二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项目化管理强调的是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培育了“全员参与”的理念,企业各层面的员工,从部门经理到基层员工,在磨合中必将提高沟通能力,培养以协作为中心的团队精神。三是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才强企。通过导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工程化解构思维,培养了一批具有项目化管理思维的人才。在项目化管理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工具,培养了熟练掌握项目管理工具、掌握目标管理和时间与成本控制的人才。四是有利于培养项目组成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评估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方案,改变以往在项目出现重大变化时被动补漏的工作方式,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技能和意识,有助于帮助企业应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风险。
企业在推行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模式,针对突出问题建立适当的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机制,可以采取“目标-方法-实施-评价-迭代改进”的机制不断完善项目化管理机制,持续提升企业重点任务实施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