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外高桥保税区为启航地诞生了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一一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来,一批自贸试验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由沿海至内陆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和开放前沿阵地作用。
开放布局不断拓层
十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布局逐步完善。截至目前,中国已形成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的“雁阵”.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格局。
北京自贸试验区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宁经济试验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在探索寄港澳经济合作新漠式上率先挖掘改革潜力;海离自由贸易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自贸区已站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列,不但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强大动能,也为全球企业更好分享中国市场与机遇提供助力。”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说。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将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今年是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十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自贸试验区向何处去?如何与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对接?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从“对接国际规则、对标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开放、支持业态创新、强化辐射带动”五方面入手,破除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突破制度型开放的难点,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区两大战略的协调对接,实现开放高地与开放网络的衔接贯通,进而实现自贸战略“扩围、提质、增效”,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经贸治理提供试验载体和“中国方案”。
回顾中国自贸试验区10年改革创新实践,开放模式实现重大突破,开放布局不断拓展,设立形式不拘一格,试验任务不断丰富,可谓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原创性实践,是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为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背景下与世界各国如何通过扩大自主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建设成效看,自贸试验区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部署高度契合,在全方位服务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一系列首创性制度创新,既有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也有围绕海关通关一体化等领域的系统性制度创新,还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领域的全流程制度优化,助力我国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自贸试验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平台载体,既在放宽准入限制、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也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22年,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7.8%的进出口贸易和18.1%的外商直接投资。自贸试验区把制度创新与各地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上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天津飞机融资租赁跃居全球第二位;浙江舟山万亿级油气全产业链格局形成,已成为全国最大油气储备基地等。
深层次改革的开路先锋。率先实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上线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10年来,很多个“第一”在自贸试验区实践、探索,复制到全国。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已经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负面清单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在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296.6亿元,同比增长8.2%。
10年来,各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破除阻碍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自贸试验区看山东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
截至目前,《总体方案》112项试点任务全部实施,累计形成3 0 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4项已在全省复制推广,40项获国家部委认可并推广,5项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推广,1项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山东自贸试验区围绕总体方案落实,建立健全六项工作机制。一是高层领导机制,在省级层面成立省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顶格协调, 高效推进。二是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省自贸办+省直部门(中央驻鲁单位)+片区管理机构”一体化推进体系,实行自贸专员负责制。三是法制保障機制,山东省人大审议通过《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对自贸试验区目标定位、创新领域、保障措施等做出制度性安排。实施“负面清单制”放权,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四是政策供给机制,推动相关省直部门和中央驻鲁单位出台160项支持举措,济青烟三市配套出台实施细则,形成一揽子政策供给体系。五是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山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评价办法》《省直部门服务山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评价办法》《山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激发片区和省直部门的创新活力。六是联动创新机制,推动自贸试验区与17个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联动创新,叠加政策与功能优势,充分释放自贸改革红利。
山东自贸试验区围绕差异化探索,推动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济南片区重点发展医养健康。构筑“研发-中试-临床-检验检测-上市-生产”全流程服务机制,加速新药研发。率先开展医疗器械进口贸易模式创新、探索药食同源商品通关便利化改革、打造全国首个省级互联网医保大健康平台。牵头开展省际联盟中药(材)联采,服务19省的9500家医疗机构。建立澳门一横琴一济南片区联动机制,拓展中医药出海新路径。青岛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实现青岛至日韩空中货物航线“公交化” 、至韩国仁川定期快船“ 夕发朝至”,推动港口、陆路、铁路联运“零换乘”。创新黄河流域“端到端”物流新模式,降低内陆货主综合物流成本20%以上。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跃居全球第四,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韩国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烟台片区重点发展海洋經济。全国首推“海工装备+渔业服务”新模式,率先试点装备型海洋牧场平台确权,打造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全国率先建设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立“南鱼北繁、北繁南养”的水产种苗跨省合作新范例。
近年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联动创新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离岸贸易、易货贸易、跨境电商等发展壮大,一批具有青岛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1-8月,青岛自贸片区离岸贸易额同比增长58%,占青岛市的90%、山东省的80%;易货贸易进出口额占山东省的9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累计占青岛市近三分之一,年均增速277%。
新型离岸贸易存在货款分离风险、现场监管核验难度大等问题。为此,青岛自贸片区创新服务保障方式,构建“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新模式。制定出台全省首个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与外管部门携手为开展新型离岸贸易企业提供个性化业务辅导;在全省率先推出离岸贸易验真平台“离岸达”,有效提供真实性辅助核验、跨境结算等服务……随着一批批改革措施的出台、落实,目前,青岛自贸片区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企业已达50多家,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青岛自贸片区持续加大资源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构建新型易货贸易生态体系,为易货贸易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政策层面,制定出台促进新型跨境易货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支持性意见,吸引市场主体集聚;在标准层面,规范新型易货贸易合同、仓库协议、仓单等标准协议,创新制定国际易货师认定标准及课程教材,为行业发展制订标准规范。在全国率先成立跨境易货联盟,在东非、西非等重点地区设立跨境易货联盟代表处,有效畅通了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间的业务合作渠道。此外,还在全省率先打造新型易货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易货达”,为企业提供跨境易货信息共享、智能匹配、交易撮合、一体化通关、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服务。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趋势,青岛自贸片区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产业集聚优势,在贸易端、物流端、平台端、销售端等关键场景创新方案。在贸易端,开展跨境电商服务集成式创新优化,集成多元化电商贸易模式;在物流端,落地北方唯一的航空物流超级货站,提高跨境电商货物运输组织效率;在平台端,集聚国内头部跨境电商企业,配套搭建青岛片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并升级为全市公共服务平台;在销售端,建成全国首家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率先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跨境电商免税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