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善
文海选粹3
《小兵张嘎》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儿童小说。这部小说以1943年冀中平原白洋淀广大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背景,讲述了一个13岁男孩张嘎成长为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据作者徐光耀介绍,当年,他参加八路军时恰与张嘎同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小战斗百余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对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的成长经历非常熟悉,虽然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对敌斗争的情景,塑造了少年英雄张嘎的形象,使它流传至今成为红色经典作品。
重读《小兵张嘎》这部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儿童文学不乏表现这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近些年来,也读到当代作家创作的反映抗日战争的儿童小说,但就其数量而言屈指可数,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而经历了过去革命和历史时期的作家,如今或已过世,或也难以继续创作。当代作家必然要承担起创作能够反映那段历史的作品的任务。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神圣的文学使命。
从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收集大量素材,进行缜密的调查研究,做好创作的准备工作,这显然比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更加费时、费力。但是,考虑到这类题材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满足孩子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作家们绝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担负起这样的创作重任。事实上,不少作家也是这么做的。左昡的《紙飞机》描写抗日战争期间人们在日军对重庆大轰炸中的生活与斗争,就是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李东华更是历经5年才创作出反映在抗日战争中少年成长的儿童小说《少年的荣耀》。
当前一些作家创作的儿童小说,写得越来越长,似乎不这么写,不足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重读了部分红色经典作品,发现它们的篇幅都不太长,流传至今依然为小读者所青睐。显然问题不在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关键是儿童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否张弛有度,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塑造得是否成功。任何题材的儿童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
传统的儿童文学红色作品即是这样,都成功地塑造了其中的少年英雄形象。除了《小兵张嘎》中的张嘎,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鸡毛信》中的海娃、《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等,这些少年英雄人物都栩栩如生,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从他们的身上,人们见到的是同仇敌忾、英勇无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品质,这些也正是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但愿作家们重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努力创作新的红色经典作品,在我国英雄的画廊中,涌现出更多新的少年英雄,借此激励广大的少年儿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摘自《文艺报》2023.5.13,有删改)
题目即交代了所感的角度,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
这部分先概述小说内容,内容虽然很简短,但突出了两点:一是作品的教育意义;二是启示读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下文的“感”做铺垫。
交代感点:作品的取材具有特殊意义,赞扬了作家具有强烈的革命责任感,也呼吁当代作家重视这一题材作品的创作和传承。
本段承接上一段内容,阐述撰写此类题材作品的重要步骤,突出了其创作的难度大。又从满足儿童多元审美需求的角度再次强调作家的责任感,并以左昡、李东华的创作经历为例,呼吁作家们重视儿童小说中表现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完成时代赋予作家神圣的文学使命。
以当代儿童小说的创作与红色经典作品比较,强调“情节张弛有度,人物形象丰满”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在盛赞《小兵张嘎》创作的成功。
由《小兵张嘎》展开,联系同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论述其塑造少年英雄人物形象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呼吁作家们重视此类作品的创作,以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
总评
作者就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来再读《小兵张嘎》,提出了关于“努力创作红色经典作品”的思考。文章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以下两点:
其一,依从原作,从揭示作品的意义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进行阐释和拓展。开篇简要地介绍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张弛有致的情节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赞扬了作家创作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指出这类作品对作家的创作要求高、难度大,鼓励作家们主动承担起创作责任,努力创作红色经典作品。然后就这类作品中的情节要求和人物形象塑造展开论述,最后鼓励作家们向前辈学习,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其二,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这则读后感毕竟是大家之作,驾驭得非常巧妙。全文既是按照一般读后感的构思方式 “先叙后议”来进行,又巧妙地按照“引出要重视红色经典作品创作的话题”“为何要重视创作经典红色作品”“如何落实重视创作经典红色作品”的思路层层推进,先把红色作品的思想意义摆在重要位置,又对作品的创作提出要求,并通过盛赞经典来鼓励大家做好这件事。可以说,文章讲的虽然是大理论,但大而不空,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感受,很容易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