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设置
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开篇眼前的雨,雨中的小桃树,“纤纤”的“生灵”,“慌乱”地“陷”在泥里,惹人爱怜,让人同情,然后展开回忆,这种叙述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李森祥的《台阶》开篇“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起笔的一个“总”字引人思考,台阶有多低?父亲为何觉得低?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下文具体叙述了三级台阶的来历,父亲的态度及做法,过渡自然巧妙,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后文详细叙写父亲的“背影”,这样设置悬念,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任何一件事情,总是要有它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把文章所述事件不同凡响的结局或其中某个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先展现出来,吊起读者的胃口之后,再顺叙事件的其他内容,这就是倒叙。
请你结合上面的示例或者其他阅读经验,使用倒叙手法,回忆小学阶段和某位老师或者同学相处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写作情境从三篇文章中提示了三个使用倒叙手法的具体范例,告诉我们文章写作使用倒叙手法的目的:强化文章的思想内容,将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片段提到最前面加以突出强调;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特意将事情最精彩、最动人的“高潮”或“结局”先写出来;提高表达效果,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发生变化,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写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是,“回忆小学阶段和某位老师或者同学相处的经历”,要求使用倒叙的手法来构思这篇文章,那就让我们结合范例来设计思路。
1.我们可以参照《我的小桃树》的写法,把事件的结局提前,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一般是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有时就是一两句话)交代出结果,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比如写自己和同学相处的一段经历,开篇写到:“在最后的关头,我最终还是输了比赛,也输了友谊。”简短的两句话交代了事情的结局,同时“输”字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感,让人急于了解是什么样的比赛?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也输了友谊”?这些都令读者急于在文中找答案,一开始就让文章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我们可以参照《台阶》的写法,把扣人心弦的情节放在文章开头,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事。
再看写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的开头设计:“她把那本伤痕累累的书还给了我,强塞给我时,书页里滑出一张二十元的钞票。她兀自转身走了,我捡起那张钞票愣在原地:我们的友谊还能回来吗?”这段话设置了一个同学之间“决裂”的情境,也暗示了其矛盾的关键物是“伤痕累累的书”,那么下面的情节就可以自然地去按照时间顺序去写“书如何受损”“书受损我有何反应”“因为还书我俩产生矛盾”等情节。这样的设计,不仅把最紧张的情节放在开头,使文章开篇就“光彩照人”,引发读者强烈的关注,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情节,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情节张弛有致。
3.我们也可以参照《背影》的写法,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比如有位同学写与老师之间相处的经历,开篇写到:“小学阶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刘老师,尤其是她的那次落泪……”这个开头交代了人物,提示了文章重点叙述的内容是“落泪”,不仅引发回忆,而且具有强烈的悬念感。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例文的形式来进行设计,比如有同学写自己与老师的相处,开篇这样写:“进入初中一年有余,我喜欢的老师很多。但比起小学阶段的刘老师,我总觉得不如他亲切……”
文章开头先以“初中老师”与“刘老师”对比,突出对刘老师亲切的感受,然后再叙述原因,给读者的印象会更深刻。
写作驾驭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考虑开篇由眼前的某一事物引起聯想,通过一段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导入对往事的回忆,然后再将准备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叙述出来。比如:“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个日记本。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日记本,这日记本,凝聚着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老师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将事件的某个部分提前,其他内容仍需要进行顺叙;文章开头叙写的内容,必须是事情的“高潮”或“结局”,而且这个“高潮”或“结局”应该是一件事情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必须交代清楚起止点,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之间要运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界限分明而衔接自然,否则会造成读者思维混乱,影响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
初作呈现
“老张大爷”其实是我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他教了我们三年,也带了我们三年班主任。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也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老师。自从进入初中以来,我还是经常想念他,渴望有朝一日再回到他的课堂。
对了,跟大家聊聊,我们为什么叫张老师为“老张大爷”吧。没有做他的学生前,经常听到有人喊他“老张”。他这个人脾气好,一直乐呵呵的,所以,他刚教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怎么怕他。
有一天自习课,同学们大都在玩闹。忽听同学嚎一嗓子“老张来了——”,声音未落,张老师就走进了教室。他看起来不高兴,拍着桌子问:“谁喊我老张,反了你们了。我的年龄比你们父母还大,咋说也得喊我大爷。”从此,“老张大爷”的名号算是喊出去了。
张老师的课堂总是风趣幽默,他每一次讲课都能使我们在捧腹大笑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他虽然做班主任,但不经常训斥我们。一旦生气,他总喜欢瞪着眼一言不发。在他的注视下,我们从不安到惭愧,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有次自习课,我正在坐班,教室里总是有几个人说话,制止了几次未果。我忽然生气了,一摔黑板擦站起来,瞪着眼瞅那几个人,那几个人先是愣了愣,似乎想反抗一下,但最终还是低下了头,教室里变得安静下来。
看来,我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其实,老师也单独瞪过我。
那次,我参加演讲比赛被淘汰了,我一直认为是评委不公平。晚上老张大爷找我谈话,我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委屈,他一言不发地听着。
等我讲完,抬头看他,便触到了他的目光。奇怪的是,这目光似乎直抵我的心扉,让我的怨气一下子没了,甚至有些紧张起来。
“这就对了!小肚鸡肠多不好,无论什么事,好好干就对了,较真了你也就失败了!”张老师的目光变得柔和,把我送到教室门口,挥挥手让我进去了。
老张大爷,什么时候还能回到你的课堂上去,我们再来一次目光对视呢!
还记得毕业前的一次作业课上,此时不少同学已经心浮气躁,叽叽喳喳地说话。突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抬头看时,老张大爷不知啥时已站在了讲台上,瞪圆双眼,左右巡视,但面色却不像往日那般凝重。空气凝固了一会儿,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回应着老张大爷的目光,老张大爷扑哧笑了,教室里的空气瞬间松弛下来,大家都跟着笑了,不知为何,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想到这儿,我的眼泪忍不住想流。老张大爷,真的好想您啊!
升格建议
原作采用倒叙手法回顾了小学阶段与张老师相处的一段经历,有真情实感,基本上符合写作要求。但原作也存在着扣题不严谨、组材较乱、情节不集中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
其一,文题的关键词是“难忘”。想要突出“难忘”,就得有具体的形象。从作者的行文来看,老师的“瞪眼”应该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也是他们师生特殊的交流方式之一,但原作中作者只是一掠而过,没有具体去刻画,因为没有起到塑造形象、深化主旨的目的。建议作者可以仿照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瞪眼”这个镜头去选材。可以先以悬念铺垫,然后展开回忆,设计几处不同情形下的“瞪眼”,比如“回忆瞪眼”“刻画瞪眼”“临别瞪眼”“怀念瞪眼”等,这样扣题才更严谨,情节才能更加集中,人物留给读者的印象才能更加深刻。
其二,前面的写作指导中已经提示: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将事件的某个部分提前,其他内容仍需要进行顺叙。原作的主体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大爷”之名的来历,接下来却转到“我得到了老师瞪眼的真传”,而后又回到“我因失落遭老师瞪眼”,最后是“毕业前老师从瞪眼到笑”,无论是从时间、情感或者情节上都体现不出合理的顺序,因而显得组材比较凌乱,甚至让读者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建议在围绕文题合理选材的基础上,安排好写作顺序。比如,开篇可以引发回忆,突出“瞪眼”。然后把最精彩、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放在前面,即原作最后写的离别前的自习课情景,这样再次设置悬念,并能自然引出下文的回忆,主体部分当然要围绕“瞪眼”来设置,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依据情感线索来推进等。
其三,原作的详略安排不太妥当,写作要求中有“回憶小学阶段和某位老师或者同学相处的经历”。原作开篇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大爷”之名的来历,显然是“头重脚轻”了,而“我学老师瞪眼管学生”这一情节则完全多余,应该删去。根据文题和写作要求,“我”与张老师的交流这部分内容应该详写,原作这部分不仅太过简略,而且交代事情不够完整。建议完善这一部分的内容,把这一情节展开叙述。
升格展示
难忘“老张大爷”
小学阶段,我最不能忘的就是“老张大爷”,尤其是他那瞪起来的圆溜溜的大眼。
还记得毕业前的一次作业课上,此时不少同学已经心浮气躁,不是摆弄东西,就是发愣,还有几个在不停地叽叽喳喳,安下心来写作业的没有几个。
突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抬头看时,老张大爷不知啥时站在了讲台上,圆瞪双眼,左右巡视,但面色却不像往日那般凝重。空气凝固了一会儿,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回应着老张大爷的目光,老张大爷扑哧笑了,教室里的空气瞬间松弛下来,大家都跟着笑了,不知为何,笑着笑着眼泪就下来了……
想着跟老张大爷朝夕相处的日子没有几天了,我们真是万分不舍!
老张大爷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从四年级一直带到我们小学毕业。
张老师脾气好,讲课幽默风趣,深得人心。学校的领导老师们都习惯称呼他为“老张”。张老师刚接手我班的某天,自习课上几个调皮的同学闹腾得正欢。
“老张来了——”忽听坐班的同学嚎一嗓子,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可巧的是,张老师刚好跨进教室,闻听“老张”二字从我们学生口中说出,他板着脸敲着桌子向我们说道:“别人喊得了老张,你们可不行。我比你们的父母年龄还大,咋说我都是你们的大爷!”
于是,“老张大爷”之称不胫而走。
张老师眼睛大,瞪起来很有威慑力。每当教室里不甚安静或者我们心浮气躁的时候,他只要不讲话,怒目圆睁,默默地盯着我们。一分钟,两分钟……我们每个人的心渐渐紧张起来,赶紧埋下头去做自己的事情。
五年级的时候,我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闯进了小组赛。小组赛的最后关头,我和另一位同学的分数持平,可评委老师评议的结果是把我刷掉了。回到教室,我愤愤不平,跟同学们大发牢骚,果然是群情激愤,大家嚷嚷着要找老师评评理。
突然,教室门开了。张老师跨上讲台,瞪着眼扫视着每一个人。大伙儿瞬间像泄了气的皮球,退回自己的座位,低着头不再作声。
是夜,张老师找我谈心。我一时气难平,大声地抱怨,还一个劲地抹眼泪。
“停!”他大喝一声,我赶紧住嘴。抬头,便看见那双瞪圆的双眼,不知为何,我心中的气陡然消了,诚恳地向老师讲述这个事情。
“这就对了!小肚鸡肠多不好,无论什么事,好好干就对了,较真了你也就失败了!”张老师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随后把我送到教室门口,挥挥手让我进去了。
时光荏苒,离开老张大爷一年半了,可我时常想起他。尤其是当我在学习上没有耐心或者打退堂鼓的时候,抬起头似乎又看到了他瞪大的眼睛和威严的目光。于是,我便赶紧收起心来,专注地做起自己的事。
老张大爷,什么时候还能回到您的课堂上,我们再来一次目光对视呢!
升格总评
升格后的文章不仅人物形象突出,而且条理清晰,情节紧凑,读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以“小学阶段,我最不能忘的就是‘老张大爷,尤其是他那瞪起来圆溜溜的大眼”起文,“最不能忘”自然照应文题,“圆溜溜的大眼睛”既设置了悬念,又突出人物形象,自然引出下文,然后把最富有情感、最令人难忘的镜头“瞪眼”放在开头,这个镜头中的情感与后来的“难忘”是契合的,所以本文情感的抒发也就自然而然,不像原作那般生硬。
文章的主体部分交代了“大爷”这一称呼的来历,并三次呈现“瞪眼”,第一次“瞪眼”是从“常态”写的,后两次则体现出“与‘我的相处”,这些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常态”镜头是略写,“相处”情节则是详写。详略处理得非常巧妙,不仅突出人物形象,而且流露出“我”对老师非同寻常的感情,读来深受触动。
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幽默中饱含深情,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沉浸其中,的确是一次成功的升格习作。
标杆作文
夏天吃“伏羊”
我随父母来到相邻的砀山定居七八年了,每到夏天,我便常常想起在老家萧县吃“伏羊”的情景。
所谓,“吃伏羊”,是我们老家萧县的习俗。夏天入伏以后,乡亲们认为吃一些温补的东西,可以排毒去湿,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吃羊肉、喝羊汤成为盛夏人们竞相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从小就怕膻味,冬天食用大料卤煮出来的羊肉尚且皱眉,夏天吃羊肉,而且是那种白水煮出来的羊肉,味道真是难以想象。但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我居然第一次吃就爱上了它。
记得六岁那年,跟爷爷出去遛街。日头很毒,空气也闷,让人喘不过气来。正想缠着爷爷买冰棍吃,爷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挂了电话,他变得很兴奋,拽着我就大步走:”走,到你二大爷家吃伏羊去……“
二大爷家满院子里都是人,而且人人脸上喜笑颜开。几个老头埋头鼓捣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处理羊下水,大老远那股膻味便扑面而来。我刚想扭头跑开,又看见一个土灶上的大锅咕嘟嘟沸腾着蒸汽……
“来,先吃肉,后喝汤……”二大爷看见我和爷爷,赶紧招呼大家拉开桌椅,把大块的肉捞出来放在盆中……
居然是白煮的羊肉,我往爷爷怀里缩,看也不想看。
“好吃的很,来,来,来!”二大爷一把扯过我,把很大的一块递到我的手上。
“大胆吃吧,蘸点料……”爷爷笑吟吟地看着我。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奇怪的是,并没有想象的那种逼人的膻味。那种羊肉本色的香味很快就刺激了我的味蕾。从此,我居然喜欢上了白水煮羊肉。
爷爷告诉我:夏天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在这个最热季节,把羊肉放在白水里煮,这个季节的热度逼退了它的膻味,让我们在通体流汗的时候,能品尝到它非同一般的鲜美!
于是,每当夏天到来,我便盼着吃伏羊,喝羊汤。
最近几年,县政府为了发掘和传承这一美食文化,专门设立了“伏羊节”。入伏那天,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宣传伏羊文化,一时间,周边县市的人们纷纷驾车赶来,县城的大小饭馆生意格外好。每家每户在这一天都会吃羊肉、喝羊汤,以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
长大些,每年入伏照例回老家吃伏羊。我曾问爷爷:“先人们为啥想到了吃伏羊。”爷爷说:“人们不喜欢羊肉的膻味,总觉得夏天更甚。可是这也就像过日子,也许在最没有盼头的时候,试一试才最有滋味!或者认为最糟糕的时候可能就是最好的机遇来到的时候!”
爷爷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所以每次吃伏羊,我总觉得是在接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一碗汤下肚,满头大汗,心中郁结的一些东西也消散了,一下子觉得浑身轻松,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看看日历,距离入伏不远了,我又惦记老家的伏羊节了……
总评
这篇小文不仅含有浓浓的乡情乡韵,而且還融进了亲情。作者年龄虽小,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热爱,那种深入骨髓的乡俗文化的记忆,让人动容。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只写一个季节的美味,还能从乡俗美食中思考人生,提炼出人生哲理。
文章开篇以“回忆”的口吻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在盛赞“伏羊”之前先说自己“畏惧膻味”,欲扬先抑,为下文“我”喜欢其美味而欲罢不能做了铺垫,因而“伏羊”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接着介绍家乡对于伏羊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既从营养科学和强健体魄的角度大力宣传,又借助爷爷的解说来启迪人生,使得“伏羊”这一文化意蕴得以升华。
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精练,画面逼真,因而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论述的话语像是面对面交谈,亲切自然,更容易让人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