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层”视域的法治知识体系构建

2023-03-04 22:56广州空港实验中学
师道(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法治教学策略体系

文/广州空港实验中学

2021 年是“四新”(新课标、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启元年,从目前率先使用部编新教材进行高考的省市高考试题看来,四本必修加上三本选择性必修分值基本均等,模块内、模块间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深化,试题对关键能力及学科思想方法的考察也进一步强化。基于以上背景,我以法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对4 本必修与3 本选择性必修中模块内及模块间的法治内容进行法治知识体系梳理、构建、情景转化以及内化认定,最终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与现实的实践中循序渐进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科的思想方法,同时自觉生成自律、自强的民主法治契约精神。

一、知识探索学习阶段: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法治知识体系自主梳理

法治教学内容涉及初高中、高中必修以及高中选修多本教材,需要统筹学段、模块衔接,强化内容规划,有层次性的、系统性的逐步开展以基本法治概念作为基本内容的概念构建,以主要部门法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构建,以法治理念和原则为核心内容的专题构建,以法治对象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构建,完整学生法治必备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法治必备知识的整体把握。模块内与模块间的法治知识梳理因内容多、跨度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适合在高三进行了一轮复习时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大单元主题构建,如把必修2《经济与社会》中涉及的基本经济制度、宏观调控、依法纳税、社会保障,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涉及的依法执政、基本政治制度、治国理政、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等,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涉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中涉及的劳动法、保障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个人所得税法、行政诉讼法、民法等相融合。

二、知识构建学习阶段:以关键能力为重的法治知识体系自我构建

1.示范—模仿,是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策略, 主要应用于一些操作技能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与应用。 示范—模仿策略一般由老师示范或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明确标准与制作要求,并以框为单位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为主开展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通过多次反复示范/展示-模仿-反馈-修改-定型等一系列训练后最终掌握技能,并下一阶段复杂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2.支架式教学策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有梯度、有层次地逐步引向更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借助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关键词、关键句的提炼,并对词句的重要性、关联度的有序整合,引导学生由框到课、由简单到复杂、由直接到间接、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3.抛锚式教学策略,由温特比尔特与其技术小组所开发。如在讲同一知识点时“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其它国家机关(行政、审判、检察等国家机关)、政协、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时,支架式教学策略从教材分析中得出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但在抛锚式教学策略中则创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审批流程为问题情景,以各个环节程序的推进引导学生理解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个主体如何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事理结合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重构学习阶段: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法治知识体系转化认同

要实现知识到素养的通达,仅仅把冰冷的知识符号传递给学生是不足够的,要让知识的内在意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在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透过符号感知、理解、体会文本内里的价值意蕴,还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案例使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体系发生真正有意义的关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和体验知识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深化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感悟,实现知识的理解性获得与情感的认同与升华。情境可分为教学情境和命题情境两大类。教学情境服务于教学,一般为常见的简单情境、新的简单情境。命题情境服务于学科素养的评价与考察,一般为常见的复杂情境和新的复杂情境。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情境的复杂程度从情境涉及的行为主体数量、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决策要实现的目标数量、影响决策及其结果的因素多少、情境的不确定性、观点立场/价值观/利益间的冲突情况、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的丰富程度七个方面进行划分。如2021 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39 题,以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为时代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论证中国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命题情境属于典型的多行为主体复杂情景,情境中包含世界、外国实体、中国商务部、中国企业、中国公民、全国人大多个行为主体,同时还描述了各个行为主体的特点。

四、知识再现学习阶段:以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法治知识体系内化认定

高考担负着为国选才的历史使命,其命题体现了知识、能力、素养与价值的融通,以2022 年全国高考文综政治甲卷第39 题为例,命题情景采用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相关宏观数据与中学生就未成年人保护法提立法建议被采纳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呈现方式,要求学生从国体、人民民主特点、全民守法、人民当家作主、基层立法多个角度回答公民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的意义。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必备知识、严谨的思维能力、完备的学科素养以及科学的价值引导,难以调用知识体系以已知解未知,以旧知生新知,把解题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精选高考试题为母题进行系列化深度开发与挖掘,借助学历案,让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做中学,学后用,用中思,思后改中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与专业指导下,学生把旧的经验建成新的经验,架起了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凝练价值的可视化学习历程的桥梁。

在开展必修3 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教学活动时,笔者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为主题创设单元学历案,通过设置复杂程度不一的结构化情景,借助序列化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个人层面始探讨为什么要学法、如何学法、怎么样用法,再到社会层面探讨为什么参与立法、怎么样参与立法,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最后在撰写关于未成年人的立法建议报告中促使学生更加深层次去理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意义。

猜你喜欢
法治教学策略体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