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林, 刘璐瑶, 张涛, 聂阿秀, 李志明, 张金龙,2*
(1.天津泰达盐碱地绿化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2.天津泰达绿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我国盐碱地土壤面积约3.69×107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1]。根据其分布区域主要分为滨海盐碱地、西北内陆盐碱地以及东北盐碱地。根据其组成分为氯盐盐碱土壤、硫酸盐盐碱土壤以及碳酸盐盐碱土壤。盐碱土壤主要分为盐土和碱土,其主要特点是土壤中盐分含量、pH高于一般种植土壤,盐离子含量过高影响盐碱区域土壤植物生长。盐土土壤离子主要为钠离子、氯根离子;而碱土土壤中碳酸根以及碳酸氢根含量较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盐碱土壤的容重均高于种植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均小于种植土壤的孔隙度,并且有研究表明盐碱土壤没有稳定的团粒结构。盐碱土壤的养分含量也较低,加之不同离子吸收存在竞争关系,盐碱区域土壤盐离子含量较高,从而间接地制约了其他营养离子的吸收利用。
土壤改良剂是指在植物受到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如土壤沙质化、板结化、盐碱化等土壤退化和重金属离子、化学物质污染的作用后,施用的以使土壤状况更适宜作物生长的非肥料类物质[2-3]。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天然改良剂上,在改善土壤的效果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研究进展。然而,在土壤改良剂推广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太乐观,其原因在于土壤改良剂用量较大和成本较高。20世纪70年代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入了巅峰期,并且西方较发达国家如美国、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在土壤改良剂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对土壤改良剂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根据原料的来源可以将土壤改良剂划分为天然改良剂、人工合成改良剂、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剂以及生物改良剂;根据土壤改良剂的组成将其分为无机改良剂和有机改良剂;根据土壤改良剂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酸性土壤改良剂、盐碱土壤改良剂、重金属改良剂以及有机物改良剂。
盐碱土壤改良剂主要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实现土壤盐分含量的下降,最终实现盐碱土壤的改良:(1)改善土壤颗粒组成,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结构形成。盐碱区域土壤颗粒中黏粒占比较高、土壤结构差,提高土壤砂粒占比,促进大团聚体形成是盐碱区域土壤改良的重要目标。由于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目前掺沙是提高土壤砂粒占比的直接措施[4-5]。有机改良剂,特别是秸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5 mm和2~5 mm粒径级土壤团聚体的数量。(2)改善土壤三相比。土壤三相比是衡量土壤物理结构的重要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土壤水盐运移。有机秸秆、河沙等直接降低土壤容重以及提高土壤孔隙度,而PAM等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颗粒胶黏,从而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6-7]。(3)改善土壤导水性能。水分的入渗过程伴随着土壤盐分溶解淋洗过程,盐碱区域土壤的导水性能是衡量土壤盐分淋洗效率的重要指标。脱硫石膏能够提高盐碱土壤水分累积量约70%,而河沙能够提高盐碱土壤水分累积量达200%以上[6-7]。(4)降低土壤含盐量和pH,但也有研究表明滨海盐土经过淋洗后土壤pH会有一定幅度的升高[8]。(5)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盐碱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缺乏,秸秆、腐殖酸等有机改良剂能够显著提高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速效养分含量,有机质能够为土壤大团聚体形成提供载体[9-10]。矿基土壤调理剂使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提高32.3%、41.7%、42.1%、40.6%。(6)增加微生物丰富度。生物炭、脱硫石膏、有机肥复配脱硫石膏、秸秆均增加耕层(0~40 cm)土壤细菌数量(1.5~8.8倍)、放线菌(1.2~10.0倍)、真菌数量(1.1~4.4倍)。而微生物代谢活动中产生的有机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能够调节土壤pH,促进土壤结构改善[11-12]。
常用的盐渍化土壤改良剂分为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和生物改良剂。其中无机改良剂和有机改良剂直接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改良效果,其特点为改良时间短、效果显著。而生物改良剂需要通过微生物活动间接改良盐渍化土壤,其特点是见效较慢,且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要求。
无机改良剂是分子量较小,组成较为简单的一类物质。目前盐碱土壤中较为常用的无机改良剂主要有石膏、河沙和粉煤灰等,因为其化学组成较为简单。
3.1.1 石膏类
石膏类的主要组成成分为CaSO4,而CaSO4与盐碱土壤中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是其改良盐碱土壤的本质,主要发生“盐类转换”和“离子置换”化学反应[13]。滨海盐碱土由于富含Na+和K+等离子,遇水容易板结,孔隙度很低,透水性极差,在盐碱土中加入一定量脱硫石膏,足量的Ca2+可以置换出原土中的交换性Na+,能明显提高土壤颗粒的凝聚性,改善团粒结构,加大土壤孔隙度,从而有效提高土壤在饱和状态下的水力传导度,加速排盐效应[13]。而苏打盐碱土壤由于富含CO32-和HCO3-等离子,土壤碱性偏高,利用石膏中的SO42-离子可把CO32-离子置换出来,从而降低土壤pH[1-3]。
杜学军等[7]研究了脱硫石膏对东北苏打盐碱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膏后累积入渗量增加达20.00%~55.15%,累积入渗率增加到64.94%~339.83%;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吸渗率、稳定入渗率以及经验指数均显著增加。徐文硕等[14]对滨海盐碱土壤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石膏能够促进土壤水分运移。但是高小龙等[6]研究脱硫石膏对银北盐碱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减少了累积入渗量,减小了湿润锋运移距离。这可能与不同盐碱地土壤中颗粒组成不同有关。并且并不是石膏的使用量越大,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和入渗速率越大。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石膏施用量的增大并未能提高土壤的有效孔隙度,反而可能堵塞土壤孔隙,进而阻碍重力水流动,从而导致土壤导水性能并未随着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也有研究表明施用脱硫石膏后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约30%[15]。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可能与Ca2+把土壤胶体中的Na+置换出来改变了土壤胶体的电位势有关。黄艳飞等[16]研究石膏对苏打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石膏能够促进盐碱土壤的絮凝,提高盐碱土壤中盐分离子的淋洗效率,最终降低土壤pH和含盐量。贺园春[17]研究了石膏在滨海盐碱土壤中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石膏能够显著提高盐碱土壤的饱和导水率。石婧等[18]研究施用脱硫石膏能够使土壤容重由1.58降到1.36,土壤孔隙度由39%提高到51%,土壤pH由9.2下降到8.5,土壤电导率由3.1 mS/cm下降到1.7 mS/cm,Na+含量由2.80 g/kg下降到1.00 g/kg,K+含量由0.08 g/kg下降到0.06 g/kg。目前的研究基本表明脱硫石膏的施用量在达到一定值之后,其改良效果不再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正向变化。这与脱硫石膏在土壤中存在的两个平衡(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有关[13]。
3.1.2 河沙
河沙作为一种天然的无机物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河沙作为一种物理土壤改良剂,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沙粒含量,改变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组成,从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特别是土壤的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最终影响土壤的脱盐效率。
滨海氯化钠类型的盐渍土属于非水稳性土壤,土壤遇水会崩解成细小颗粒,稳固性极差,导致土壤导水性能较差,盐分淋洗效率低下。亓波等[19]研究了掺沙对盐渍土壤土块崩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沙可以改善土壤质地,使土壤中的沙粒含量提高,黏粒和粉粒含量降低,在土壤充分入渗的情况下,改善土壤颗粒级配,更有利于盐渍土块的崩解。盐渍土掺沙主要促进粒径为5~10 mm的土块向<0.25 mm的土块崩解,增加土壤中的基质入渗,进而提高入渗能力,且掺沙越多入渗能力越大。戴世鑫等[20]研究表明,掺沙能够使得黏质土壤中砂粒占比提高到62%,能够使得黏质盐土孔隙度提高36%以上。高崧等[21]研究了河沙对盐碱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以及盐分淋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与混沙的含量成正比,并且土壤初始和稳定入渗量也与混沙量成正比。混沙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盐分的淋洗效率,增加土壤脱盐深度。但是混沙对于不同离子的脱盐率不尽相同,其中对K+、Mg2+和Cl-的脱盐率无明显影响,Na+和Ca2+的脱盐率与混沙量成正比,SO42-和HCO3-的脱盐率则随着混沙量的增加而降低。曲晓玲[22]通过研究沙对黏质盐土质地构成以及盐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沙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黏粒的含量比例,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主要盐离子在离子总量中的比例,其中Na+和Cl-下降10%~20%。周利颖等[23]在河套地区盐碱土壤中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掺沙18%~24%能够使得3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降低90%以上。
3.1.3 其他无机改良剂
粉煤灰是煤粉燃烧后释放的一种工业废弃物,其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粉煤灰具有特殊的物理结构,其内部孔隙发达,使得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研究表明,通过施用粉煤灰能够显著改良盐碱土壤。董少文等[24]研究了粉煤灰对宁夏银北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粉煤灰后,土壤pH由10.41下降到8.31;土壤全盐含量下降50%以上;土壤孔隙度则增加约20%;而土壤容重则由1.50 g/cm3以上降到1.35 g/cm3以下。周文志等[25]研究表明,在滨海盐碱土中施用粉煤灰后,土壤盐分总淋洗时间缩短约30%,并且粉煤灰的效果优于木醋酸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并且也能显著降低土壤的pH、全盐含量以及SAR。相关研究表明施用粉煤灰后,盐碱土壤中有新晶相方解石生成,土壤颗粒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进而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进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26]。
硫酸铝[Al2(SO4)3]作为盐碱区域土壤改良剂,其改良盐碱土壤的机理与石膏类改良盐碱土壤的机理类似:铝离子改良剂+H2O=羟基铝离子+nH+;2H++CaCO3=Ca2++H2O+CO2;土壤胶体-2Na++Ca2+=土壤胶体-Ca2++2Na+[27-28]。目前硫酸铝主要用于苏打盐碱土壤改良中,在滨海氯化盐碱土壤中的应用较少。王宇等研究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添加硫酸铝后,土壤pH由10.0下降到7.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降低,土壤碱性下降,并且土壤中水溶性盐离子含量占比发生质变,其中(CO32-+HCO3-)/(Cl-+SO42-)值显著下降,盐碱土壤由苏打盐碱土壤变为硫酸盐碱土[29]。马玉涛等研究发现,硫酸铝能够改变土壤物理结构,其中苏打盐碱土壤中>2 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53 mm粉黏粒组分的比例降低,而使得2~0.25,0.25~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增加[30-32]。
3.2.1 聚丙烯聚合物类
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简称PAM,分子式(C3H5NO)n。作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由丙烯酰胺(Acrylamide,简称AM)均聚或与其他单体共聚而成[33]。聚丙烯酰胺(PAM)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机制主要源于其分子结构特性,PAM的分子结构单元中的酰胺基容易形成氢键,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并且能够与土壤中的许多物质产生水解、降解、亲和、吸附、交联等一系列化学反应。PAM的亲水性很强,存在活性较高的亲水基团,PAM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结合在颗粒表面形成厚度约为0.5 nm的2~3个结合水水分子层,此水分子层有助于高分子网束的展开,从而表现出显著的絮凝和团聚作用[34]。
赖羽寒[35]研究PAM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PAM的盐碱土壤的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总量是对照的1倍以上,土壤容重则由1.578 g/cm3下降到1.486~1.512 g/cm3;并且对不同分子量的PAM的改良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M的分子量为1 200万时,其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的导水性能和土壤容重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赵秀芳等[8]研究了分子量为300万时不同浓度PAM对于滨海盐碱地土壤导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05~2.40 g/L的PAM均能改善盐碱土壤的导水性能,淋洗初期,入渗速率随着PAM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出水稳定之后,浓度为0.60 g/L的PAM的入渗速率最大。张雪辰等[33]研究PAM对苏北盐碱土壤改良的最佳效果的浓度为0.09 g/L。韩翠莲等研究了PAM对西北内陆盐碱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PAM,土壤容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则均呈现增大趋势[36-37]。盐碱土壤导水性能与土壤盐分淋洗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越大,盐分淋洗效率越高。滨海盐碱土壤施用PAM后,除HCO3-升高外,土壤其他可溶性盐离子含量均显著降低,特别是Na+和Cl-含量降低90%以上[38]。
3.2.2 腐殖酸类
腐殖酸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大分子有机物质,腐殖酸的组成非常复杂,其一般是由芳香族以及多官能团构成的高分子有机酸。腐殖酸碳含量一般在50%以上。褐煤、草炭以及风化煤是目前提取腐殖酸的主要原料。由于腐殖酸原料来源复杂,而不同来源的腐殖酸在化学组成、结构及性质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运用不同腐殖酸进行土壤改良的效果也不尽相同[39]。
李晓菊等[40]研究了腐殖酸对滨海盐碱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相同时间土壤水分入渗量和湿润锋降低;相同深度水分入渗时间、水分入渗量以及土壤含水率均增加。盐碱土壤结构一般较黏、容重较大,使得土壤深层盐分无法得到有效淋洗。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反映土壤三相比的一个重要指标,饱和导水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土壤盐分的淋洗。郭同铠等[41]研究了腐殖酸对滨海黏质盐土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能够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128.05%。这可能是由于腐殖酸具有的亲水性官能团能够聚集水分,促进水分的运动。吴佳利和黄瑞瑞[42-43]研究了腐殖酸在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发现随着施用腐殖酸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土壤容重和土壤Na+和Cl-离子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土壤养分等显著升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腐殖酸用量的增加,腐殖酸吸水膨胀,从而占据大量的土壤孔隙,不利于水分的运动。顾鑫等在东北苏打盐碱土中施用煤炭腐殖酸,土壤pH由8.74下降到7.91;土壤碱化度由31.7%下降到26.1%。并对腐殖酸对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腐殖酸有利于>2.0 mm团聚体的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团聚体明显向着大团聚体转化[44-45]。虽然对于腐殖酸改良盐碱土壤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腐殖酸改良盐碱土壤的机理的研究却很少,这可能与腐殖酸本身的组成及类型较为复杂有关。
3.2.3 其他有机物
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团粒结构体。张曼玉等[46]研究了秸秆对西北内陆盐土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能够降低土壤中小于0.053 mm团聚体的比例,增加0.250~2.000 mm团聚体的比例;并且是土壤结构由块状结构变为片状结构,土壤孔隙数量增多且分布均匀。而研究表明这种土壤结构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导水特性,从而有利于盐分的淋洗。赵哲萱等[47]发现秸秆对东北苏打盐碱土结构具有相同的改良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秸秆能够提供微团聚体和细小土壤颗粒附着的载体。研究也表明秸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而有机碳是土壤团聚体形成所必须的有机胶结物质。王翊婷等[9]研究表明秸秆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东北苏打盐碱地土壤的pH和土壤全盐含量,而且能够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56.37%,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达55.07%。秸秆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有机质能够为微生物提供原料,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有助于盐碱土壤的综合改良。
除了作物秸秆以及园林废弃物直接用于盐碱地土壤改良之外,近年来利用植物秸秆加工成具有多孔隙的生物炭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的研究也有很多[48-49]。但是由于不同原料、不同加工条件制备的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不同,其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的效果也不完全相同[50]。
利用微生物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是目前盐碱土壤改良的热点。目前关于生物改良的热点在于筛选耐盐碱微生物,从而对这些微生物加以利用,进而实现改良盐碱地土壤生态。朱尤东在东营盐碱地中筛选到20余种具有高渗胁迫耐受能力的菌株,能在含盐量为5%~10%的极端环境生存[51]。孙明真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中筛选到的高效耐盐菌功能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耐盐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其分泌酸性物质吲哚乙酸的能力极强,分泌产铁载体以及胞外多糖的能力也很强,同时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分解效率[52]。这些特异性的功能可能促进盐碱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进而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促进土壤盐分淋洗,实现改良盐碱地土壤的效果[52]。王铁在东北苏打盐碱土壤中筛选到物种耐盐菌:盐碱固氮菌、杆状链霉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这几种菌种能使得土壤pH下降4%左右,使土壤全盐含量下降20%以上[53]。但是不同微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效果不尽相同,例如盐碱固氮菌对于盐碱地土壤的碱解氮的增效最为显著;链霉菌对于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增效最为显著;胶质芽孢杆菌对于盐碱地土壤有效磷的增效最为显著;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于盐碱地土壤全盐含量的减效最为显著;胶质芽孢杆菌对于盐碱地土壤pH的降效最为显著。这主要与不同微生物分泌的代谢产物有关,满全莉[54]研究表明微生物能够通过产生特异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来提高盐碱地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能够促进有效养分的产生。
嗜盐真菌CCHA(灰绿曲霉)是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研究较为深入的微生物,该微生物是刘晓丹等[55]从东北苏打盐碱地中分离出来的。周晓阳的研究结果表明嗜盐真菌CCHA(灰绿曲霉)对环境的适宜性极强,其最适生长pH为9,但在pH 3~1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而其对盐分的适宜范围更广,可以在0~20%的盐度内正常生长,最适生长盐度为5%[56]。陈丽娜等将嗜盐真菌CCHA(灰绿曲霉)与惰性材料进行复配制备混合菌剂后,开发形成微生物-纳米整合技术。该技术从盐碱地形成的机理、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入手,通过优选的天然准纳米物理介质,使其在盐碱地耕作层中自发水土分离、自然沉降,并受土壤不同空隙的多级筛分,最后在犁底层上下一定范围形成惰性盐碱隔离区域(界面),该技术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良效果。陈丽娜等应用原位扫描电镜技术对土壤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灰绿曲霉的分生孢子和菌丝能够与盐碱土壤颗粒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多孔网状和形态各异的土壤团聚体。而改良后的盐碱地土壤pH由10.2左右降到8.1、碱化度由40%下降到15%、阳离子交换量由23%升高到35%、可溶性盐含量由0.62%降到0.09%、微团粒组成由5%升高到50%[57]。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在东北苏打盐碱地中的改良应用,而对滨海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还有待研究。
4.1.1 改良剂存在局限性
进入21世纪后,盐渍化土壤改良剂材料种类没有突破性进展,这严重制约了盐渍化区域土壤改良以及利用。另外,关于盐渍化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多是针对农田土壤盐渍化改良,农田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传统的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我国北方滨海地区具有大面积的滨海盐渍化区域,这些区域土壤受海洋影响,土壤含盐量一般较高(有的区域能够达到50 g/kg),而目前关于盐渍化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多为含盐量为10 g/kg以下的盐渍化土壤,这也制约了改良剂的应用范围。
4.1.2 单一改良剂效果有限
虽然目前对于盐碱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有很多,但归根到底仍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改善盐碱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形成、获得理想的固液气三相比以及促进土壤盐分淋洗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盐碱区域土壤受土壤形成机理、气候水文条件以及地下水等多因素影响,很难通过单一的土壤改良剂进行有效的改良。因此,目前盐碱区域土壤的改良一般需要通过水利工程以及改良剂等综合措施进行。但是如何改良盐碱区域土壤物理结构,从而改善土壤导水性能,提高土壤盐分淋洗效率,进而改良化学性质始终是盐碱区域土壤改良剂的研究重点。
4.2.1 加强新型土壤改良剂的研究
目前有关盐渍化土壤改良的热点之一是通过筛选耐盐微生物和植物,进而利用耐盐生物进行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从地质演变进程看,土壤盐渍化是土壤发育形成的一个阶段,而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的众多研究也表明,在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虽然地表无法生长植物,但是土壤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因此,加大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筛选能耐不同梯度盐碱土壤的微生物,将是盐渍化土壤改良的重要方向。
利用耐盐植物进行盐渍化土壤改良以及生态修复,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通过对盐渍化土壤演替规律的研究,众多研究者发现:自然条件下,盐地碱蓬的生长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最终使得盐渍化土壤向着有利于更多植物生长的方向发育。因此,加强盐渍化区域盐生植物筛选,将为盐渍化区域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更多可能。
4.2.2 形成系统的盐渍化土壤改良体系
虽然关于盐渍化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多为单一改良剂的研究。盐渍化土壤改良以及区域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我国盐渍化土壤分布较广,但是根据盐渍化土壤形成机理可以将其分为滨海盐渍土、东北盐渍土以及西北内陆盐渍土三大类型。针对每一类型盐渍化土壤,从土壤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以及耐盐植物等多维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良,最终建立适宜每种类型盐渍化土壤的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