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势、困境及实践路径

2023-03-04 11:47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家风价值观核心

王 煜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凝聚民众价值共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及生活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2]。这启示我们,要将优良家风的传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相容相通、同向同行。反观现实,近几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树方面虽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其融入日常生活的成效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而,如何运用具有可操作性的优良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转化为民众的日用常行,成为当前学界的热议话题。本文通过解读优秀家庭风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上的内在关联以及两者在现实场域中的融合困境,进而归纳出以优秀家庭风尚为媒介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策略。

一、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充满生机与活力。放眼历史长河,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支撑和精神密码就是优秀传统价值观,其在家庭中的表征就是优良家风。在古代,我国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价值观为基础并包含修身、齐家、敬祖、睦邻、守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家风。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复兴成为国人共识,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无数先辈前仆后继为优良家风增添了新内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不断书写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孕育红色精神所形成的红色家风,更成为这一时期优良家风的主基调。[3]近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大爱、孝道、和谐、有序、法治等精神要素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家风。综观古代家风、近代家风与现代家风,可以看出,虽然时代赋予的印记不尽相同,但其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三个层面。与之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集了具有包容精神和进取品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汲取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益养分并能结合当代民众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得知,两者在内容、表述以及形成渊源上相贯通。因而,优秀家庭风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具有怡养涵育之功能。

(一)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融性

两者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绵延血脉。承载家庭价值观的家训传承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历朝历代承继下来的家风、家训都彰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基因与实践风貌。“仁”的核心精神、“为政以德”的政治准则以及“天下为公”的处世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都能在不同时代的优良家风中呈现出独特魅力。尤其是优秀传统家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基础上,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结晶。因而,两者的思想内核都折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即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都汲取了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

两者在思想内容上存在共通之处。深耕二者内容,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个体的价值设定和伦理要求与优良家风的精神实质、现实要求具有高度契合性。例如,优良家风所倡导的“勤”的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相承接,两者都体现着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道德要求;优良家风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相承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品质逐渐被赋予时代新意,成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范例;优良家风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价值原则与实践规制。在《郑氏规范》中郑太和屡次告诫子孙要对穷人疾苦有着伦理关切,并要求其尽力帮助乡里邻人,充分体现了友善的基本要求;优良家风中的诚实无欺、诚信待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相承接,等等。此外,以“大爱、孝道、有序、法治、和谐”为主要意涵的现代家风也映照着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两者在精神实质上都主张崇德向善。“德”有私德、公德与大德之分。私德是指个人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公德是指个人与外界接触的表现,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大德则指向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德”,立德为先是其精神追求,其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是“德”的充分彰显。如将两者互为参照,可以看出,修身齐家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互为映射;为人处世的要求与其中的“公德”互为照应;朴素的爱国情怀则与其中的“大德”相呼应。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体现着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基本要求,是对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深刻回应。

(二)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优势

如果说家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那么家风则是刻印在个人发展轨迹上的第一标记。家风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家长在家庭领域内对子女进行家风传承的过程。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场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与家庭教育融合起来,有助于其潜移默化地印刻进子女内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优良家风培树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优势、潜移默化的优势、亲情性的优势。

所谓基础性优势,是指以家风为媒介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效果。家庭道德教育作为当今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能够从子女懂事开始就贯穿其成长过程,且对子女能够实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系统性教育。这种效应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强与显现,相对于其它道德教育而言具有显著优势。所谓潜移默化的优势,是指优良家风相对于其它道德教育而言,对于个人更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贯穿于人生存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其它道德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优秀家庭风尚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有效桥梁。所谓亲情性优势,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良好的亲情沟通与体验实现子女对道德律令更加认同的效果。家不仅是个人生存的空间场所,更是个人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场域。良好的情感体验与沟通,能够使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在家庭领域内传承、践行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子女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两者的正向效应,彰显了血缘亲情的独特优势。

(三)优良家风对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增益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及表达形式内在映射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高度契合。这意味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优良家风能够为积极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助益。

有利于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了解事物内涵及基本要求是认知事物的主要功能。借助优良家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能够使抽象范畴生动化并使之能够在身体力行中起到示范效应。比如,家长不仅要向子女讲述钱学森心系祖国的故事,而且也要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典型示范与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相比,更能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优良家风内蕴的价值理念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提供方法指导。例如,以宽容的心态正视价值观多样并存的社会现实,在尊重差异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以增进思想共识。

有利于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导性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就像粘合剂,能够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以优良家风为切入点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可以激发起个人或群体确认自己是“炎黄子孙”而产生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奉献的精神,而且也能呼唤起一种文化情感上的高度认同。进言之,借助优良家风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理性和情感双重层面获得认同,即实现以理育人和以情化人相结合,达致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认知和认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在于,将其实践要求转化为民众共同遵守并以之规范自身行为的价值准则。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就是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过程。落细是指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在价值传承上要回归家风文化的谱系,不能割裂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联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优秀传统家风的沃土中,并通过文化传承,使其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在一种文化亲和中显示出民族认同的归属感。落小是指将优秀家庭风尚体现并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如见面行礼、不妄言等方面的规范,使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落实是指通过一定的具体载体和现实路径达到实际效果。优秀的家风家训作为一种合适的载体,借助其培树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达到文以化人的效果,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概言之,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大众的广度”结合起来,使其形成政治导向、学理支撑和大众践行的局面。

二、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挑战

作为前人留给后世子孙的精神财富,优良家风的承袭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而且对于价值观的形塑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优良家风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传承主体失责、传承方式式微以及传承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优良家风的过程及其培树效果。因此,亟需赓续优良家风的传承并加强其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渐进融合,以达成预期效果。

(一)传承主体失责

在中国古代,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父祖长辈以其在家族中的威望和地位自觉承担起家风传承主体的角色并履行其重要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宗法式大家族结构被现代微小型家庭结构所代替。在现代社会中家风传承的主体逐渐变为核心家庭中的家长。同时,当下中国的家教已经完全蜕变成智识教育,德育已经成了家教的辅助。因而,当代家长没有履行好其家风传承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使优良家风传承出现“断裂”。

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一般而言,中国大家族中的父祖长辈秉持着德育为先、育德在家的教育理念,这使家风传承成为家族维系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但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现代家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受到外来影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形态。重智轻德是主要表现,即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而,在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让位于“分数教育”。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极度诱发出来,以成名成家、发家致富为终极目的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家风的养成与核心价值观的培树并非一日之功,更需选用系统的教育方式予以践行。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方法选用。例如,曾国藩、左宗棠等屡次选用“实例教育法”,即向子女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再如,古时家长经常采取“实践历练法”,让子女在实践中明白处世的原则。[4]在现代,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多存在随意性和随机性,没有系统思考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不一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所导致的家庭重心下移,溺爱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以致道德律令的强制性不断弱化,家庭教育宽严失度现象广泛存在。比如,有些家长对于子女缺点的纠正只能“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又如,有些家长毕生为子女积累财富,致使子女缺失幸福感等等。

(二)传承方式式微

在古代社会,家风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家长的教育引导;二是依靠体系化的家训、家规。但在现代社会,此两种传承方式都面临效能弱化的窘境。

一方面,家长权威地位弱化。在古代,家长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可以说,德高望重的父祖长辈是一个家庭的权威象征。随着时代变迁,人人平等的理念开始逐渐消解家长权威的传统观念,致使家长的权威地位逐渐弱化,进而使得传统的权威型家风传承模式逐渐崩溃。另一方面,家规、家训传承效能弱化。在现代社会,虽然大量家规、家训得以留存并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但大部分家庭对家规、家训的修订与保存并不重视。比如,有学者对苏、鲁、豫、皖、京等10 省市家风家教现状进行调查,当对受访者提问本地区近几年来是否新修订了家谱、族谱时,回答“以前有,近年来重新修订的约占21.45%”“以前没有,打算今后修订的约占 29.16%”[5]。此外,系统研究家规、家训科研队伍的缺失,也使家规、家训中的实践智慧与价值规范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三)传承意识淡薄

优良家风传承意识淡漠,是指家庭成员对家风传承的功能认识不足,进而转变为传承可有可无的基本态度。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媒体在传承家风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体是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但其并未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多数媒体只报道娱乐新闻和生活轶事,而对于一些承载优良家风事迹的典型人物、大型纪录片则较少关注。此外,媒体具有的时效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也并未充分实现。二是家庭观念的淡漠也使家风传承显得可有可无。在当前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的影响下,父母与子女大多通过电话、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未能实现,致使家庭教育中主客体相互间的互动减少,家庭观念淡化,优良家风传承意识淡薄。

(四)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容未能完全融合

一方面,两者在规范域上存在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汇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规范的系统观念。其中,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趋向的规范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而优良家风规范的主体是个人,两者在规范域上存在偏差。另一方面,现有的宣传阐释工作略有不足。系统的宣传阐释工作不仅可以弥补规范域的偏差,即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趋向和价值导向转化为对个人的价值要求和实践诉求,而且可以实现对传统优良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时代光彩。但从现有的宣传阐释工作看,各级部门更多是在其传播的广泛性上下功夫,而对于其转化的相关工作还略显不足。这也成为两者之间不能完全相容相通的重要原因。

三、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诉求与路径

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培育渠道、构建相应的制度机制、加强内容融合,进而实现其逐步融入民众内心、融入日常生活,并使之成为民众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保障。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家风教育的成败与家庭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密不可分。以优秀家庭风尚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眼于树立正确理念、改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营造良好氛围。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需要正确理念予以指导。家风反映着家庭所秉承的价值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传达着社会主义所秉持和践行的价值理念,两者都属于价值规制的范畴,其相容相通的基本属性与培树弘扬的实践诉求急需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出场。具体而言,家长急需转变“重智轻德”“重利轻义”的教育理念,承继“德育为先”“育德在家”的优良传统,将爱国、诚信等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中,使子女将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

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现代家长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采用正确且灵活的教育方式方法。在方式上,应多采用感性教育方式,如讲故事、社会实践、礼仪教育等。具体而言,通过讲故事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传授给子女;通过引导子女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使之切身感受道德规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通过注重节日礼仪教育,向子女传授家庭节日礼仪,增进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在方法上,家长应采用言传身教、奖惩结合等方法。例如,家长要对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予以足够尊重,帮助子女树立爱国理念;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做到尊老爱幼,树立友善形象;在工作中做到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树立敬业典范。同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爱与教、严与慈的关系。司马光曾在《家范》中提出,为人父母者应将慈、严、养、教并重。这启示我们,不能对子女过于纵容、迁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规,实现奖善罚恶。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效果与家庭氛围有直接关系。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培育相关道德规范提供土壤,使家庭氛围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培树的价值观念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反之,紧张的家庭氛围所反射的价值理念本身就与友善等价值规范相违背,两者的冲突和碰撞会使人们对价值观点予以质疑,起到反向效果。因而,要构筑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子女逐步养成心地善良、热情、负责等精神品质,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二)激发多重培育力量

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不仅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也需要学校教育、媒体和相关研究队伍发挥其应有作用。

发挥学校教育导向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首先,立足课堂,加强教育引导。具体而言,教师应将优良的家风家训尤其是红色家风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其次,注重教育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学校应将红色家风的典型案例编入教辅材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最后,将优良家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家风家训作为校园景观予以呈现;此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良家风相贯通的生机与活力。

发挥媒体积极引导作用。目前,我国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上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运用新媒体传播优良家风,不仅能够实现优良家风的文化共享,而且有利于让民众畅所欲言,深化对二者内容的体悟。尤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引导作用。网络主流媒体应多展示先进的家风家教事迹及其效能,使广大民众从中获得启发。值得一提的是,也要重视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以报刊、通信、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规范性引导作用,通过不同媒介报道家风承继的相关内容,使正确价值理念得到广泛宣传。

发挥相关研究队伍辅助作用。家规、家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任何时代都不应束之高阁或弃之敝履。无论是促进文化传承或是实现道德约束,都应重视对其的保护、研究和阐释工作。尤其是在西方思潮充斥致使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的情境下,更应该从家训家规中寻找实践智慧和价值规约并进行时代转化,使之彰显独特光彩。这就亟需加强家风家训的队伍建设,加强对家训著作(尤其是红色家书、家训等)的收集、整理、阐发,使之成为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三)构建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以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相关制度,使之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一方面,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将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的内容固定下来,并将其蕴含的正确价值理念上升为政策、原则和法律,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关机制,以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设立奖惩机制,对于家庭道德模范进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施暴的家庭成员进行法律制裁;又如建立培训机制,开设专门课程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

(四)加强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

要增强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就需要融通两者精神实质,加强宣传阐释工作以实现优良家风的现代转化。

例如,创新转化“敬业”理念。优良家风中的“勤”的思想侧重于勤勉劳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更多的是要求公民应遵守并培树职业道德。这就需要,重构优良家风中的敬业价值观,使其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使敬业的范畴更广、范围更宽;又如为“诚信”注入时代精神。优良家风中的诚实无欺、诚信经营与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相对接。家风中的诚信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而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即是道德范畴与制度规范的体现。这就需要,重构优良家风中的“诚信”理念,不仅要继承诚实无欺等道德要求,也要使其与行为准则和法律规范相融合;再如为“友善”烙印时代标记。优良家风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都体现了友善的精神实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不仅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基础。重构其理念,不仅要继承其道德精髓,而且要将对老人予以精神关怀等现代诉求,融合其成为民众能够接受的道德规范;再如,促进富强理念的微观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理念虽然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趋向,但也是对个人的行为规范提出的道德要求,即树立劳动幸福观与全面发展观,这就与优良家风中的“勤”的理念有着密切联系,实现两者的相容相通等等。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优良家风是滋润养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以其为媒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核心价值观贴近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地的有效载体,而且也能使民众在感受到优良家风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智慧和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家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