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11-14 13:54常进锋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少数民族领域

常进锋 瞿 菁

(西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开放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到来改变了这些开放城市的民族人口结构,也为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率并完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政策,加强与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2021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进入活跃阶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民族团结建设日益重要。加强民族团结与城市民族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水平,不但需要政府政策制定政策、提出举措,也需要研究者在学术层面做出经验总结与积极探索。自20 世纪90 年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在国内萌芽以来,研究人员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民族互嵌、权益保障、人口特征以及民族工作等各个方面为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做出积极贡献,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视角和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已渐趋成熟。为了进一步明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本文利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工具梳理既有文献,以期全面、真实地呈现该领域研究演进状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借鉴。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和筛选

为更深刻展示近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趋势,本文以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以及硕博学位论文作为文献检索来源期刊,进行了两次检索,检索字段限定为“主题检索”。第一次检索输入“民族流动人口”,第二次输入“民族”并含“流动人口”,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初步获取学术期刊论文(776 篇)以及学位论文(302 篇)文共计1078 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 年8 月22 日。为保证研究文献的准确性,本文对初步检索结果进行再次筛选,剔除会议论坛公告、会议综述、重复文献、未注明作者的文献以及其他不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文献687 篇,供研究分析。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软件是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博士于2004 年基于数理统计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开发的软件,利用其可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以便于探测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和趋势。[1]本文使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发文量、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等,了解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主流趋势,进而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计量分析

(一)发文趋势

通过对1993-2022 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发文量的统计,得出如下发文量统计图,深刻展现了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情况。由图1 可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并在2007 年、2013 年、2017 年形成了几个发文高峰。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发展机会剧增,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相关学术研究开始增多。从20 世纪90 年代初起步,随后逐年递增。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确定了“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的目标,激发了领域内的研究活力,也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于2007 年达到小高潮。此后的几年里,该领域发文量螺旋式上升。国家民委针对民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城市民族工作出现的新形势与新变化,在2013 年开展了城市民族工作专题调研,并于同年8 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并帮助其融入城市社区,该《意见》的发布直接推动了学界对于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于2013 年达到一个新的发文高峰。2017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此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也在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此时逐渐兴起,并于2017 年达到另一发文高峰。此后,该领域逐渐平稳发展。可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发文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并受政策影响在不同时间节点形成发文高峰。

图1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二)高被引论文分析

文章被引量可以说明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被引越多说明文章在该研究领域影响力越大。通过对1993-2022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高被引论文的梳理可以发现,被引最多的是2004年张继焦发表于《民族研究》的《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

1.高被引学术期刊论文分析

1993-2022 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高被引学术期刊论文前十多集中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城市融入与城市民族工作三大领域。关于促进少数民族人口城市融入的路径,李伟梁和陈云提出可以通过发展城市的民族经济和文化、培育民族关系网络、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来实现。[2]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汤夺先以兰州市为例,从流动行为、人口来源、从业特征、流动类型和生存现状等方面总结了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3]城市民族工作方面,周竞红基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状况,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多方协作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4]此外,张继焦还创造性地在城市中运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来分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工作,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分析框架。[5]

表1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

2.高被引学位论文分析

1993-2022 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高被引学位论文聚焦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社会适应,周琳雅就曾根据2011 年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访谈资料,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展开调查,最后基于调查结果给出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应该做出相应调整,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城市。[6]此外,高被引学位论文在地域层面更加侧重西北地区。于慧、张燕以及帕提古丽的学位论文均关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但也各有侧重,于慧关注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亲子互动过程,[7]张燕更侧重兰州市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问题,[8]帕提古丽则聚焦于兰州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9]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高被引学位论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也给予重视。吴勇辉认为,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存在不足,可通过立法建设与理论建设弥补该方面不足,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提供更友好的环境。[10]

表2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学位论文高被引情况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核心作者及作者网络分析

表3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发文量4 篇及以上的作者

利用CiteSpace 软件将节点类型(NodeTypes)设为作者(Author),时间阙值(TimeSlicing)设为1993—2022,时间区间(YearsPerSlice)设为1 年,节点阙值设为“Top10%”,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见图2)。据图谱可看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者不多,研究者间的联系也并不紧密,研究者团体较少。尽管研究团体间的合作大多较为松散,但也存在部分较为密切的合作网络,如:林均昌、赵民与杜洁,汤夺先与刘辰东,何立华与成艾华,雷世光与胡健这类的单方向合作。其中林均昌、赵民与杜洁多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其进入城市后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其健康素养。汤夺先与刘辰东侧重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模式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族裔经济模式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对于城市融入的益处。何立华与成艾华聚焦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而雷世光与胡健则将更多精力投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性健康问题。

图2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文献作者及其作者合作

(二)核心机构与机构网络分析

为更好展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各机构发文情况,本文对各研究机构进行重新筛选和清洗,得到各一级机构发文量统计表(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以发现,发文频次在30 以上的机构有3 个,分别为中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述发文机构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的重镇。总体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发文机构,以各高校为主,其他类型机构占比较少,但不论是高校抑或是研究所都在民族学或人类学学科方面有过较大贡献,为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提供了条件。

表4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发文量前十的发文机构

序号 机构 发文量4兰州大学 33 5南开大学 29 6安徽大学 29 7中国人民大学 26 8云南大学 24 9北京大学 22 10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 7

在研究机构的合作分析网络图中,可看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与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节点大小代表研究机构的贡献程度,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有合作,合作愈多联系愈紧密,连线就愈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机构合作图谱中共有节点334 个、连线128 条、网络密度为0.0023。由此可知该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储备较为丰富,但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为欠缺。经过对发文机构的进一步统计可得出:表现较为突出的研究机构大多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但各个网络之间缺少合作。总体而言,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机构间合作较少,且多以校际合作为主,同时校际合作呈现一定地域性特征。

图3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机构共现图

(三)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和内容的精炼,要有效地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关键词来实现[11]。CiteSpace 可以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实现关键词共现分析,而后观察关键词节点的大小确定高频关键词,进而可以确定该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图4 为CiteSpace 软件生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包含了456 个节点,880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82。一般来说,关键词凸显频率和节点数目成正比,连线越多,关键词联络程度越高。其中“流动人口”频次最高为179,“少数民族”次之,为113。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网络密度较高,各个关键词之间联系十分紧密。

图4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关键词图谱中的中介中心性也可以表现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一般来说,关键词越重要,节点愈大,出现频次愈高,中介中心性也就愈高。在1993-2022 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频次前十的关键词为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城市、城市融入、影响因素、民族关系、城市化、城市适应、社会融入(如表5 所示),这些关键词出现频次与中介中心性较高,代表了研究者们过去几年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了少数民族流动的主体、途径与影响等,较为完整且全面地囊括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领域的基本方面。并且“城市化”“城市融入”“社会适应”等关键词也体现了该领域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导向。

表5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城市融入 23 0.06影响因素 23 0.03民族关系 22 0.05城市化 20 0.04城市适应 15 0.03社会融入 10 0.04兰州市 10 0.03社会融合 9 0.01民族工作 8 0.02穆斯林 7 0.01教育 7 0.02社会排斥 7 0.01

(四)关键词聚类

由于关键词的分析多是分散的,难以全面把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热点的交互关系和知识结构,因此需要对关键词进行分类组合。本文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工具软件绘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 所示),并得到8 组聚类标签。其中,平均轮廓值(S)是0.7885,聚类的模块值(Q)为0.6109。模块值和聚类值是判断聚类图谱的重要指标,其中模块值用来衡量模块化程度,临界值是0.3;网络的同质性是用轮廓的平均值来衡量的,临界值为0.7。如果这两个值中的任何一个大于临界值,那么聚类结果就是有效的。此聚类图谱聚类模块值>0.3、平均轮廓值>0.7,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键词聚类模块划分较为合理、令人信服[11],可用作研究论证。

图5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围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等为核心。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归纳研究者们的观点,总结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主要关涉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是描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最显著突出的特征。梳理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空间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空间聚集性特征,集聚空间受经济因素影响最大,基础设施次之;[12]并且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省内流动,二是省际流动。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以省内流动为主,省际流动较少,但流动的范围和距离在扩大。[13]省内流动大多在广西、贵州和辽宁三个省份发生,省外流动多流向广东和浙江。[14]此外,流动方向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与民族差异,西南地区大多为远距离流动,而西北地区更偏好流向就近的大城市。[15]第二类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地域性特征,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空间布局存在着向城乡结合部集聚的边缘化趋势,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城中村指向性,[16]其中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来自距离大城市较近的西北民族地区。[3]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内部居住格局的分布。有人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格局分布受地缘、亲缘等乡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多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以及近郊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具有“同质聚集,异质隔离”的特征。[17]此外,由于子女教育、宗教以及制度等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分布也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且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多在主城区聚居,在其他区县则呈现出散居的状态。[18]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境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与民族间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在生活环境、职业地位、收入水平、教育、婚姻家庭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改善。[19]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融入困境主要分为主观困境与客观困境,主观困境是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观感受到的困境,主要包括经济与文化两个方面;经济方面表现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体经济融入总体水平较低,[20]并且在职业分布结构上处于低端,[21]他们在城市从事的工作大多具有地域性特征与民族特色,并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22]文化方面,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观念差异,造成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在进入城市后缺乏社会支持,难以融入城市社交,社交圈较为狭窄、对城市认同归属感不强。[23]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交往族群内部化,加之部分民族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后,由于制度因素等在城市较难获得受教育机会,又进一步削弱了其社会支持。客观困境是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引起的城市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为城市民族工作带来的挑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由于城乡间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加之各族群众交往交流日益频繁,城市民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这对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挑战。主观与客观困境双重压力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3.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路径

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体困境、城市民族工作以及互嵌式社区与社会结构进行探索和研究。

其一,着眼于通过城市民族工作使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社会。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增速快、分布广、聚族而居、抱团同业等特点,[24]对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其工作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以及认识不到位,造成我国城市民族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不能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后的新需求。为了使城市民族工作更好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首先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学习并实践党的民族理论;[25]其次需要加强有关法制化建设,加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26]最后需要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关注特殊需求;以期在政府层面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社会。

其二,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具体困境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包括权益、居住、职业、归属感、教育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融入。但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社会支持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导致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要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融入城市社会,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积极立法同时辅之以宣传工作以及加强合作;社区发挥辅助作用,加强其信息交流沟通的功能;个人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教育与文化适应融入城市社会,加强自身社会支持。[27]在职业发展方面,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需要依靠就业谋生,其职业也是融入城市的一大方面,通过政府进行资源整合,社区以及社会组织加强信息交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个人积极探求个人职业发展,促进其就业从而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28]

其三,以民族团结为目标进行互嵌式社区建设与社会结构建设。推进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三交、推进各族群众的民族情感认同,而通过调整居住格局,进行文化建设以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力量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的建设可以加强民族情感认同,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29]

4.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3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导向。[31]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民族团结的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在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开展相关制度建设,在法治框架下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至关重要。[32]二是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以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为依据,加强对理论政策的学习,并全面贯彻实施理论政策精神,在基层以理论政策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作。[33]三是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主体出发,提出各方主体协同参与,政府构建各民族互嵌的社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助力民族三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个人积极交流,以达到民族心理团结的目的。[34]四是从宣传教育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建立长期教育机制,同时根据不同民族和群体各异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措施,以此弥合民族心理距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3]五是着眼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客观生存条件,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会造成其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其身份认同,进一步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但通过改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物质生活条件和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35]

(五)研究前沿

CiteSpace 软件提供了时区视图(TimezoneView)功能,其是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绘制的,可直观地展示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不同时间段的研究主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热点主题的演变情况,并观察出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新关键词。图6 中节点所在位置代表关键字首次发现日期,各节点之间形成连线,连线数量越多、颜色越丰富,该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中越活跃。

图6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时区知识图谱

此外,CiteSpace 软件也提供了关键词突现功能,在突现词分析图中线条深色部分代表某一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的时间段。通过图7 突现词分析可看出,1993 年至2022 年的研究前沿为城市民族工作治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等。从研究发展阶段看来,起始探索阶段出现了治理路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个不适应以及城市治理几个关键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在该时段研究广泛开展并为该领域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快速跃升阶段出现了“城市化”“兰州市”“城市融入”等关键词,说明该时段多聚焦于自2016 年开始,城市融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社会融合为新的研究前沿问题。综合关键词时区图,可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7 1993-2022 年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突现词

1.起始探索阶段(1993-1999 年)

这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人口流动、城市治理与治理路径。这一阶段,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关研究多以流动和都市管理为主,少数涉及到民族社区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其中,对城市地区的研究较多,对农村地区的研究较少。同时,多数学者的研究范围都比较宽泛,缺乏对具体群体的针对性研究。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容研究较少,研究领域较为狭窄,为后来的研究人员留下了许多探索的空间。

2.快速跃升阶段(2000-2015 年)

这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有“流动人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城市融入”“城市适应”“民族工作”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民族间、城乡间以及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基于此,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相较于前一阶段更为全面。2000 年以“都市民族文化、维护与相互影响”为会议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 年中期会议,2007 年的“首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坛”,这些会议都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并且致力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城市治理。此时期除了延续前期的研究主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也被纳入研究范围,愈加细化到具体人群与主题。

3.深化阶段(2016 年至今)

该阶段的高频关键词有:互嵌、文化交融、健康素养等。该研究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完善,研究者的视角也逐渐聚焦于微观层面,更加关注民族社区的互嵌,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的变化,研究者也更加关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交融。2010 年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民委在2010-2019 年间逐步开展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及试点。此后,学界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领域也逐渐扩展,开始着眼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社会融合。注意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众多困境也积极提出设想与措施,以期帮助其走出困境。各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境的剖析和解决路径的设想丰富了该研究领域的内容。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93-2022 年数据库中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的687 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内容涉及发文时间、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结论如下。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从上世纪90 年代开端,近年来发文量大体呈增长趋势,并经历了起始探索、快速跃升、深化三个阶段,且在2007、2013、2017 年受政策影响形成几个发文高峰。在高产作者方面,该研究领域出现了汤夺先、李吉和、林均昌、马伟华和郑信哲等高产作者,其发文量居于前列,从不同细分研究领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做出贡献。在发文机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发文量相对较多,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领域实力雄厚,并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但各合作网络之间缺少联系。

2.从关键词分析看,“少数民族”“城市化”“流动人口”“人口流动”“城市适应”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是该研究的领域热点。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主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融入、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个领域。近年来该研究领域逐渐细分完善,研究者逐渐聚焦于具体群体与领域,为国家的政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与理论基础。

3.从关键词聚类时区图来看,起始探索阶段包括了“治理路径”“城市治理”“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等关键词;快速跃升阶段有“少数民族”“城市化”“城市适应”“社会排斥”“社会融入”等关键词;深化阶段的关键词则有“文化交融”“互嵌”“健康素养”等。从关键词的发展来看,该领域逐渐深化、细分,关注重点从宏观的社会管理到微观的个人福祉,更加关注人这一社会主体。

(二)展望

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研究演进情况梳理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宽泛,但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后续研究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1.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研究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

跨学科研究人员以团队的形式集中攻关课题项目,能提高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然而,目前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领域虽然已经出现小范围的合作,但更多的研究人员依然是孤军奋战,已经成熟的几个研究机构之间也缺乏合作和对话,这对于进一步推动该研究领域的纵深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未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需要尽快打破个体化的研究局面,着力推动不同学科(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公共管理、历史学、人口学等)研究人员和不同地区(东部、中部、西部)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对话,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搭建沟通与信息共享渠道,实现学术力量和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未为该领域贡献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回流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人是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当前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外流,使得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与数量均呈下降趋势,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性动力。[36]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多聚焦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本身及其对流入地的影响,而忽视其外迁对于流出地的影响。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如何在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情况下,推动少数民族人口回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性动力,也是一个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3.加大微观维度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团结城市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共建经济、共享繁荣;有利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归属感与心理认同;有利于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工作的改革和法治化治理进程。自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开始出现,逐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多从宏观维度出发,阐释在该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城市民族管理工作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实际路径。事实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结构异质性较强,既有性别、年龄之分,也有文化程度、职业之异,这给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巨大挑战,因而下一步研究需要从微观维度,分类开展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工作,从而进一步确保研究问题的精准性和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少数民族领域
领域·对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