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馨仪
中国人名区别于外国人名之处,在于其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文言文有些类似,中国人的名字能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传达出特定的意思——汉字的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意思,又能与其他字组合,在不同人的理解和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中国人的人名主要可以体现时代特征与价值观。
先说说时代特征。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有多种,总体来看,许多时期有避讳和用排行称呼两种方法。“避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与思想压制。上层阶级连名字的用字都体现出一种极其蛮横的“垄断性”——他们用过的字平民百姓就不能染指;“以排行命名”则体现家庭中的等级秩序,父兄为大,强调“孝”与“顺”。这两种起名方式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也代表着两种思想立于封建社会的核心地位。
除此以外,各个时代还有其常用的字词。殷商时期,人们开始用干支纪日,因此命名中常带“甲乙丙丁”等词。周至春秋战国不讲究用字,人名随意简单,如“孔丘”“李耳”,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在汉唐这种鼎盛朝代,民风豪迈勇猛,尤其唐代有尚武风气,故有“苏武”“扬彪”“苏定方”之类名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人名中常有与佛教有关的,如“僧”“法”“宝”“玄”。到了近现代,这种时代特征更为显著,名字用字具体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建国”“援朝”“建强”“学雷”,仅通过人名便可精准判断他出生于哪个历史时期。
由此可见,人处于时代大环境下,受到的外部影响具象到取名上。与之相对,人们各个时代内心的价值观也外化于名字上。最突出的是人们从古至今对美德、品行的追求,这种追求大多合乎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
“德”,有以道德修己修身之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古代社会“忠”“信”“智”“孝”“义”这类字在名字中使用率都极高。而在现代社会,取名除重内涵外更注重音韵,追求和谐美观,标新立异,现成词语和四字名也较以前更多,内容上更追求善与美,如“江珊”“杨正气”等,有的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厚望,有的则追求美感,取名更具多样性,体现出思想进步的特点。
自先秦以来,家族取名常常会以族谱为准。同辈的名字中必有一字相同,这些相同的字由族谱规定,寄寓了人们对家族传承的希冀。所以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会以家为核心呈网状铺开,纵横交错,不断扩大,使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同时,这种以名为形式的浅层共同点,会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中国人无比重视“家”,这种“家”不是西方以父母与孩子为核心的“小家”,而是千秋万代这样的“大家”。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家和万事兴”“走亲访友”“四世同堂”,这也是中国人重家国情怀的原因之一。
“名字”,尽管只是一个代号,却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古代平民所取的“贱名”,也代表他们面对时代和命运时的向往。中国人用名字传递希望,寄予了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愿景。
評点:王淦生
作者从中国人取名用字这一角度,分析了人们寄寓在名字当中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希冀。文章从古人取名谈起,批判了古代统治者在名字用字上的“垄断”,探讨了今人取名习惯,赞扬了平民百姓寄托在名字中的对后代、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文章在取名方式和用字习惯方面条分缕析,举例翔实而典型,体现了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篇文章也给读者一个启示:我们在学习之余,可以选择一两个文化方面的“学术课题”作探讨研究,可以丰富知识,拓宽眼界,增添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