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主观与客观”导写

2023-03-03 13:30李璐琳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石钟山成峰宝藏

李璐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一来自苏轼《石钟山记》,是苏轼在追求真相的时候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质疑和批驳,强调要实地探索,亲眼认识事物。材料二也是苏轼的观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材料一进一步提出质疑:就算深入庐山,目见耳闻,也不一定能窥见庐山的真面目,可能只获得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这提示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发现二者的互补关系。材料一强调要以实际行动来认识事物,不盲目臆断,不人云亦云;材料二强调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不能深陷其中,当局者迷,而要跳出迷雾,客观看待,也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获得不一样的结果”这一事实。

这两则材料不仅提示我们如何正确观察事物、追求真相,还启发了信息时代的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真伪,追求事实全貌。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结合材料的内涵,在充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意,并且联系当今信息社会对信息的求真辨伪进行探讨。

例文

躬行实践,见仁见智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雷茗雅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批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做法;又在《题西林壁》中指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认识事物呢?若将认识事物比作一次寻宝,我认为,亲眼所见是确认是否埋藏宝藏的探测仪,多角度看待则是挖掘宝藏的工具。我们应身体力行地去见识事物的真假,再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去看待它。

躬行实践是我们与真实相遇的不二法门。常言道“三人成虎”,很多事就是在一传十、十传百中慢慢失去了真实性。而在对一件事下定论前,我们可以选择先去亲眼看看、亲耳聽听。苏轼不明白石钟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于是夜乘小舟去看,这才明白缘由;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时不清楚战场真正的样子,于是去实地考察,这才将战争场面写得生动具体……道听途说不可取,亲眼所见方为上策。

而主观臆断会使我们与真相擦肩而过。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咏菊》中描写菊花落瓣的场面时,认为菊花是不会落瓣的,于是创作出“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才得知菊花也有落瓣和不落瓣之分。而如今,短视频盛行,很多网友仅凭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就对素不相识的人随意下定论,一名粉发女孩仅仅发布了一张和病床上的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就被不少网友用各种不堪入目的词汇恶意揣测;中科院女博士晒出毕业照,同样也被网友以侮辱性词汇质疑其博士学位的由来……这些都是苏轼笔下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仅无法获得真相,还可能因此曲解他人。

见仁见智是我们与不同思想碰撞的最佳方式。对待同一件事物,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鲁迅曾说:“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本《红楼梦》尚能从多角度来解读,更不必说我们生活中的大小事了。若我们只是单一地认定一座山是山岭或是山峰,也许就会失去真正见识它的奇绝的机会。

对待一件事物,躬行实践不能“臆断其有无”,知其真实面貌;见仁见智方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见其不同。而我们终能在不断的探测和挖掘中,找到一个个珍贵的宝藏。

评点:作者开篇将两篇材料并举,并用生动的比喻句提出认识事物的方法。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论证躬行实践的重要性,又提出见仁见智适合不同思想碰撞的重要方式。文章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紧扣材料,论证充分,语言清晰流畅,例证丰富典型。不足之处是文章结构中规中矩,缺少层次感。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石钟山成峰宝藏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访石钟山
题西林壁
观察的秘密
宝藏
横看成岭侧成峰,洛伦兹力不做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却相同——以《劝善经》为例分析彝汉文献交流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