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依榕
舌尖上的味蕾一触,便能使人瞬间忆起时光里的零碎和爱。奶奶做的清明粿,是我对家乡的记忆,也是对传承最初的理解。
在我心里,清明粿是一阵清香,一抹背影,一缕炊烟,一团墨绿……一个清明粿入口,味蕾瞬间得到了冲击,香气扑鼻而来;馅料与粿皮的配合软中带糯,幸福感油然而生,万千思绪指向了那个诞生许多美食的灶台。
绕过老家灰色的灶台,我的耳边总能想起奶奶亲切的吆喝声:“采青儿做青儿粿咯!” 这是奶奶让我们采鼠曲草做清明粿呐。那时,好奇心驱使着我去对这道美食一探究竟。我总是偷偷摸摸地爬到奶奶旁边,只见地上擺着许多“工具”。听奶奶介绍,我才认识到这个是粿印,这个是鼠曲草,那个是糯米饭,那个是糯米粉……奶奶用龟裂且布满皱纹的手有力地揉按着刚成型的粿皮,奶奶的巧手好似有魔法,经她双手分出的粿皮厚度完美、大小一致,然后便被麻利地装入不同的馅料。
岁月无言。奶奶用桃木制成的粿印上每一丝陈旧的痕迹都沉淀着岁月的温度,每一个精美的印花都散发文化的魅力。我负责把包好的粿垫上粽叶,这样清明粿也算是环保的代言人了。最后把清明粿送上蒸锅,静待清明粿的出炉,将熟未熟时,我已垂涎三尺,按捺不住。奶奶也时常叮嘱我要祭拜完才能吃。清明节祭祖,奶奶会向神明许愿,祈求我们全家平安,保佑我学习进步,吃下祭祀完的清明粿才算得上得到神明的庇佑,以后便会长命百岁平安顺利。
林清玄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传统的文化,是不能摒弃的。于我而言,一个小小的清明粿蕴含着细碎时光里家人不折不扣的爱,承载着长辈对小辈的希冀和祝愿,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它是我舌尖与味蕾的碰撞,它是我离乡求学忘不了的味道,是我和家乡紧紧相连的纽带。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哪里便有舌尖上的传承。
(指导教师:沈勇辉/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