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083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临床中的疑难病症之一[1],是一种病因机制较为复杂的涉及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坏死的感染性疾病,常并发于开放性骨折、糖尿病足、内固定术后及血源性骨感染[2]。骨髓炎急性发作时可有高热、局部疼痛,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病人可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进行截肢,致病人残疾[3]。由于炎症反复发作,患肢常有肌肉萎缩、病理性骨折、肢体挛缩畸形[4]。有报道称,此类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可高达51.9%、53.8%,对疾病的控制和好转极为不利[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成人骨髓炎发病率达到 24.4/10 万,且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年轻病人多见,治疗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劳动力并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7],由于长期的慢性病痛折磨极易导致骨髓炎病人并发多种心理问题,而心理异常又会反作用于病情,不仅影响康复进程及症状改善,而且不利于病人配合治疗,使其依从性降低[8]。
慢性骨髓炎病人的整体治疗流程主要包括清创、扩创、灌洗和负压吸引,在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的基础上,可吸收人工骨或骨水泥珠链混合抗生素植入病灶[9]。由于慢性骨髓炎疾病具有病程较长、易复发等特点,病人容易因创伤经久不愈给生理、心理等方面带来痛苦,使其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等情绪,对治疗结果造成影响[10],因此,开展心理干预进一步加强康复医学工作人员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其内心情况,鼓励开导病人,讨论病人感兴趣话题,尽可能满足病人合理需求,使得病人心理乐观、积极、健康向上,以提升临床治疗及护理依从性,改善病人心理状态,促进病人更好康复[11-12]。
针对骨髓炎治疗中的疾病表现,产生不同的心理焦虑、抑郁问题,临床护理评估工具有所不同,病人在治疗期间,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上述量表评分越高,代表评估对象的抑郁情绪及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越高[1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包括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2个维度,共14个条目。我国量表协作组对HAMA得分制定了推荐标准,7~<14分为可能有焦虑,14~<21分为肯定有焦虑,21~<29 分为有明显焦虑,≥29 分为可能为严重焦虑[14-15]。简明心境量表(POMS-SF)包括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孤独5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10 分,总分0~50 分[16]。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可用于缓解病人疼痛[17]。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属于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其主要通过放松全身肌肉的方式以达到消除病人负面情绪的效果,目前该方法在肿瘤科、急诊科、骨科等科室疾病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且均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18]。通过指导病人对肌肉反复“收缩-放松”的循环对照训练,指导病人保持舒适体位,放松全身肌肉,双眼紧闭后缓慢深呼吸,呼吸4~6 次后,语言引导病人集中注意力,依次对头皮、眼皮、大脑、臀部、下肢进行放松,对各部位的肌肉进行规律性收缩,并感受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的感觉,对肌肉进行彻底放松[19]。有文献表明,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对骨折术后疼痛有明显的缓解疗效[20],还可提高癌症病人生存质量[21]。
音乐疗法可用于缓解病人紧张、恐惧心理问题[22-24]。音乐疗法是一种利用唱、听、演奏、律动等音乐手段对病人身心进行感觉、知觉刺激,从而达到增强病人身心健康、舒缓情绪与消除心理障碍等目的的心理治疗方式,已成为现阶段临床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25]。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在临床疾病病人心理干预中的效果得到了临床研究证实[26]。针对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攻补兼施,辨证论治,根据病人水肿证型辨证施乐,每天13:00~13:30 及20:00~20:30 播放提前准备好的中医五行音乐,每天聆听1 h,每周5 次,连续干预6 个月[27]。实施音乐疗法对骨折病人干预,也能起到有效缓解疼痛等治疗作用[28-29]。也有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音乐的节奏会影响大脑的脑波、心跳、神经反应等,且能起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30-31]。
自我关怀疗法可用于病人出现自我否定及自卑心理问题[32]。自我关怀又称自悯、自我慈悲等,是Neff[33]提出的一个概念。自我关怀的干预方法是通过护士与病人进行语言沟通,引导病人首先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把自己的经历看作是人类普遍共有的,而不是分离和孤立的,意识到所有人都会经历失败,这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现象,以清晰、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所经历的痛苦,不带丝毫对抗和回避,客观考虑自己的经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痛苦和情绪而不是逃避或沉溺其中。自我关怀干预可以对包括内分泌、自主神经、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生理指标和躯体症状产生有益的效果。沈慧[34]在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关怀干预训练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抑郁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在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也发现自我关怀干预能缓解其抑郁状态[35]。
希望疗法可用于缓解病人治疗信心丧失[36]。希望疗法指以积极的视角探索并实现目标,希望理论护理干预为新型护理目标及康复理念,目的在于激发病人内在成功感,使其处于积极动机状态[37-40]。希望疗法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即灌输希望阶段和提升希望阶段。灌输希望阶段帮助病人理解“希望”的内涵,以积极的视角回顾自己的前期经历,关注自己所获得的成就,使其明白希望感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并在回顾的过程中帮助病人形成“目标”的概念,探索和明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提升希望阶段通过一对一访谈形式对病人开展可行性评估,帮助病人寻找能够通向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尤其当病人面临挑战时克服困难的方法,并增强病人的动力思维,增加其实现目标的动机。研究证明,希望疗法能有效减轻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甲状腺癌病人的症状困扰[41]。罗建云等[42-43]运用希望疗法对膀胱癌和肺癌病人进行干预,结果病人希望水平得到提高。希望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在部分癌症病人中有较好的适用性[44]。
幸福疗法可用于缓解病人负性情绪[45]。幸福疗法指用积极的信念促进最优的功能,是以Ryff 提出的心理健康六维度模型理论为干预内容发展起来的一种短期的积极心理干预策略[46]。首先,护理人员可以帮助病人回忆、识别幸福事件,病人描述其带来的幸福感程度;其次,判断病人幸福感中断的想法和信念受损的领域,给予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最后,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病人幸福感的提高,还可以让病人每天记录3 件好事,通过记录描述出充实生活的感觉,让病人对自身能力产生认可,同时感受热爱生活带来的魅力。研究显示,幸福疗法可有效缓解病人负性情绪及疾病带来的不适,并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主观幸福感。对残疾人和慢性病病人进行幸福疗法干预,能够减少其负性情绪的产生[47]。
通过分析慢性骨髓炎病人的心理特点,对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提升病人依从性、满意度,缓解病人疼痛,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愈合时间[48]。积极与病人交流,使病人情绪保持稳定,将病人注意力分散,从而促进疼痛的减轻、骨愈合速度的加快,为病人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改善[49]。医护人员给予病人充分的关心和重视,有利于建立和睦、良好的护患关系,合理防止护患纠纷案件的产生,这对提升护理质量、推动诊疗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0]。心理干预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需要对新的心理常识、医学模式进行积极学习,从观念上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