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北异,庄 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
急性肠炎是急诊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据统计,该病在10 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超过50%[1]。该病以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2]。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呕吐及发热等症状[3],但国内外仍缺乏适合急性肠炎患儿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构建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一种基于护理效果而制定的定量监测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护理管理及护理实操等各个环节[4]。研究显示,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度质量指标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型可为医学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5-6]。因此,为构建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本研究将基于Delphi 法构建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旨在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
课题组成员共14 人,包括1 名儿科主任、1 名儿科护士长、2 名儿科副主任护师、3 名儿科护士、1 名急诊科主任、1 名急诊科护士长、2 名急诊科副主任护师和3名急诊护士。课题组职责包括建立指标体系框架、检索国内外关于急性肠炎患儿护理的相关文献[7-9]、评价文献质量、提炼相关内容并编制专家函询问卷、实施专家函询、对数据进行收集及统计学处理等内容。
文献检索采用关键词搜索,中文关键词包括肠炎、儿童、护理,英文关键词包括enteritis、children、nursing。文献质量评价包括内部真实性(选择偏倚、实施偏倚、失访偏倚、测量偏倚)、重要性和适用性3 个方面。根据结构-过程-结果指标体系框架,结合国内外关于急性肠炎患儿护理的相关文献和指南,由课题组成员将资料进行整合提炼,初步拟定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初稿。结构质量是指环境对于护理质量的作用;过程质量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患儿实际接受的护理,主要包括医护患之间实施救治方案过程中的所有活动,是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交互作用的过程;结果质量是指患儿接受医疗服务的健康状况。
1.3.1 专家基本情况
纳入标准:1)本科及以上学历;2)中级及以上职称;3)具有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儿科或消化内科护理或护理教育等10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4)自愿参加函询且保证在研究期间完成函询。于2020 年1 月—6 月选取该研究方向34 名专家,其中男3 人,女31 人;年龄35~59(42.63±6.27)岁;工 作 时 间11~36(24.85±4.18)年;学历:本科21 人,硕士11 人,博士2 人;职称:中级19 人,副高级12 人,高级3 人;专业领域:儿科临床护理9 人,急诊科护理11 人,消化内科护理12 人,护理教育2 人。
1.3.2 发放函询问卷
课题组成员以邮件方式将问卷发放给专家,专家均以匿名方式反馈意见,当专家建议趋于一致时即可停止专家函询。第1 轮专家函询问卷包括3 部分:1)问卷前言,简单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意义及填表注意事项;2)专家函询问卷,各条目的重要性按Likert 5 级评分法[10],“很重要”计5 分,“很不重要”计1分,另设修改意见栏,专家可对各条目进行删除、补充或修改;3)专家基本资料调查表包括专家的基本资料、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知程度以及判定依据自评表。结合专家函询意见和统计学结果,采用界值法[11]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分别计算出各条目得分的满分率、重要性均分和变异系数(CV),问卷条目筛选须符合3 个标准,即满分率≥90%、重要性均分>3.50 分、CV<0.25,同时综合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经课题组成员反复商讨后进行条目修改与删除。
第2 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3 部分:1)第1 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反馈意见;2)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3)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问卷,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评价方法同第1 轮,并附第1 轮专家函询问卷的统计结果。请各位专家参考第1 轮结果反馈再次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第2 轮专家函询后专家意见基本一致,结束函询。
采用SPSS 19.0、yaahp1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CV、满分率等进行数据的统计描述。函询专家积极程度采用有效问卷回收率表示,函询专家权威程度采用专家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判定系数+专家熟悉系数)/2[12],专家权威系数为0~1,数值越大,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越高,专家权威系数≥0.70 则认为专家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信。
2 轮专家函询问卷均发放34 份,回收有效问卷均为34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表1 2 轮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第1 轮函询后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中各指标重要性均分为3.35~4.74 分,CV 为0.11~0.67,满分率均≥85%。遵循指标筛选原则,对有争议的指标进行剔除,共修改3 个指标、剔除4 个指标、增加4 个指标。修改指标:将结果质量指标中患儿肺部感染发生率、患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患儿皮肤创面感染发生率合并为患儿医院感染率;剔除指标分别为床护比(结构质量指标)、陪护率(结构质量指标)、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结果质量指标)、患儿满意度(结果质量指标);增加患儿营养评估、院内护理投诉处理、护理不良事件处理及报告、患儿家属满意度。第2 轮函询后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重要性均分均>4.00 分,CV为0.00~0.16,满分率均≥90%。见表2。
表2 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专家函询结果
急性肠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不洁、暴饮暴食以及喜食生冷刺激食物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严重危及患儿生命[13]。目前常采用抗菌、抗病毒等治疗急性肠炎患儿,但由于患儿年龄小且难以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因此,患儿治疗期间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14]。常规护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儿康复,但护理人员主动性较差且不能满足患儿个体化护理要求,因此,持续改进护理措施并提高急性肠炎患儿的护理质量十分必要[15]。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中,但关于急性肠炎患儿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较少。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急性肠炎患儿且能够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以规范急性肠炎患儿护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构建了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在2 轮专家函询中,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8,0.880,表明函询专家有较高的积极性。急性肠炎患儿护理是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Delphi 法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并在专家函询问卷中简单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意义及填表注意事项,保证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知程度;此外,本研究课题组成员遴选的函询专家护理质量管理经验丰富,均具有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儿科或消化内科等工作10 年及以上的经验,均自愿参加函询且保证在研究期间完成函询,说明函询专家的权威度较高。
第2 轮专家函询后全部指标重要性均分均>4.00分、CV 为0.00~0.16、满分率均>90%。本研究基于Delphi 法构建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框架,结合国内外关于急性肠炎患儿护理的相关文献,由课题组成员将资料进行整合提炼,初步拟定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第1 轮专家函询问卷,另设修改意见栏,专家可对各条目进行删除、补充或修改,结合专家函询意见和统计学结果,采用界值法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同时综合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经课题组成员反复商讨后进行条目修改与删除。第1 轮函询后根据专家反馈修改了3 个指标、剔除了4 个指标、增加了4 个指标,主要是依据急性肠炎患儿的疾病特征、对护理需求的特异性等对敏感指标进行调整。第2 轮函询请各位专家参考第1 轮结果再次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反复征询意见及信息反馈,最终确定了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综上所述,基于Delphi 法构建的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急性肠炎患儿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可量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