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忻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23
槟城为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岛,18世纪末成为马来西亚最早开埠之地,当地聚集了大量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南下华人,也带来了原乡的武术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槟城现时武术资源丰富,经常举行武林大汇演等活动,是中西武术文化传播的桥梁。
马来西亚历史上会党林立,由主要活动地为马来西亚北边海边的天地会活动,可以窥见早期华人的武术活动。天地会文件谈及该会起源于少林,“武艺出在少林中,洪门事务我精通;洪拳能破西鞑子,万载名标第一功。”[1]在天地会的绘画之中,有不少兵器摆设的图案,发展出重要分支的“洪门五祖”,多有使用大刀和长矛等兵器的形象。会党之间的武力斗争在马来西亚历史上一直不断,其中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当属1860年代持续十余年的拉律战争。由于1840年左右,在当时称为“拉律”(即今天马来西亚北部霹雳州太平)发现锡矿。为争夺矿藏,当时北马最大的会党义兴公司与海山公司的武力冲突持续十余年,成为影响槟城历史,促进殖民政府加强社团管制的重要事件,也正因当时华人打斗严重,刺激了对技击术的需求,会党之中习武者众,这也使华人早期的武术传习活动与会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义兴公司在今天槟城仍然存在,既保存有洪门旧有的仪式与对人的规范,亦有现代社团参与到政治、社会活动的特点。清明节拜社团中逝去的好兄弟,有排阵,门向东坐西。五月十三日拜关帝,拜的是他的正义与忠气。[2]仪式都是过了门的兄弟才教,每次办仪式有另外的人从旁指导,叫“内传的先生”。一天堂内巡有几百人参与。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关口都有人把守。现时义兴公司在槟城尚保留有很多产业,比如,供奉义兴前辈牌位的名英祠,在当下义兴的大日子中扮演重要角色。义兴中人谈到东南亚的洪门保留了五祖,与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地区或美洲等地不一样。[3]
义兴公司继承了洪门的传统,宣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并不强调籍贯。不过在方言群壁垒分明的马来西亚,义兴内部实以潮州人居多,广府人亦有之。据义兴前辈、甲必丹许栳鹤第五世孙许进宝介绍,以往他们家很大,开演潮州戏可以连续一周,把门打开,让外面的人看。义兴公司内有许多习武之人,他本人通拳术,擅舞狮,至今仍从事教学活动。[3]义兴现时已经开放给各个籍贯的华人,甚至允许其他种族人士进入他们的公共区域,学习拳术也变得越来越开放。据现在义兴公司人员所述,义兴里面本来是学洪拳,到十多年前因为周家拳的人很多在义兴里面,所以转教周家拳。现在周家拳在义兴开班,学的比例很高,很多十六七岁的少年参加,男女均有。他们并不一定要进入洪门,可以在义兴属下的英寿堂龙狮体育会参加学习班。会中人表示,这是一个让年轻人接触华人历史与文化的机会,纠正社会对义兴公司的一些偏见。[3]会党组织是马来西亚早期华人武术传播的土壤。后来更多武术社团存在与会党相类似的特征,可理解为他们在内部组织与对外关系上吸收了会党的做法。
现时在香港、新加坡与槟城广为流传的周家拳,在马来西亚的传承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以周龙为首,余者周协、周彪、周海、周田五兄弟,前往南洋谋生。这对后来周家拳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周龙,广东新会人,早年以务农为生,曾跟随叔父学习洪家拳。后来遇一老者,自称肇庆高要人士,为蔡九仪后裔,传授与周龙蔡家拳。在周龙二十岁时(约在1910年),家乡五谷失收,周龙因同乡介绍到南洋谋生。“当时周龙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当矿工,因仗义除害而搞出人命,不得不逃入山中,幸得山中一寺院住持弘一大师收容,并将所擅的北少林拳技,悉数传于周龙……一别三年,吉隆坡已面目全非,恍如隔世,举目无亲,只好投入广东会馆居住,不久由会馆同乡资助买棹经港返乡。此时乡中的诸弟也已成长,在其二弟周协的教导下,将自己传授的武技再传予各人。”此后周龙约于1915年返回广州,在军旅之中教习技击,也应商家资助开设武馆。20世纪20年代初,周龙因感染霍乱过世,其弟数人(后来与周龙并称为“周家五虎”)及门徒在香港、澳门、广州授拳。南洋的经历使周龙的武术真正成熟,他与许多20世纪早期的马来华工相似,参与矿业开发,得到同乡会馆的帮助。他也似乎参与到吉隆坡一些暴力冲突之中,因避难而习得北派拳技。对他后来“将在南洋谋生时所学得之北派,与蔡家之拳术脚法,共冶一炉,于是遂创出洪头蔡尾之拳术,自成一派”,有实际的帮助。有习者总结,周家拳60%是拳,40%是腿,实与周龙本人的学艺经历有关。[3]周家拳在马来西亚得以进一步发展得益于李昆师父。据资料载,李昆生于1915年,广东佛山大湾乡人,在广州受教于周家拳师林卓垣,曾加入十九路军为武术教习,也曾向不同门派的武术家习技。抗战胜利后(亦有一说是30年代已南下)南渡槟城,担任敬乐进智社和顺德会馆教练,在马来西亚北部吉打州、霹雳州等地都有授徒。后来,新加坡成立禅山六合体育会,亦为李昆之徒传播。现时周家拳及周家舞狮在槟城的习练者甚众。据2012年槟城国际龙艺之夜活动记录,槟城及对岸北海,已有八家独立的武术龙狮社团为周家拳师父所主理。
岳家拳传播与广东人有密切的关系。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拳师刘才从江西人刘炳章处学得拳术,后到马来西亚锡矿公司工作,又教授与该公司老板儿子叶观华。叶后来传与名拳师张福。张福,广东东莞人,他开创了槟城岳家拳的传承。张汉雄为张福次子,从父亲处习得岳家拳精粹。他谈到,岳家拳为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槟城岳飞国术健身社在1976年正式注册,该组织的成立较之槟城岳家拳流传,时间上晚近许多。
岳家拳资料整理者谈到该拳属于内家拳,拳理上要求以心意作用于肢体,使意识集中,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发力。岳家拳有名为“吊行功”的站桩基本功,从其总结的21式中可见,大多是腿、马步,结合上肢,作大量伸展动作,以舒全身筋骨经脉,同时配合呼吸和意念,内家拳的特点非常明显。其手形有平拳、凤眼拳、折叶掌、指、勾。步法有弓步、马步、虚步和弹腿。代表性的拳术有金刚功、金刚步拳。从其拳照上看,马步较低,一些特殊步法如蝴蝶半马、腾空转体也有使用。手型变化较多,拳变掌、变镖子手、缠丝手等。岳家拳有十多式联环招式,有进无退,以短打为主,手指打不到手腕到,否则手肘、肩头,无不运用,甚至以额头敲对方鼻梁亦有之。除了拳术外,岳家拳的兵器使用也很有特点。如“江西猫仔棍”,“江西黄道元师所传,棍诀名子午缠撤又名猫仔棍。将棍诀嘱咐见子取子、黏花吐花、黏花吞花、见木取肉,不可取木、忍者无福、吐四吞六、扣肉取肉。” 从张汉雄先生演试的棍法上看,使用的棍近于六点半棍的长度,速度较快而且绵密,动作幅度较小,但有较多下蹲和小范围腾跃,讲究脚步的灵活性,确有猫形的特点。棍法的套路有双龙棍、大旗棍、五尖棍、十八罗汉、中栏棍、猫仔棍、十门椿棍法等。[3]岳飞国术健身社也教授传统南狮技艺。张汉雄先生曾多次担任龙狮运动的国际裁判,在马来西亚乃至国际比赛中都享有盛誉。此外,气功教学也是该会的一大特点,铁头功、举石环、胸口碎石,都是岳家拳运气练习的结果。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都是以岳家金刚功和十八式行功作为功力的基础。[3]岳家拳起源于江西,经过广东特别是东莞地区华侨带到马来西亚,于30年代开始在马来西亚锡矿工厂中开始传播。与其他南派武术重外家拳的情况有所不同,岳家拳重运气与意念是明显内家功夫的特点,拳术与兵器均有所长。
槟城洪拳,可考有卢振威、黎振华所传授的一脉所建立洪拳社团。卢振威(?-1962),广东顺德人,约在30年代南下槟城,初以走江湖卖药医跌打为生,后来在乡亲介绍下到顺德会馆武术组教习武术,主要面对乡里子侄。1947年,卢师父与弟子申请注册“维扬”武术会,1949年改名为“復光体育会”,发扬洪家拳术及狮艺。此数年间吸纳了广东各籍贯子弟上百人。此一脉洪拳为卢振威首徒黎振华传承并发扬,振华(洪家)体育会载:“先师(黎振华)祖籍中国广东省顺德县逢简乡,公元1916年生于槟城。少时(约1934年)拜在卢振威师父门下学艺。当时卢师父在汕头街英才学校内座设馆授徒。由于黎振华聪敏勤奋,好学不倦,深为卢师器重,许为门下得意首徒。先师并不以此自满,再追随梁业、陈启明、刘裕祖等名师,深造舞狮技艺及跌打医术,直至二次大战才止。战后,先师联同洪家名师徐坤,组织维扬武术研究会于汕头街。联合黄应梓、田致安等复兴战前已成立之顺德会馆醒狮团。”可见黎振华战前亦吸收了多位名师的技艺,在拳术、医术、舞狮等方面均有研究。
此种洪拳有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伏虎拳、蛇猫鹤形拳、八卦掌、蝴蝶掌、拳术精华等。兵器方面则有八卦棍、青龙偃月刀、大扒、锄头、锁喉枪、子母连环刀、单腰刀、软鞭、横头朴、铁尺等。其特点是拳势刚劲、步伐稳固、气势沉雄、发劲强猛、发力有声。
咏春拳,传为福建传入广东并广泛流传的拳种,在广东亦有多个分支。历史上传为清代广东本地戏班习武所用,在下乡表演所用的红船上设木人桩以供练习。在马来西亚咏春拳的流传可见槟城的“班中少林”,传承人张渭波(1946-),广东东莞黄村人。他在20世纪60年代跟随沈震先生学习。沈震(,番禺江尾人。他在中国可能惹上人命案,南下怡保教拳,因他一边眼有白内障,看起来有白晕,时人以“盲震”称之。当时沈师父不让人讲咏春,而称为“班中少林”。传说火烧少林时,至善在红船上教了男花旦易金(正旦金)。沈震是跟易金的徒弟曹顺学习的,曹顺子曹德盛在广州教拳,又学了些蔡李佛拳。现时槟成姑苏广存堂有曹德文、曹安,与此亦是一脉。沈师父教拳的方式比较开放,没有行拜师仪式,当时受几个徒弟供生活,自己亦擅医治跌打,给人开中药为生。张渭波以打零工方式跟随沈震学习,后来又在东安会馆学习莫家拳。近年来咏春拳越来越流行,张渭波观察其手法,与自己所学甚为相似,才说此拳为“咏春”。他提到,咏春内部非常复杂,即便同样是曹家咏春,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师父,乃至番禺下来教咏春的人,切磋起来感觉都很不同。张师父设置木人桩做练习。该木人桩与广东地区常见的单桩配桩手颇为不同,而是以三根细铁桩成“品”字形,每根外包海绵组成。这个桩称为“三星桩”,是沈震先生传下来的,可以有各种变化,练习身形步法,穿行于桩之间。而且桩周边都用弹簧,能打得比较生猛,有利于练习镖子、手桥等。班中少林的拳术最主要是小念头、沉桥(亦称箭掌),还有镖子(十三下)。有很多招式不能轻易传授,因为是打穴道,很容易让人残废,无法救回。兵器有关刀,子母刀(张师父称“人字踭刀”),约有二、三十下。另外,有六点半棍,十三枪。张渭波提供六点半棍歌诀云:“头斩关公(蛟龙)眼,二指五中枪。三关流水伤阴会,把守黄河水不流。毒蛇拦路刺胸膛,回心转向归心刺。子午丁枪定太平。”不过张师父亦表示,要灵活运用这些要诀,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3]班中少林的拳术最主要是小念头、沉桥(亦称箭掌),还有镖子(十三下)。有很多招式不能轻易传授,因为是打穴道,很容易让人残废,无法救回。兵器有关刀,子母刀(张师父称“人字踭刀”),约有二、三十下。另外有六点半棍,十三枪。张渭波提供六点半棍歌诀云:“头斩关公(蛟龙)眼,二指五中枪。三关流水伤阴会,把守黄河水不流。毒蛇拦路刺胸膛,回心转向归心刺。子午丁枪定太平。”
图1 张渭波师父演示棍法
据朱家中家(亦称朱家教)传承人、拿督李杜深师父口述,该派拳术源自于广东省河婆县,在客家人中相当流行,初由邱井师父,以朱、李、洪、凤阳等四家拳种精华汇聚,后来传至吴文钦师父。吴文钦,广东揭西县客家人,于60年代来到槟城教拳。再传至李杜深。现时所见李杜深师父所在为槟城东南部山区巴力布劳镇对上榴莲园,周边曾为客家人聚居之处。[3]朱家中家本称“朱家教”,但因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的环境所限,称“教”易被人疑为私会党,遂改名,加了“中家”意思即是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朱家中家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比如练习铁板桥,用颈抵在支撑物上,所谓“练颈不练肩”。以如练拳时要咬牙切齿和提肛,增强人的精神气以及对对手的威胁力。“铜头铁脚金吾身,千拳万脚不侵身”是朱家中家强调气功与基本功,增强耐力与抗打性的做法。临战时灵活应对,也是朱家中家的特点,对于硬桥硬马和柔软灵活的拳法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朱家中家的特征是“桥马扎实、桥手多变、桥行劲随”。“而桥马则以三角马为主要步法,并有穿、裁、拙等主要手法”。早期客家人在磨豆腐中得到灵感,创出“磨盘手”的拳术,以轻柔的手法化解对方进攻。总体而言,朱家中家有比较明显的南少林拳特点。
图2 李杜深师父(左下)早年习武照
与朱家中家不同,朱家拳是槟城另一拳种,目前有钟清龙师父在传授。钟清龙(1940— ),福建同安人。朱家拳追溯为少林寺门人了法师姑,于广东白鹤洞创,传与泉氏姐妹,结合各种禽兽搏击之法,杀伤力强,尤以“凤眼拳”著称。1930年,朱家拳传人李雄彪师父下南洋,在槟城阿依淡垄尾区居住,教习朱家拳术。李雄彪师父(189?-1961),河婆客家人,在中国做过军医,南下时先到婆罗洲,再到槟城,在观音庙医治跌打损伤,早期所收徒弟为广东人与客家人,福建人本不收,但因为钟清龙家在附近,且年纪尚幼,才把拳术教与他。钟师父于1964年开始教拳,有20-30个学徒,不同族群均有。[3]钟师父总结,朱家拳现存拳术廿四套,高级拳术有虎、鹤、龙、蛇、豹、狮、象、彪、马、猿十形拳,增深内劲,保养体内真气。凤眼拳分“上四门”与“下四门”之分,俗称“上家”“下家”。上家拳法几乎每一手出招的同时,另一只手会反手以掌侧击打自己腹部,发出嘭嘭声响,脚步在开合时常会出现拍打声。上家凤眼拳有直拳,下家则尽量保持手臂微曲。朱家拳的马步虽类南拳,但出拳时会坐正马并以下半身侧身向敌,上半身拧腰出拳,减少对方打击的机会。从现有录影中观察,朱家拳有很多短打寸劲的招式,长于近身搏击。全身比较松活,讲究发劲。北美武术家Drager曾在20世纪70年代系统调查过朱家拳,当时他以钟清龙师父拳法为演试示范,大量拍摄拳照并整理招式。他在书内分别介绍手法、腿法、马步,把所有招式名翻译成英语,比如“,将水中捞月”译作“Plucking the Moon from the Sea”,为海外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他在多本海外功夫杂志上介绍名为Phoenix-Eye Fist Art(凤眼拳)的武术,加速了朱家拳的推广。据钟清龙介绍,他曾在Drager的邀请下赴北美教授两个月拳术,但由于饮食习惯不适,很快回到槟城。尽管如此,在此机缘之下,朱家拳在海外的推广情况较其他拳种更广,而且一些内在的文化意涵已经突破了语言障碍,并为西方世界了解。
图3 凤眼拳拳谱书影
高参禅师南来,为南洋各地带来丰富的少林武术。高参禅师(1886 -1960),福建惠安人,早年南来游历,机缘之下受佛理感化,受戒于莆田寺微嘉大和尚,又在浙江南海普陀山普济寺受教于慧精大师,习少林技击与针灸之术。年长南游暹、缅、印、马来西亚各地,倡建佛寺、宣扬佛法。槟城少林国术健身社载:“法师尝于清光绪丙午年及民国十八年之间,重作南游,足迹遍及暹、缅、印尼,马来西亚各地,到处倡建佛寺,宣扬佛法,南天宝刹,经师手倡募者凡九座,获法功宏,佛山增色。民廿九年师年五十六,在棉兰主持镇元宫廿一年,广植教徒,辄致废寝忘餐,虽选经挫折,而护法之志益坚,发扬佛法技击益广。一九四七年,由星双林禅寺松辉方丈,聘法师来星让予主持方丈之位,法师除佛理高深外,且精拳击医术,故即于一九五四年组少华山、少雄山、少镇山等国术健身社,复于一九五五年来槟筹建双庆寺于霹雳律,阅一载而成,一九五六年始再组本社,在法师辛苦耕耘之下,再于一九五八年组南洋少林国术总会于星双林禅寺内。”槟城南洋少林国术健身社由总教练方再钦先生主理。他善于著述,注重理论总结。他提到少林技击学习需循序渐进,首先练习马步,务求使腿脚有力,易于趋避闪躲。手法上擒、拿、抛掷需相互配合施展。拳可分为正面、拳背、拳底和虎口拳。掌可分为正掌、反掌、阴掌、阳掌。此外,还有短肘、虎爪、钩手等手法。脚和腰的力量练习亦十分重要。该馆比较强调小腿胫骨的抗打练习,常以踢沙包等法使胫骨刚硬。方再钦亦擅长中医跌打之术,对于骨伤、痛症均有独到之处。[3]在特刊中多载少林独门药方,可见医武同源的传统。从该社保存照片可见,高参禅师留下罗汉拳拳照。学员表演有单人搏击、双人对练,合掌连环手、伏虎拳。兵器方面有刀、枪对拆,比较注重实用,亦有不少硬功技能,如铁布衫气功、徒手劈砖、掌断麻石、脚踢木板。
图4 释高参禅师罗汉拳
在槟城其他地方,尚有少明山、少云山、少峰山、少林自卫术学院等健身院,另有福建会馆、钟灵中学少林班。高参禅师南来带来少林拳术,影响广泛,1947年主持新加坡双林寺,广授门徒。50年代新加坡亦相继建立多家以“少”字为名的体育会。
太祖拳是槟城福建籍武师传播的重要拳种。据太祖健身社总教练王春生师父回忆。其祖王墨匀为福建同安郊口真岱村人,擅太祖拳,传至其父王金居(1903-?)20岁时在福建泉州拜太祖名师洪滕狮门下,习太祖拳、铁沙长及吊功。七年后直下槟城,以授拳及行医为主,于跌打伤科有专长。王春生九岁始随父习艺,1963年在浮罗池滑三角田马青支会成立太祖健身班。太祖拳包括多种套路与武器运用。如:三战拳、天地拳、日月拳、三门拳、四门拳、七星手、翻身手、九龙棍、四门棍、七星棍、刀、枪、锄、耙、春秋大刀、伞子、凳等。基本功练习有吊功、铁沙掌等。
鹰爪翻子门功夫,早期因精武体育会在槟城的活动而南传。1925年间,精武体育会由上海延聘刘致祥先生任教练。其祖父刘成有擅技击,为精武著名拳师陈子正的师父,其师弟刘法孟活跃于香港精武。有此家学渊源,刘致祥及其侄刘书云南下,在槟城广为传播,其中以邝启裔为重要传承人。邝启裔(约1902-1977),在马来西亚本地出生,广东新会人。据传他对拳术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随刘致祥习拳,于精武会内教精武十套等拳法,在新会会馆则教鹰爪翻子门。[3]鹰爪翻子门现已传遍东南亚乃至北美各地,时人整理出五十路连拳、行拳、五花豹、连环剑等。这些拳法具有北派拳术下盘灵活、腿法众多的特点,同时手法作鹰爪状,具有抓打擒拿、分筋错骨、辗转腾挪的效果。
图5 邝启裔拳照
七星螳螂拳本为中国北省拳术,近代因罗光玉等名师随精武体育会活动传至上海、广东等地,为北派南传之重要拳种。在槟城发扬七星螳螂拳者为黄锦洪师父。黄锦洪,广东台山潮境虎山村人,1925年移居香港,随罗光玉师父学习螳螂拳。1936年南下槟城做生意,亦开始在槟城男子精武会教习拳术。在精武会拳术班以外,黄锦洪还在1938年创办七星螳螂健身院,1978年联合众徒创设七星螳螂国术会。黄锦洪亦在该组织中教北狮技法。螳螂拳有崩步、拦截、八肘等重要拳术套路。而“七星”之名,一说为其步法形似北斗七星而得名;另一说则指为人体七个部分,分别为头、肩、肘、拳(掌)、臀、膝、脚,需相互配合。螳螂拳步法灵巧,手法多样,刚柔相济,是应用性很强特别于短打有优势的拳术。中国北省的武术传入槟城,大多与20年代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有关,因精武会肇建于上海,吸纳了多种北派拳师在会内教学,他们随着精武分会开设,南下至广州、佛山、香港等地教学。其再传弟子往往是广府人,继续南下到马来西亚。他们教学与交流既依托本地精武会网络,也因应他们自身的籍贯而在广东地缘组织中活跃,由此形成了广府人南下传播北派武术的现象。[4]
槟城杨顺德(1958-),广东惠来客家人,教授传承的有多种拳术。其中主要是流明教武术、衡山学苍岳门、青阳拳、帅系洪拳。据称杨顺德祖父属流明教,该教的本源是明教,由方世玉之母李四娘传下,在广东客家地区非常流行。在朱元璋打天下后,杀死了很多早期共打江山的武将。一位刘姓武将带着家人四处流浪,建立流明村。传承有流明公、流明婆等。爷爷的师父学的是流明婆的功夫,学了十九年。学了医术、法术,四处流浪救人,赠药(壮骨丸之类),不收钱。廿年后他的师父回到流明村。其祖父只学艺,没有进教,南下南洋后只教姓杨的人。杨顺德曾随伯父练功,因此会一些。杨顺德师父亦曾随湖南衡阳名为“张斌”的师父。张师父据说在衡山学苍岳门功夫,也包括有道家的炼丹术、引导术等等。他因家乡出事,到槟城来做矿工,与杨家为邻,于是教杨许多功法。现时杨组织天年社,教授以动功、静功相结合的法术,推广到各公园去,让全民动起来。[3]帅系洪拳,为李中荣师父所教下。据杨师父介绍,李中荣早年在父亲引导下投入广州“翕和馆”,师从洪拳名家帅老郁及帅老彦门下,二人是两叔侄,在佛山有祠堂。后者在广州组织百二友,意为联络120个各行各业的首领,比如:鱼栏、菜栏、机房,组织起来支持革命。他们比林世荣还早一辈。黄飞鸿五十多岁时,就教了师公帅老郁。据杨师父介绍,帅系洪拳比较古老和传统,保留了黄飞鸿这位著名拳师早期的心得和武学修养。与带艺求师且较为后期才追随黄飞鸿学习的林世荣,所传下一脉有较大的不同。李中荣师父亦擅青阳拳。据说青阳拳为四川峨嵋派功夫,李中荣之父李汉源是广州“汉生堂”中医药材批发商,一次带上儿子与一群广帮商人结伴往云南、四川一带办货。回程路上机缘之下得到峨嵋青阳派传人刘成及刘全传授,学习的青阳拳。此拳之名来自于祖师道号青阳子。该拳出拳没有回手,非常快,有凤眼、桥手等手法,共有七套。最后两套叫全争、化极,表现从惟我独尊到思想转化。其中九步双推掌有水牛翻身、猛虎下山之类的招式。有些手法出手打十寸和脉门,比较毒辣,轻易不可使用。李还教授舞狮,以竹篾箩筐当狮头,教佛山狮。李中荣师父曾在广州一次先师宝诞中与其他派别教头发生冲突,伤及多人,离开广州南下,在香港住了两三年才去南洋,过程中又学了其他家数的洪拳。还有一种水上洪拳,马步与咏春一样。李师父后来在槟城威省定居,约在70岁才教授杨师父(时14岁),经过隆重的礼仪,递门生帖、写下出生日期,三跪九叩、奉茶、训话、签名,请了武术界很多人来见证,才正式收为徒弟。李中荣亦擅长中医跌打接骨之术,经常行医治病,1974年随义女移居印尼泗水,在当地逝世。杨顺德师父本人曾在槟城复岗体育会、鲁班行、顺德会馆武术教练,亦在多个武术社团及协会担任顾问、理事等职。
槟城太极拳流派繁多,据称“初时在槟州教授太极拳的师父,渊源肇于精武体育会,多为以前中国各省国术馆毕业者。彼等艺博兼杂,不外陈家、杨家、吴家、孙家等,派别繁多。”战前源自精武体育会的太极拳拳师有多位,前人总结曾来过新马地区的有吴式太极有卢炜昌、孙式太极胡云华、杨式太极林伯炎、陈玉和;战后则有吴公仪、董英杰等名师,先后在新加坡等地教授太极拳,到过槟城并在本地教学者亦有数人。如,陈式太极梁孝植,于1936年来槟城精武会义务教授。聂智飞,50年代先后任教于新加坡精武体育会,槟城精武体育会及森美兰精武体育会,擅太极拳及蔡李佛。[5]约60年代,郑子太极拳亦传入槟城,其传播者为郑曼青宗师同乡叶秀挺,自台湾至槟城,广收门徒,此后则组织槟城太极体育会,宣扬推广太极拳。1988年成立的威北太极体育会,由北海德教会陈海棠等人邀请郑氏传人前来任教。形成槟城重要的太极流派。槟城及周边辐射区有非常丰富的华人武术资源。早期会党冲突,是当地潜在的武装力量的反映。面对复杂的环境,华人习武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工余娱乐的活动,更多是他们保护自身生存的迫切需求。此地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以及发达的经济状况,这使得很多南下武师留下来,传授他们的技艺。槟城流行的武术流派,多与方言群分布有紧密的关系。广东籍人士传下来的拳术,即有客家人(尤其在山区上)、潮州人(以义兴公司为代表者)、广府人(同业公会、顺德会馆等机构活跃的洪拳、周家拳等)。福建人亦有少林拳、五祖拳、太祖拳、五枚拳等,个别已然失传。他们的会馆、同业公会、神庙、会党组织,都是支撑武术龙狮运动技术传播的社会土壤。跨地域社团精武体育会在当地开设分会,使中国北派拳术在当地流传甚广。随着华人移民的脚步,槟城传播的武术被带到新加坡、泰国等商埠,甚至远至欧美。西方武术家亦到槟城学习,并介绍到海外。由此可见,槟城是海外华人武术传播的重要节点。当地许多武师一生学习多种拳术,甚至拳理不同者亦结合了武师自身的条件和领悟,出现新的发展与改进。本地各类武术交流表演活动层出。1977年成立槟州武术龙狮总会,是本地各大武术、龙狮机构的大联合,该组织曾积极推动武术项目列入大马运动会。当地每年举办武术龙狮文化之夜联欢晚会,给予槟城及周边地区众多武术名家以表演舞台,也展示了华人丰富的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