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涛涛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开展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从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的历史性转变,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并由此导致了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出现诸多新的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适时调整了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解,及时更新了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状况的认识。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独立担负起指导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队伍建设的重任。恩格斯晚年在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科学研判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断在马克思主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方面守正创新。他通过撰写著作、导言、序言和书信等理论活动,针对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崭新论点,形成了许多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深入梳理和总结恩格斯晚年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原创性思考,不仅能够启迪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及其内在本质,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当青年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时,源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终结了中世纪以来以手工艺为主要生产技术的家庭和工场手工业,现代机器大工业在革新技术装置和生产组织的同时,也造就了作为无产阶级主力军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仅仅20多年之后,以电力的发现和应用为主要技术革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又接踵而至,在美国、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发展,并向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强势扩张,促使了产业工人队伍开始真正成为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力量。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的深度还是在参与国家的广度上都远超第一次产业革命,由此也给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先驱即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带来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恩格斯为在美国和德国再版发行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作序时一再提醒读者注意:“本书所描写的情况,至少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成为过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93页。虽然这部著作在时隔多年后暴露出其应有的局限性,但它依然具有无可争辩的科学价值。如何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背景下认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发展,并揭示其对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状况的现实意义,就成为恩格斯晚年重点关注并做出科学解答的时代课题。
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电力和化学两大领域的技术革新极大地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工人队伍急剧膨胀,如何正确认识并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优先事项。恩格斯历来重视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产业革命对产业工人队伍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观察英国产业革命中蒸汽机在轻工业中的广泛使用,还是在晚年亲眼见证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电力在化工、汽车、石油等重工业部门的创造性应用,恩格斯都十分注重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电力技术革命使电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日益加速的产业革命新发明和新应用以空前的力度日益提高资本的生产率。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彼此是密不可分的,资本越强大,产业工人队伍也就越壮大。恩格斯指出,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大工业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79页。在卷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人数很少但十分富有的资本家阶级和人数众多却一无所有的产业工人阶级。与第一次产业革命创造的轻工业带来了数量庞大的英国工人阶级一样,第二次产业革命创造的重工业更是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产业工人。“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51页。因此,在经历了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三国工人阶级抗争和巴黎公社的失败之后,具有国际主义性质的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在新形势下更加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革命策略,以便富有成效地认清自身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也给劳资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如何正确应对由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带来的劳资关系新形态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一次产业革命最终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以往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种能够维持稳态的生产体制,即要么不断地扩大生产,要么陷入停滞甚至衰落。为了满足资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渴求,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使急剧增长的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早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本的生产和积聚也在加速向垄断组织形态发展,交易所、信用制度、股份公司、托拉斯等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进入垄断阶段的典型代表。在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不能不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步性表现在它抛弃了早期阶段所具有的那些狡猾手段和骗人伎俩。“工厂主靠对工人进行琐细偷窃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94页。大工业从表面上开始讲商业道德,使劳资关系从露骨压迫转向掩饰剥削。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较小的改良措施,如颁布十小时工作法案、默认工联的存在和罢工的力量、改善工人阶级的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使早期产业工人命运恶化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资本家企图通过对工人阶级采取有限的让步,达到既增强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又实现安抚和麻痹工人阶级斗争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产业革命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的演进。“力学和化学发明的进程不断排挤着人的劳动,并且促使资本更加迅速地增加和积聚,从而在每一个停滞的工业部门中都造成工人和资本的过剩,过剩的工人和资本在任何地方都用不上,因为同一过程也发生在所有其他工业部门。”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48页。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总是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兴衰涨落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复杂特征。
第二次产业革命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蓬勃兴起,在使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趋于平衡的同时,也使每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依据本国具体实际采取合理的斗争策略就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不同于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发于英国,其他国家紧随其后的发展相对迟缓,第二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你追我赶地竞相展开,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发展态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和日本加速追赶,各资本主义国家抢抓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遇推进工业化,从而使各国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极不相同的外部条件。具体而言,由于英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英国工人运动又开始逐渐复兴。当英国还保持着工业垄断时,英国工人阶级能够分享部分资产阶级溢出的垄断利润,但这些微小的利益也在工人阶级内部分配不均,享有特权的少数工人贵族攫取大部分,而广大工人群众有时也能分到一些。“随着英国工业垄断的破产,英国工人阶级就要失掉这种特权地位”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05页。,社会主义又将在工人运动中出现。德国在借助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技术积累成果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科技创新基础上,发展成为欧洲大陆当之无愧的工业中心。德国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德国产业工人队伍、德国社会民主主义和德国工人党异军突起。德国工人运动的突出优点“就是工会组织同政治组织携手并肩”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工会组织产生的效益吸引大量原本不关心政治组织的工人参与政治运动,政治运动的一致性又促使原本互相隔绝的工会组织彼此团结起来互相支援。俄国的情况尤为特殊,农民问题和产业工人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俄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推行的农奴制改革引发了剧烈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日益西方化的改革措施不断瓦解着旧社会自然经济的物质基础。“俄国农民及其原始的农业和古老的共产主义公社制度,突然同不得不用强力为自己开辟国内市场的现代大工业的最发达的形式发生了冲突”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85页。,大批的农民走向了破产,沦为大工业急需的产业工人,从而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带来了新变量。
总之,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迅速推进,电力业、汽车业和石油化工业等新产业部门蓬勃兴起,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等发生深刻转变,由此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阶级意识的形成、劳资关系的变革、工人权益的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状况。面对从机械技术到电力技术的技术革新、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转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跟随着资本主义新变化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发展、新问题和新特征,其建设质量更直接关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恩格斯彻底摆脱了为谋生和资助马克思而被迫经营商业的束缚,开始全身心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创造性结合。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他的朋友卡尔·马克思(1883年逝世)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④《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6页。恩格斯晚年立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剖析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在本质,在积极推动欧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履职尽责。他把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工作主线之一,及时研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动向,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状况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深入思考。
资本主义新变化给劳资关系和阶级关系带来了新调整,然而这些变化和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受压迫、被奴役的残酷事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推翻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斗争方略,以实现工人阶级自我解放这个根本目标。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资产阶级在保持利润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上,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体利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举措来调整社会阶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使工人阶级逐渐摆脱了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极端悲惨的处境。然而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社会生产和劳动资料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借以成为剥削工人的手段。“由此所决定的工人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占据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社会贫困、精神沉沦、政治依附的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94页。产生这些悲惨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要工人阶级还没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占有一切劳动资料,那么工人阶级就依然得不到真正的解放,只能在雇佣劳动制度的枷锁下为资本家的利润贡献自己的血汗。工人阶级的解放不能依靠它的敌人和剥削者,也不能指望小资产者和小农,而必须依靠作为工人阶级主体力量和先进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应当聚焦于历史赋予自身的时代任务,即消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最终将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恩格斯始终认为,未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根本指向就在于,“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9页。。因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手段,才能将一切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都归全社会共同占有,才能使工人阶级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彻底的解放。
面对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要在抵制和反击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斗争过程中,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进而形塑和巩固产业工人队伍的无产阶级意识。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有明确的合作分工,恩格斯晚年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报刊和书信等方式和各种敌对见解作斗争,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论战中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旗帜鲜明地指导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使之团结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下。具体来说,一是与资产阶级否定、诋毁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作坚决斗争。资产阶级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日益隆盛的影响力,企图通过重新包装德国古典哲学臆造各种唯心主义和折中主义理论来抹杀马克思主义、迷惑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更是把唯物史观污蔑为“经济唯物主义”,指责马克思主义只重视经济力量而忽视思想观念和政治因素。对此,恩格斯通过撰写一系列的著作和书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做了解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做了阐发。二是对以蒲鲁东、拉萨尔和杜林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深刻剖析。恩格斯指出这些人实际上奉行的是机会主义的路线:“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88页。这种机会主义策略满足于资产阶级施舍给工人的小恩小惠,抛弃阶级斗争,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权,进而沦为资本统治和雇佣奴隶制的帮凶。恩格斯晚年不遗余力地对这些危害工人思想和工运事业的谬论进行了无情批判。三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庸俗化、教条化和标签化马克思主义做了坚决纠正。作为小资产阶级派别的“青年派”由一些德国著作家、地方党报的编辑和大学生构成,他们仅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就将马克思主义标签化和口号化,用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待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际。恩格斯晚年不厌其烦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正本清源,一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面对资产阶级在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中不断转换策略,企图软化和限制工人的阶级意识和反抗强度的斗争形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即在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实质上都是通过政治斗争的形式成长和壮大的,工人阶级在不成熟的发展时期沦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但当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以后,他们的角色就应当从充当资产阶级的极左翼转变为反对派,“社会主义工人应当组织成为不依赖任何其他政治或宗教党派的社会主义政党”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晚年恩格斯(以及马克思)在对欧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指示和教导中指出,在政治领域贯彻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对于英美社会主义者,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号召同工人运动打成一片,铲除自己组织中的狭隘的顽固的宗派主义精神。对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教导不要陷入庸俗习气、‘议会迷’和市侩知识分子机会主义的泥坑。”④《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5页。换言之,英美工人政党的社会主义运动不仅具有缓慢演进和不革命的总体特征,还具有鲜明的狭隘的宗派主义性质。恩格斯晚年观察到英美工人阶级中工厂工人和工联会员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而广大没有组织起来的工人则仍然遭受贫困。英美旧工联和工党由于具有行业性、排外性和地域性等狭隘缺点,仅局限于改善工人权益的短期利益。恩格斯期望新工联能够担负起工人阶级政治组织先锋队的重任,工人政党的领导人能够团结工人群众,扩大工人运动的阶级基础。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德国工人阶级被恩格斯寄予厚望,负有成为欧洲大陆工人运动旗手的历史使命,德国社会民主党也被看作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的模范。但恩格斯晚年也经常不断地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盲目崇拜合法性策略的右翼作斗争。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致力于使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放弃暴力革命而满足于法律所规定的合法性框架内的斗争形式。恩格斯深刻指出,如果要求工人政党放弃从经济关系的必然性中产生的革命权,接受所谓资产阶级法制和议会的约束,那么任何一个工人政党都“必须承担使现存政治制度永世长存的义务”。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4页。这就是在缺乏革命传统的德国,资产阶级要求德国社会民主党遵纪守法的本质所在。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对立日益简单鲜明,广大的农民、小资产者和大学生等阶层不断融入工人阶级,产业工人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的侵袭,因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在恩格斯看来,农民由于其阶级局限性而没有可能表现出有效的历史主动精神,但它依然是工人阶级不可或缺的同盟军,乡村农民只有同城市工人结成联盟才能使自身获得解放。现代大工业将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生产的轨道,大批农民沦为农业无产者。社会主义工人政党为壮大自己、夺取政权,需要吸收农村无产者和小农加入工人队伍,并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鼓动、示范引导、革命实践等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阶级觉悟。现代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使小资产者不断受到大资本家的排挤,日益沦为无产者。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抗大资产阶级压迫的革命性,又天然带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抗拒性。民主派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使其阶级意识也呈现出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反复摇摆的特性。恩格斯指出,对待小资产阶级要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我们越是不让小资产阶级对我们无产阶级民主派发生误解,它对我们就越顺从,越容易妥协。越是激烈和坚决地反对它,它就越容易屈服,就越是对工人政党作更多的让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具有知识素养的后备力量。工人阶级的解放不仅需要接管国家政治机器,还要熟悉整个社会生产,因而需要大批掌握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恩格斯晚年创造性地将大学生看作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它的使命是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发挥重要作用”。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08页。为此,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具备久经考验的赤胆忠心和坚毅品性,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向工人阶级学习,通过深入工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斗争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练中加强和改进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弥补“学院式教育”的不足。
正如恩格斯晚年自述的那样:“我将把我的余生和我尚存的精力奉献给为无产阶级事业而进行的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6页。面对19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状况,已经步入晚年的恩格斯既通过大量考察资本主义新现象和亲身参与各国工人政党建设,又通过整理出版《资本论》、晚年书信以及为再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序等方式,深入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从根本目标、意识形态、斗争策略和思想政治建设等方面,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状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研判。恩格斯晚年坚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审时度势地指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贡献了杰出智慧。
恩格斯晚年十分重视发挥工人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产业工人队伍要以工人政党为核心展开建设改革的宏伟事业。他目睹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私人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的发展进程,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改变,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就无法彻底消除。“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了社会的生存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不仅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伏时好时坏,而且始终无法摆脱雇佣劳动制下的现代奴隶者的身份地位。因而产业工人在工人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就成为工人阶级队伍建设矢志不渝的目标。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主体力量也以主人翁的姿态建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而党也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现产业工人当家作主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才能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使我国产业工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道路建功立业。
恩格斯晚年十分注重对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工人阶级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使自身的阶级本能转化为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工人阶级要因地制宜组建本国化的工人政党,工人政党要有明确的党纲;要把反资本斗争中的各国工人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等等。他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知晓“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都完全在他们一边起作用”。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41页。虽然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已经由革命转向建设,但我们仍能从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智慧,即强化产业工人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铸牢产业工人队伍的阶级意识。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产业工人的思想,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的产业工人队伍。二是创新产业工人队伍的党建工作,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党员模范有机结合;同时大力吸收技术能手、青年专家和优秀工人入党,推进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就业的工人中发展党员,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加入党组织。三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优秀产业工人和先进模范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恩格斯晚年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影响,尤其强调在技术变革视域下工人阶级的专业技能素质提升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得到保障。”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劳动和教育、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旨在聚焦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和素质提升,激发产业工人队伍的创新活力。产业革命的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变革。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的时代转变,要求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提升。中国社会主义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与劳动和教育密切相关,产业工人技能养成需要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密切配合,产业工人技能规范化建设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相关。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造就大国工匠的基础和保障,“以精益求精、专注进取、开拓创新为内核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仍然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岳玲主编:《建立现代技能体系:产业工人技能养成与规范化发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年版,第23页。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还可以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建立现代师徒制、完善激励制度、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多元化的改革举措,优化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探索提升新时代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实践路径。
19世纪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的阶级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相较于青年恩格斯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恩格斯晚年见证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劳资关系上采取的一系列改良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影响了工人群众和工人政党,而且还诱发了各种改良主义、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实际上就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用资产阶级的‘社会政策’取代马克思主义。”④《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36页。资产阶级想方设法通过改善工人生活来达到腐蚀工人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有鉴于此,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重视维护产业工人的劳动权益,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制度,这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完善产业工人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突出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人翁地位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一是要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通过采取提高职工政治地位、维护职工民主权益和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等多方面措施,建设一支受社会尊重的产业工人队伍。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产业工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民生工程,使工人群众面对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三是要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尤其要提高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工人的薪酬待遇,使劳动要素和技能要素更多地体现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实现多劳多得、技高多得。只有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经济待遇,改革才能促使产业工人实现更好发展和迈向共同富裕。
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恩格斯晚年立足马克思主义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状况做出了科学分析,有效指导和促进了欧美各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团结和壮大。面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5页。就此而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同样离不开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因此,恩格斯晚年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性依然没有过时,其中的许多论断对当前深化新时代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