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升
肥城市目前农机保有量5.66 万台套,截至2022年底,15 个街镇农机维修网点注册的150 家,能够承担大、中、小各类农机装备和农机具维修保养的农机维修点36 家,能够承担中小型农机装备和农机具维修保养任务的维修点118 家,从事农机维修和农机配件销售供应业务的农机维修点45 家,参与农机维修业务的其他大型装备检修维修的企业26 家,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累计468 人。
肥城农机维修建设起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号召下,随着大集体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农机维修配套网点开始出现,1975年全市农机维修网点达到36 家,12 个乡镇的12 个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85%以上都能够懂得和从事中小型拖拉机故障排除和检测检修,县拖拉机站设有农机维修培训科,基本上每年都组织各乡镇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培训3~6次,乡镇农机管理站经常性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学习,当时互帮互学风气很浓。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政府部门改革,原有的乡镇为单位农机维修网点逐渐被管理站职工或者亲属承包租赁,个体农机维修网点越来越多,80%以上是父子店或者夫妻店,大多农机维修网点承担的都是二三十马力农业机械和简单农机具检修检测,各街镇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维修培训比较淡化,管理松懈,农机维修技术提升较慢,综合维修水平普遍较低。一直到2010年前后,随着农业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成立发展壮大,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更由于土地流转规模化,大型农机装备数量急剧增加。为适应现代农机发展速度,肥城市农机管理部门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对农机维修组织领导,积极引导农机维修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改造,从建设资金、建设用地、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到2022年年底,全市建成大型农业机械维修企业32 家,组建大型拖拉机、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综合检修检测、整机维修保养企业36 家,能够承揽进口和各类大型农机装备检修维修企业13 家,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达到386 人。真正达到了农机维修小病不出村,大病不离镇的合理布局。
为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快速发展步伐,让农机维修适应农业机械发展需要,肥城市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组织管理,在农机维修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狠抓农机配件进货渠道跟踪管理信息采集,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导,规范易燃易爆隐患排查,抓好农机从业人员劳动防护和安全生产培训,积极引导农机维修企业引进先进检测检修设备,规范农机维修厂房场所正规化建设;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技术技能培训,积极通过农机销售商邀请国内知名农机装备和农机具生产厂家专家技术人员前来开班维修培训班;组织维修骨干到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学习参观,不断创新农机维修培训模式,注重引进农机维修专业人才充实农机维修队伍,特别注重引进机械学院毕业生和部队退伍维修骨干人员回乡创业,在政策扶持、企业建设、对上争取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帮助,积极营造拴心留人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和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在资金、技术、场地建设上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农机维修企业;据调查分析,全市15 个街镇已形成布局合理、维修给力、服务周到、保障全面的农机维修网络,其中实力较强的农机维修企业达到28 家,可提供200 千瓦以上农机装备整机维修保养和各类进口农机装备检修检测。
1. 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年龄偏大,20~30 岁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占8.6%,30~40 岁占11.4%,40~50岁占23.5%,50 岁以上占到56.5%。2.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1.6,初中至高中或者同等学历的23.4%,高中到大学学历或者同等学力的占25%。3.家庭作坊式夫妻店、父子店占多数,规模化大型农机维修企业偏少。截至2022年年底,大中型农机维修企业占所有维修网点数量不足35%。4.农机维修网点发展短板多,受三年疫情影响,各网点发展流动资金没保障、维修技术人员短缺、农机维修业务普遍收益收入减少。5.技术培训不到位,人员培训机会少,农机维修技术更新换代步伐慢。6.农机维修企业建设成本高,购买维修设备和检修设备投入大、政府没有资金和政策扶持、企业运作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1.多措并举引进人才,积极鼓励农机维修专业人才回乡创业。2.开展多部门信息沟通,充分利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遇,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创造学习机会,不断提升维修专业水平。3.积极对上争取扶持资金,有针对性扶持发展潜力强、后劲足的维修网点强强联合,更新设备,扩大场地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做优做强农机维修企业。4.开展高层次农机维修学历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机维修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市打造规模化农机维修龙头企业12 家,培训农机高层次人员120 人,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机提供坚强有力维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