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姝钰 张 薇
教育部颁布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 足以说明美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音乐教育与美育密不可分,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受教者的审美水平, 帮助他们发现美、 创造美, 以便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育这一名词并非因新课标的强调才成为重点, 自古以来, 各朝各代都涌现出提倡美育的学者。 在这其中, 蔡元培先生更是首个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教育家。 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手段, 从而实现美育的作用。
对于我国美育思想的起源,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 后在春秋时期,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在其思想中便提出了美育。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个人达到“仁” 的境界一定要有发现美、 创造美的眼睛, 所以“仁” 的思想为美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因而“礼乐” 便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不得不看出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便对美育思想的培养十分重视。 孔子的美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 我国有许多学者支持并提出美育思想, 而我国最早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人便是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在此, 笔者主要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加以整理并进行简单表述。蔡元培先生是我国美育思想的领军人物, 他提出的“五育并举” 的教育思想对当下具有极大的参考学习和研究价值。蔡元培先生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汲取孔子“礼乐”中优秀的美育思想, 又将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康德和席勒提出的美育思想融入其中, 他对音乐、 美术和文学三者分化整合, 对这三者进行了深度解读。 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 思想也将美育、 德育与智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加以区别, 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这也为我国后期新课标对学生的美育培养提出了教育目的。 此外, 蔡元培先生指出,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促进人心理、 生理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 不可机械地照搬外国的教学方法, 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他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 不可一味崇洋。 蔡元培先生既没有盲目地推崇西方的美学思想, 又没有全盘否认我国的传统美学教育思想, 他将孔子的乐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与西方的美学思想加以融会贯通, 取其精华, 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与特色的美育思想, 促进了美育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为我国美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情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美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中, 美育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生活中, 美育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丰富了生活, 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而美育思想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地位日益提高,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便是展现其教育地位的标志, 美育是“立德树人” 教育理念的体现,音乐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音乐教育不仅是学科教育,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从音乐教育的起源研究, 时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斯巴达教育虽然是以军事为主的, 但是他们也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全方面发展教育, 课程内容要“七艺” 并重, 其中就包含音乐课程, 音乐课程由此产生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随后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 里论述了音乐对人们精神、 意志的强有力作用。 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深化了柏拉图的思想, 认为音乐不仅有 “教育” 作用, 也有“净化” 作用, 提出学习音乐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观点, 这些都对音乐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随后,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完善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体现在西方的“七艺” 教育之中。
而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 根据现有的材料推测, 在氏族社会末期, 便已经产生了从事音乐教育的社会机构。 我国一向重视礼乐, “中国古代审美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教育思想最早产生于春秋时代早期, 经过孔子及儒家的进一步发挥, 才形成较系统的理论音乐教育的。” 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春秋时期便也有所体现。 “六艺” 即“礼、 乐、射、 御、 书、 数”, 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理论,“六艺” 中的“乐” 指的是音乐、 诗歌、 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可见在我国古代便有了音乐教育。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梁启超先生提出向西方学习, 开设学堂, 重视音乐教育,更是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 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另一种新型音乐—— “学堂乐歌”。 随后, 蔡元培先生更是将音乐教育列入美育当中, 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的“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我国重视美育的发展, 重视音乐教育, 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2022 年4 月颁布的新课标中, 主要变化体现在优化了课程设置, 要求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双减” 政策要求,改革艺术课程设置, 一至七年级以音乐、 美术为主线。 “双减” 政策的颁布, 引发了众多从事教育行业人员的深思,新课标中也再次强调了要贯彻落实“双减” 政策, 将音乐和美术作为教育初级阶段的重点, 要给学生减压, 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 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作为美育下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 正是培养学生发现美、 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下的培养目标指出, 要使学生变得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要“向善向美, 富于想象,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 表现能力”。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学校课堂教育中一直并未受到重视。自21 世纪以来, “以审美为核心” 教育理念的提出表明了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以审美为核心” 的教育理念是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中心。 而在最新颁布的新课标当中, 字里行间表明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待学生, 不仅要重视对他们知识水平的培养, 还要注重多方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向上、 健康乐观、 身体强健的祖国栋梁之材,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注重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五育” 并举, 促进学生健康、 全面地发展, 使音乐教育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教师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
音乐教育作用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将学校音乐教育与美育有效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拓宽学生的眼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 音乐具有舒缓情绪与缓解压力的作用。 欣赏音乐是一种极好的情感补偿, 学校合理安排音乐课程, 学生在受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放松了心情, 不仅可以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 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音乐教育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传递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美好品格。 “言之不足, 歌以咏之”, 从古至今,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诗词寄情山水, 吟唱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通过音乐教育, 使得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体会其中的情感, 陶冶情操, 从而提升学生的品位与气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荣辱感与社会责任感, 实现“立德树人”。
美育可以提升人们认识美、 理解美、 欣赏美、 创作美的能力, 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 在“立德树人” 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分支, 其对孩子美育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多次强调, 将音乐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植根本国、 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 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坚持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 教育关系着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在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优秀的音乐文化, 如中华优秀古诗词歌曲、 民族音乐、 民族戏曲、少数民族歌舞与文化等。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如果教师能在音乐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 比如学习古诗词歌曲, 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 还有助于对语文相关学科知识加深印象。 因此,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 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意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 实现音乐教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蔡元培先生深受欧洲美学及美育思想的影响, 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主张“教育救国”, 以美育培养“完全人格”, 呼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中西方美学思想相结合, 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美感教育。 我国的音乐教育目前没有一种属于自己的音乐教学方法, 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等国际上著名的教学法都源自国外。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发布,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汲取这些经典教学方法的同时, 结合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 我国礼乐制度盛行几朝几世, 古乐器也一直有着独特的音域和特色, 基于新课标的发布, 希望在中小学的课堂中, 多多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向中小学生介绍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弘扬传统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们首先要重视美育, 注重对学生美育的培养, 优化音乐课堂, 让音乐教育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其次,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在向学生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弘扬传播传统文化,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