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唐代石刻数量有限,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博物馆收藏的郑太子寿墓碑为其中之一。这通石碑的碑文展现了初唐时期的书法风格特点,所刻铭文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亲自撰写。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博物馆院内立有一通郑太子寿墓碑,文博专家考证其为唐代石刻。该墓碑原立于翼城县南唐乡云唐村内,民国初年《翼城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记载此碑已佚。令人惊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这通消失已久的石碑又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3年,翼城县文化局下属的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合并进翼城县博物馆)在云唐村外一条水渠旁发现一通残碑,碑座遗失,碑身断为两截,碑身上下部及左右边沿处字迹漫漶不清。通过尚存的字迹,专家辨认出这通石碑正是郑太子寿墓碑。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县文物部门将其移入翼城县博物馆西侧的碑廊之内,并在西院墙的南侧为其新建一座小型碑廊,还加装了一套玻璃罩进行密封保护。这通墓碑现为翼城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唐代石刻佳作
郑太子寿墓碑现今被放置在一块青石质地的莲花石座之上,原始碑身断为两截,现已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黏结修复。此碑为青石质,碑首高0.76米,宽0.83米,厚0.20米;碑身高1.70米,宽0.85米,厚0.22米。现今存世的唐代碑刻多分为螭首、碑身和龟趺三部分,郑太子寿墓碑也不例外。
郑太子寿墓碑的碑首造型別致,有圆形螭首盘曲,正上方螭爪捧宝珠,中间雕成佛龛,龛内是一佛二菩萨,造型应是佛教的“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其座为方形,下方有两尊蹲狮。其边沿处字迹漫漶不清,碑身下半部分的字迹则清晰度较高。墓碑的文字为小楷,共20行,每行41字,有方界格。碑文书法遒劲而秀丽,方圆兼备,具有初唐风格。该碑的整体造型端庄俊美,为国内少见,也是翼城县内现存碑碣中唯一的一通唐碑。
郑太子寿墓碑上所刻铭文虽然残缺不全,但明嘉靖翼城旧志《翼乘》卷六“陵墓志”之第八“郑太子墓”对原碑文有所记载。从原碑文内容看,这通墓碑铭文内容与《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七“卢照邻”所收录的《郑太子碑铭》文章内容基本相似,可确认其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全唐文》中《郑太子碑铭》文章内容节选如下:
周封懿族,郑国开疆。始连高华,终带崇芒。东西橘徙,人物绛乡。萧条河曲,凭余荣阳。戎马生郊,兵车乱辙。众雄相竞,郡公未绝。烟尘四起,纵横四结。园寝成泣,残阳成血。家声已溃,出质而来。西光未谢,东府行开。乡关寂寞,城邑徘徊。三乡二鄙,风月池台。广阳已失,年其不朽。魄散东山,魂归北郏。披榛卜葬,分晋献绛。露泫仍泣,【云】屯即愁。川源遽徙,居处不留。源既号灵,城犹名寿。摧残剪树,零落为邱。碑失黄砻,铭摧白楸。猗欤积善,克昌后孕。凡灶九飞,清溪千仞。眷兹幽陇,清风丕振。勒石扬声,闻之陈信。左右原野,表里山河。析城王屋,汾川帝歌。新城树少,故绛人多。悠悠万代,见此如何?
两相对比,《全唐文》中《郑太子碑铭》部分语句不全,有缺字,如“露泫仍泣,【 】屯即愁,川源遽徙,居处不留”。依据《翼乘》,【 】里的缺字应为“云”,故两者可相互参证,补全内容。此外,《全唐文》中《郑太子碑铭》为四段,《翼乘》中铭文则为五段,此亦二者不同之处。
墓碑背后的故事
根据《全唐文》版本,郑太子寿墓碑的碑文共分为四段:第一段主要记述周王朝的崛起历史以及郑国的起源;第二段主要记述郑太子姬寿的生平及其丰功伟绩;第三段记述卢照邻为郑太子姬寿撰写碑铭的缘由;第四段是卢照邻为郑太子姬寿撰写的颂词正文。
郑太子寿,姬姓,为郑桓公的二十世孙,郑国末代君主郑康公之子,其人“聪明神智,晖映当时,气量深远,资兼文武”。郑康公十一年(前385年),韩文侯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郑国大败,郑康公被迫将太子姬寿作为人质送入韩国。
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后,韩哀侯以千户封郑太子姬寿于息城做大夫,“邑封千户,官具百僚”。从此,姬寿作为韩侯的陪臣一直生活在翼城,最终薨于晋地,享年78岁,葬于天陵南(今云唐村北,此地位于埋葬历代晋侯的天马曲村遗址正南边,据此推断“天陵”当为晋地百姓对晋侯墓地的尊称)。
唐总章元年(668年),为使祖先姬寿的业绩名载史册,不至于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郑太子寿的后裔玉京观道士郑大量和郑氏一族的族长郑君则欲为姬寿墓立碑,并请卢照邻撰写碑文。墓志铭大行于隋唐,在唐代最为繁盛,数量远胜六朝,请名人为先祖撰写碑铭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并且道教在唐代受到统治者的极大尊崇,许多道士得以供奉庭掖,随侍帝后,他们在唐代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因此,郑大量能请动大才子卢照邻为其祖先撰写墓志碑铭。当然,其中还有卢照邻精于先秦典故,熟悉汉唐故事的缘由。
当时,卢照邻因感染“风疾”(中风麻痹)正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炼丹服药,并与道教徒过从甚密。卢照邻虽然博学能文,曾为“邓王”李元裕所器重,但武则天当国后,对李唐王室大加诛戮,对王室成员荐举的官员也多加限制。卢照邻仕途失意,处境困厄,撰写《郑太子碑铭》后不久,他便自投颍水而亡。因此,《郑太子碑铭》成为卢照邻后期撰写的佳作,也是《全唐文》中收录的卢照邻的最后一篇骈体赋。
《郑太子碑铭》以骈体文写成,大多为四字和六字相间句式,十分讲究对仗和声律。卢照邻将自己内心深沉、苦痛且无法解脱的哀怨不平之情和历史上同病相怜的郑太子寿结合起来,无形之中使他撰写的骈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读起来文气畅通,韵味无穷。明代文学家陆时雍《诗镜总论》评论“初唐四杰”的文风时云:“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可谓一语中的。
唐代文化繁盛,但是等级制度严格,不同级别的士人在使用碑碣的形制、尺寸等方面都有着严格区别,唐代墓碑的形制、纹饰、书体、碑文亦遵循严格的典章规范。从这个角度而言,郑太子寿墓碑的价值无疑是多元的。
千载之后,以后人的视角观看这篇碑铭,会发现《郑太子碑铭》不仅文采飞扬,慷慨悲昂,而且记录了大量的先秦史事,因而不论从历史学、文物学,还是从书法学、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都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堪称文化珍宝。
石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