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城市是中国历史文明的见证者。古人在与黄河共生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建设城市,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存。
东汉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对黄河备加赞扬和推崇,他认为:“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由此确立了黄河“四渎之宗”的地位。
黄河大约有200万年的历史。200万年以来,黄河河道几经改变,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黃河流域中实现了从洞穴野居到简陋房屋,再到木建构和砖瓦房屋的居住形式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古建筑文明。时至今日,在黄河流域很多充盈着现代文明的城市中,我们依然能寻找到古建筑发展及演变的文明印迹。去看一看黄河流域的殷墟遗址、大明宫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便知道黄河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开封:七朝之都 荟萃之地
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出山陕峡谷后,地理位置上,北有燕山山脉,西边雄踞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巍峨的泰山,它如一条玉带一样,环绕在燕山南麓和大别山北侧之间的冲积扇间。在这种地势下,鲁西南地区的丘陵高地就成了冲积扇的中轴,形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是在黄河流域。纵使后来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国都,也大多设置在北方黄河流域,如八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和郑州。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很多木建筑不堪岁月沧桑已经不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即存世很少,但在中原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宝藏,这些被保存下来的遗迹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信息。开封是七朝之都,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开封之繁华曾名冠天下,有着诸多美誉,是诸多外国人的向往之地,在北宋国力昌盛时期,东京开封作为北宋对外交流的窗口,堪称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城虽然没有山川之奇,但其文化遗迹非常丰富,足以光照后世。如开封古城墙,全长14.4千米,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次被修复,现存的开封城墙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为维护开封城的总体风貌,当地政府自1994年始便对古城墙进行整修,并陆续恢复几座城门。又如铁塔公园里的铁塔,采用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造方式,塔砖用飞天、麒麟等数十种图案装饰,砖与砖之间有沟有槽,严密合缝。建成900多年以来,其历经沧桑,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大相国寺是开封古城的又一个著名建筑遗迹。大相国寺地处开封市中心,寺内自古有“汴京八景”之“相国霜钟”“资圣熏风”,“相国十绝”更是誉满天下(如画圣吴道子的成名作—被誉为“吴带生风”的文殊菩萨像)。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建成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距今1400多年,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十大历史名寺之一。有资料记载,大相国寺的建造地址原是信陵君的宅邸,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为庆贺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一事,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皇帝对大相国寺十分重视,多次下旨扩建,使大相国寺占地面积超33公顷,辖64个禅、律院,僧众数千人,成为全国佛教文化中心。现大相国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钟鼓楼、千手千眼佛等古迹存世,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及悠久的历史底蕴,让游人流连忘返。
此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来没有变动过的古城池,开封古城中古建筑留存较多。如今,开封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不久还会陆续修建曹门(仁和门)、宋门(丽景门)、大南门(南熏门)等,这座古城将重拾往日风貌。漫步其中,这座城市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让其充满独特的魅力。
咸阳:大秦古都 国际都市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主城区以北18千米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专制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咸阳城是秦帝国巅峰时期的见证者。
秦都咸阳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最初建在泾河与渭河之间的咸阳原上。后来秦国地域不断东扩,直至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期间,秦都咸阳也在不断扩建,从渭河北岸越过渭河向南岸发展,即从咸阳原伸向了龙首原。
秦都咸阳的扩建主要分3个阶段,即商鞅创建,惠文王、昭王拓建,秦始皇扩建。最后形成的“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传神入画的城市胜景,将渭河穿越城区比作“银河亘空”,把横桥连接南北隐喻“鹊桥相会”,真可谓别具匠心。
秦都咸阳,城区范围包括南北城区、由几处公王陵及数千座墓葬组成的陵墓区、上林苑为主的园囿区等,覆盖渭河南岸和北岸,由多座柱梁木桥连接南北。2012年以来,在对咸阳古城的调查和发掘中,新发现并确认了一系列重要遗存,在其东北部还先后发掘出了府库、道路、手工业作坊等一系列历史遗迹。
巨量石编磬的出土证实了北宫及乐府机构的存在,石甲胄等一批与丧葬礼器打造相关的作坊遗址,打通了都城与陵墓之间的关联;咸阳城咸阳宫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仿六国宫室建筑;咸阳城西南部有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咸阳城东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以上这些为咸阳宫的早期建筑,均属战国时期遗存。
此外,宫殿外区东端柏家嘴、西端毛家沟分别出土燕国和楚国瓦当,两处可能是仿六国宫殿遗址。宫殿区外西部有铸铁、冶铜和制陶作坊遗址,南面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作坊遗址。
咸阳城经历了中国文明体制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国第一帝都的咸阳,秦国在此建都达144年。
秦咸阳都城是当时东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考证,秦咸阳都城气势恢宏,宫殿富丽堂皇,在2000多年前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在国外的历史书里,称古代中国为“秦”即用英文中的“Chi”,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大秦王朝对世界的影响。
翻阅历代史籍,虽然关于大秦鼎盛时期咸阳宫的记载和描述很少,但从点点滴滴的记载中,后代人也形成了一个共识:大秦咸阳宫是当时国内最豪华、气派的宫殿群,在当时的世界建筑领域也是首屈一指、不可多见的。据《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候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史记》还记载,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不繁、太过空虚,所以“徒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的咸阳城到底有多大,其咸阳皇宫的“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又会有多少。
西安:民族摇篮 “丝路”起点
“长安自古帝王都”是对西安的客观评价。西安拥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被历代文人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历史上,周、秦、汉、唐等王朝定都西安,西安是13朝古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建筑文明史使得西安古城世界闻名,与意大利的罗马、古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西安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位于西安市南郊的慈恩寺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著名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寺内存放着无数的佛经和佛像,皆为珍贵文物。寺中的大雁塔始建于662年,是中国九大名塔之一。
西安长安街始建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代皇家宫殿式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代表作。作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未央宫曾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作为古代中国历经朝代最多、存世最长的皇宫存世1041年。其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宫殿居中,辅助宫殿居后,两侧的建筑配置彰显了中国宫城建筑巧夺天工、巍峨壮观的特点。与未央宫齐名的还有大明宫,它曾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布局方面,大明宫呈“前朝后寝、中轴对称、三大殿制度、多重宫墙防卫体系、庭院布局”,其建筑规模宏大壮观,堪称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黄河流域一直被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向上追溯,黃河文明的摇篮则发源于渭河流域。在神话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圣王、人文初祖,二圣的族居地以及所葬陵墓,均在西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以及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均发源于此。
1954年发掘的半坡遗址是一个距今五六千年的古村落遗址。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包含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墓葬区。人们在居住区发现了40多座房子、半地穴建筑和地面建筑,房子建造形状大多为圆形、方形、长方形。室内有柱子支撑,墙壁为草拌泥涂抹的泥墙。研究表明,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
此外,西安临潼姜寨、宝鸡斗鸡台等地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在这里,有原始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文明,且有最早的文字留传于世。在西安发掘的文物中,有很多我国原始农业、手工业文化的实证,比如半坡遗址农渔工具、陶窑,以及何家湾的骨雕人头像。
迄今为止,我们已在黄河流域早期文化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史前建筑遗迹。虽然这些历史遗迹历经岁月的风霜,已不能为我们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原貌,但我们仍可从对其的研究中一窥古代居住环境、建筑材料,以及古建筑的建造布局等建筑方面的发展演变历程。
城市是文明存在的标志之一。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的城市,从夏代斟鄩(夏朝都城)到宋代开封,黄河流域的城市建设一直是各个时代的佼佼者。开封、咸阳和西安等古都历经几千年的风霜,不仅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城市遗迹,而且其所承载的文明基因和文化内涵也使后世之人受益无穷。
卞文志,山东省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