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古人如何过冬?出门在外不便烧火,古人又该如何取暖?事实证明,古人自有妙招。
古代读书人在冬日里看书、写字或绘画时,手脚易受冻;达官贵人冬天上衙门办公或走亲访友,乘车坐轿时也不便烤火。于是,轻巧便携的手炉、脚炉和汤婆子便应运而生。
御寒熏香的手炉
手炉,顾名思义就是可捧在手上取暖的小炉子。其体形小巧,既可捧在手里,也能提着走,又因古人着装大多宽袍大袖,常将手炉拢于袖中带着,故手炉又有“袖炉”“捧炉”等雅称。
手炉源于春秋时期,脱胎于火炉、火盆,最初为铁制,唐代時开始普及,以铜制为主。唐代手炉款式以方、圆较为常见,由炉身、炉底、炉罩和提柄组成。炉身一般分为外壳、内胆两层,中间有空隙。这种结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内胆里炭火产生的热气,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借由内胆口上方的镂空炉罩散发出来,以达到炉火不会一盖即灭,又不会燃得太旺、抚之烫手的效果。在保温与散热工艺的处理上,手炉保持了微妙的平衡,热度足以暖手却又不会烫伤皮肤,更不会烧坏衣物。
手炉在冬日里有暖手活血的好处,携带又颇为方便,且雕花镂空、造型别致,因而深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并因此留下了不少和手炉相关的诗文。如宋人吕渭老曾作词《南歌子》云:“远色连朱阁,寒鸦噪夕阳。小炉温手酌鹅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景祐中有画僧于市中见旧功德一幅,看之,乃慈氏菩萨像。左边一人执手炉……”由此可见,在宋代手炉是冬季颇为常见的御寒之物。
明清时期,手炉的使用更为普及。如明代诗人张泰《初寒曲》赞道:“薰炉试手龙媒温,半床衾被愁黄昏。”诗中“薰炉”实指手炉。又如清代学者张劭《手炉》诗云:“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诗中不仅着力描绘了手炉雕花、画竹的精美外观,更不惜笔墨赞美了火炉暖手、暖身并兼带熏香的妙用与好处,直言其真是诗家过冬的福音,可谓对手炉实用性与审美功能的精辟总结。再如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绘《月曼清游图》的两幅画面:在“寒夜探梅”一幅中,一位贵妇人怀抱金色手炉,纤纤玉手置于手炉之上;“踏雪寻诗”中,一身着深色裘衣的贵妇人手拎一铜制手炉,踏雪赶赴诗会。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手炉还可作熏香之用,这一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如《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在侍候宝玉时的描写:“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金瓶梅》第六十八回,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这里的“火笼儿”其实也是手炉的别称。上两处提到的“梅花香饼儿”“沉速香饼儿”是一种用多款香料掺和可燃物制成的饼状熏香,用来代替炭饼放在手炉里焚烧,可散发清香、甜香等怡人的香气,既能给人融融暖意,又可怡情悦性,可谓一举两得。
汤婆子和脚炉
《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到学堂读书,袭人说:“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古代不仅有手炉,还有脚炉。所谓“脚炉”,是相对于手炉而言,专用来烘脚暖足的火炉。
在外形上,脚炉比手炉要大一些,但两者外观和结构相差无几。脚炉多为铜制,部分为瓦制,造型多样,以坛形脚炉最为常见,炉盖多为网格状,方便搭脚烤暖。有个歇后语“脚炉盖熬糖稀—漏了”,说的正是网格状的脚炉盖。脚炉的燃料一般为炭墼、锯末或砻糠等。
脚炉早在宋代就已流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制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里卖炭墼的杂货铺子,吴自牧《梦粱录》亦记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里卖的炭墼杂货。那时的炭墼就是专供手炉和脚炉使用的。
如果说脚炉是大户人家的冬季生活用品,那么,同样用于暖足的汤婆子则在民间更为普遍。所谓“汤婆子”,实际上是一种用铜、锡或陶瓷制成的无嘴、扁圆形的壶子,上方有提手、开口和壶盖。汤婆子的供暖热源不是炭、灰,而是更易获取的热水。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亦称《养生随笔》)卷四云:“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诸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在寒冷的冬天,睡前将扁壶子灌满滚烫的热水,拧紧壶盖后套上布袋,放在被窝里,既可暖被窝,又可焐脚,取暖效果明显。因其有伴人入眠的作用,故被谐称为“汤婆子”“脚婆”“汤捂子”。又因汤婆子有锡制品,故又被称为“锡夫人”。
汤婆子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记述:“汤婆子,铜、锡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脚。宋已有之。”宋代确实有不少吟咏汤婆子的诗词作品。宋代诗人黄庭坚就曾写诗夸赞汤婆子的好处“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戏咏暖足瓶二首·其一》)。范成大《戏赠脚婆》云:“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顾逢《汤婆子》云:“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少年皆见弃,老者最相宜。却恨无情处,春来便别离。”寥寥数语便概括了汤婆子器微小、冬时用、老者宜的特点。
明清时期,汤婆子依然沿用。明代吴宽《汤媪传》曰:“媪为人有器量,能容物……性更恬淡,贵富家未尝有足迹,独喜孤寒士,有召即往,藜床纸帐,相与抵足寝,和气蔼然可掬。”文中的“汤媪”即指汤婆子。的确,相对于手炉、脚炉而言,汤婆子的制作更简单便捷,最重要的是,其材料易得,普通人家亦可使用,因此它“独喜孤寒士”。
时至今日,依靠炭火、热水取暖的手炉、脚炉及汤婆子已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电、气取暖设备和电暖水袋,但回顾古人的生活,手炉、脚炉和汤婆子曾是他们常备的生活用品,其制作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风格,也为古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雅趣。
项伟,浙江省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