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雅
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在作文中展现写作个性,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千篇一律”的枷锁。
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活动,要从学生的写作习惯、特点以及难点出发,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单元写作练习,以及写作指导的主题、要求等,明确写作指导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全面、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提升作文水平。个性化指导强调对学生进行个性引领、全面指导,部分学生(A类)擅长描写山水(观察类),部分学生(B类)擅长讲故事(叙事性),部分学生(C类)擅于写实(科学类)。个性引领强调对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予以进一步强化,同时通过兴趣培养,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深化指导。如对A类学生进行“人物刻画”“顺序安排”“描写手法”等方面的指导,对B类学生进行“叙事完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以及“故事结构整理”等方面的指导,对C类学生进行“说明”“举例论证”以及“强调事物客观描述为准,主、客观兼容”等方面的指导等,且无论哪种写作指导,都需要在充分了解、掌握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还需对每一类学生进行全面的写作指导,促使其在具备基础写作能力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个性化写作素养。
一、小学个性化作文指导的必要性
小学个性化作文指导既是遵循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的表现,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表现,对学生的性格养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量体裁衣,解决个体写作难点
小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差异,如部分学生认为“写作技巧的掌握”很难,写作时不知道如何运用;部分学生则认为“写作顺序不好安排”,不知道从哪个特点切入。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要为其量身定制教学方法,这样写作指导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有学生认为写作技巧的掌握难,要引导其正视自己的写作问题,多阅读和借鉴名家名篇中的写作技巧,以便自己写作时运用;针对认为排序很难的学生,要引导其从观察入手,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写作时就按照观察顺序安排写作顺序。
2.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教师的讲解也不费力,二者的学习、指导体验都相对良好。如此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长,提升写作能力。
3.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势利导是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兴趣的表现,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保持原有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如学生A喜欢阅读,学生B喜欢讲故事,学生C喜欢做游戏,这些都体现出学生个体的鲜活性,应予以保护,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指导,将听、说、读、写等内容综合起来,以“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写作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自觉投入更多精力,提升写作能力。
二、小学作文个性化指导的策略
双减政策、新课标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都或多或少涉及“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对个体进行多元、综合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内容。这对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基于此,下面就小学作文个性化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几点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1.了解写作难点,便于“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写作过程中的难点也略有不同。如部分学生认为“各种描写手法较难掌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描写手法较为容易掌握,难的是作文结构的安排,不知如何突出内容的主次,以便于突出重点,表达思想情感”。针对不同的写作问题,建议教师采取差异化措施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对症下药、全面提升的目的。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针对部分学生观察能力较弱,不够细心的问题,教师应以培养观察能力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从“细心观察”“边观察、边记录、边总结”的角度,了解事物特点。如针对家中常见的植物花草——翠兰,可以上网找图片、视频,认真观察其根、茎、叶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针对部分写作技巧基础掌握较好,但实际应用有难度的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其联系、想象、抽象等思维能力,促使其将技巧与事物本身联系起来,通过抽象思维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如部分学生在形容翠兰叶片时,将其形容成“雨伞”,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善于联想,甚至面对翠兰“长长的叶子”,都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形式,甚至将其比作“腰带”“海带”。基于此,可引导学生将翠兰与自己所比喻的事物进行对比,先从“外形”上判断,再结合表达魅力、艺术等角度,分析“雨伞”与“海带”哪种比喻更贴切、更合理,让学生自主判断,以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2.激发写作兴趣,利于“因势利导”
小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较强,而且感性理解与兴趣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方便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指导。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看图画,写一写”,应先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继而从兴趣激发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动性。如部分学生观察能力较强,却很难将观察到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对此,建议教师从激发学生“探索”興趣出发,通过“自主尝试排序”“比对同学排序”“找出其中异同,并分析原因”等过程,引导学生以“游戏竞争”的心态对待此次学习,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防备心理,促使其在探寻事物内在规律过程中,逐步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针对绘画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其临摹几幅图画,通过细心观察、临摹,找出图片之间的联系,并给图片有效排序,形成“连环画”,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促使其更深入地掌握看图写作的技巧。
3.保持写作自觉,便于“提质增效”
写作自觉实际是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保持写作兴趣的前提,是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感,不断探寻,自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逐步积累心得体会,从而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问题。
例如,“说”与“写”实际都是一种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说”是通过口传表达,“写”是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可以借助将“口语交际”与“写作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保持“表达”兴趣,并认识到“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的关系,降低书面表达难度,通过主观克服写作困难,提升写作效率。如教学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和“这样想象真有趣”,教师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同样与“趣”相关,口语表达强调“讲故事”,写作强调认识“如何讲故事”,二者联系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新命题“怎样有趣地把故事描述出来”。以《老渔夫和聚宝盆》的讲述为例,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将故事内容分享出来,看誰说得更有趣。再配合同组的“记录员”,将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看谁记录得最准确、精彩。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帮学生爱上“表达”。
4.拓展性写作,促进“读写结合”
“读”与“写”虽一个为“输入”,一个为“输出”,但二者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内在联系。如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与“写作练习”,就是在“表达能力培养”的准则下,引导学生将所看所学内容,经过自己的理解,将其表达出来,形成知识内循环。因此,在个性化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即使针对同一篇文章也能产生不同的看法,运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我的乐园”,可以围绕“从不同角度,展现乡村生活多彩的特点,使人感受到乡村生活淳朴、美好”的主题,可以从“家”这一角度,联系前面几篇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村居”以及“乡下人家”等内容,获得不同的感受。如一些学生读《四时田园杂兴》时,联想到自家的小院子,莫名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一些学生只是将其看成是“独特的美景”,没有其他联想。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我的乐园”与这首诗联系起来,深化对家的认识,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形成对事物的不同认知。
5.多元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多元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指导,让学生对写作行为及写作技巧等的理解更为深入,形成个性鲜明的思想观点,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我学会了______”,针对学生“学会内容”的不同,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如部分学生(D类)可能会说“我学会了做饭”“我学会了帮妈妈做家务”,部分学生(E类)会说“我学会了买东西”“我学会了种花、种菜”,部分学生(F类)会说“我学会了一项实验”,这些能体现出D、E类学生对“家庭事务较为感兴趣”,F类学生对“科研活动”较为感兴趣。教师在评价这些不同兴趣点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予以肯定评价,鼓励、激发学生学习与之相关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针对D、E类学生,引导其关注家庭事务描写技巧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叙述结构,体现主、次关系等。针对F类学生,则可以指导他们就“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进行叙述,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评价,促进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个性化写作指导中,可以采取不同措施,发现每个学生写作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等各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