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课程内容整合”,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标准》中还特别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认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读写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等方式,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结合观察、感受社会的体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写出吸引人阅读的作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整合”思想,基于单元整体特点,将阅读、写作、实践等结合在一起,安排综合性活动,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厘清脉络,搭建写作支架
1.唤醒文体意识,形成认知体系
基于单元整体视域设计写作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文体入手,引导学生理清写作脉络,搭建整体的学习支架。
《太阳》《松鼠》都是精彩的说明文,教师可以围绕“学写说明文”设计单元读写活动。在任务一中,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说明文在结构、语言、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在任务二中,学生要拓宽视野,融入其他单元的文章,通过对比异同的方法,分析说明文《太阳》《松鼠》和记叙文《母鸡》《猫》等作品的不同之处,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典型特点。在任务三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将《母鸡》《猫》作为改写对象,将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在自主写作中,学生要观察周围的动植物,抓住它们的典型特点,并在上面的活动中任选一个。此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议论文等其他文体特点纳入认知支架中,逐步强化文体意识,搭建完整的写作支架。
2.树立主题意识,生发人生哲思
教师还可以搭建心理感悟支架,让学生试着和主人公产生共鸣,进而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在写作中生发人生哲思。
《梅花魂》《月是故乡明》是一组展现作者内心世界、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教师可以设置情感支架,引导学生写出内涵深刻、情感充沛的作品。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通过配乐诵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和作者形成共鸣,进而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思考如何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真实情感。其次,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作文中。学生可以互动讨论,说说自己有哪些难忘的童年经历,它让自己获得了什么启迪。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他们讲故事、演小品等,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感悟。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写作,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互相点评,看看同伴的作品是否写出了主题思想,是否渗透了对生活的感悟。利用心理感悟支架,学生能结合写作主题,明确写作目标,产生写作需求。他们还要在自主写作阶段,融入內心想法,升华文章主题。
3.强化表达意识,调整行文语言
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读写结合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整行文语言,提升表达艺术。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镇》《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精彩的写景文,作者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描写唯美的自然景观。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单元,提供读写支架,让学生逐步提升表达水平。第一个环节为“读文,总结写法”,学生可以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总结它们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归纳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与作用。第二个环节是“仿写,迁移运用”。学生可以仿照课文例句,仿写类似的句子。如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形容花园的景色。第三个环节为“修文,调整语言”。写“这儿真美”后,学生可以自主批改作文,并试着运用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利用读写支架,学生找到了课本中的“例子”,并从中获得启迪,举一反三,从而自主写作。如果能基于“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掌握并整合各种写作方法,形成系统的写作体系。
二、聚焦要素,明确写作导向
1.基于切身体验,表达个性见解
部编教材的特点是将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整合在一起,课程编写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构筑写作单元整合课程的时候,教师要聚焦语文要素,明确写作导向。《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则是“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判断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单元学习要素,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在“阅读作品,体会人物感受”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并深入探究某些问题。如:“鲁滨孙将星期五带入文明社会,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在“学写梗概,提出个性观点”环节,学生选择一本名著,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引用原文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自主写作,展现个性想法”中,学生可以改编某些作品,并试着融入生活体验,如想象自己来到荒岛上改造荒岛。如此设计写作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唤醒他们的内心体验,让他们写出个性化的想法。
2.撷取生活素材,流露真情实感
如何挖掘生活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单元,组织学生体验、交流、写作。
《匆匆》《那个星期天》的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写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特点,设计单元整合写作活动。在“体验”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类似情感。如有学生认为自己平常也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因此能和《匆匆》的作者产生共鸣。在“交流”环节,学生可以围绕“让真情自然流露”的写作主题,和同伴讨论在生活中有哪些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在“写作”环节,可以根据讨论所得,自主写作。如有一名学生写自己帮父母做饭,却将厨房弄得一团糟。父母表面上埋怨,还是吃了自己制作的食物。
体验时,学生消除了和作品间的心理距离,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交流时,他们能探讨生活中典型的素材,并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写作时,学生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3.运用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特征
掌握写作手法,也是重要的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选择有丰富人物形象的单元,组织学生参加读写综合活动。学生要结合人物特点,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典型特点。
《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的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将《人物描写一组》作为例子,让学生说说作者想要展示怎样的人物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在《摔跤》中,由于需要展现少年活泼、勇猛、智慧的形象,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本单元还有《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这两篇例文,教师可以安排品味例文环节,让学生说说例文中用了什么手法。此后组织学生探讨如果自己写相同的内容,会运用什么方法。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故此,教师要组织自主写作环节,让学生以自己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他们的形貌、动作、心理、语言。
通过分析例文、自主写作这些环节,教师安排了完整的单元读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描写人物的水平。
三、融合资源,搭建写作平台
1.融合阅读文本,随文批注
单元整合课堂要体现一定的融合性,教师要运用学习方式融合、课内外阅读融合、跨媒介阅读融合等方法,搭建更具综合性的写作平台。在学习方式融合的写作平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写作、交流、批注等多种学习方式整合在一起,提升读写水平。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的时候,教师可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作,要体现融合性。首先指导学生运用随文批注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写下阅读感受,如可以写一下自己对春节有哪些期待。其次,让他们上网搜索信息,探索春节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历史渊源是什么等。经过两次批注,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此时,要求学生总结批注中提到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完成写作任务。如一名学生在批注中写道:“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过年的意识越来越淡漠了,很多习俗渐渐消失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在写作中,可以围绕这条批注,写下个性化的观点。
在随文批注活动中,学生掌握了更新颖有趣的阅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
2.融合经典名著,创意写作
课内外阅读融合是资源融合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同主题阅读活动,看看能否获得启迪,再组织他们创意写作。
《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些作品都选自名著,而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写读后感”。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融合各种资源,组织更丰富的单元活动,让学生阅读原著,完成整本书阅读。还可以阅读一些评论类文章,深入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他们参加多元写作活动。在“评名著”中,学生结合评论类作品,试着写下自己对《西游记》的评价。在“补白作品”的活动中,他们可以选择其中的留白处写作。如可以写孙悟空被压在山下时,花果山发生了什么事。在“创意续写”中,学生可以写取经成功后,师徒四人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最后,可以将作品上传到微信平台,和同伴交流分享创意构思。
在创意写作中,教师可以安排“评名著、补白作品、创意续写、同主题创写”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活动,积极融合各种资源,丰富写作教学内容。
3.融合数字赋能,多元評价
跨媒介阅读融合能帮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获取更多信息,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其他网友的多元评价中获得启迪,优化写作效果。
网络评语是值得融合的教学资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点评他人的活动。结合网络阅读,学生可以用留言的方法评价作品,并和其他评论者互动。此外,他们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观看他人的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筛选高质量的评价,从评论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进行举例论证等角度入手分析。如有学生上传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品,发现有读者认为,该作品引用网络资料较多,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该学生便围绕此观点修改作文,试着表达更多的独创性想法。
在搭建网络写作平台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更要引导他们运用网络评价,发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