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及其辩证关系研究

2023-03-01 05:56杨长福杨苗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杨长福 杨苗苗

摘要: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学界就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就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及其辩证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条件下提出,以发展为核心,以高质量为衡量尺度,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质量与经济适度增长相统一,以及独特的发展指标体系,一系列发展战略保障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表征。(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都要以共同富裕为基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先有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然后是全体人民一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实现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3)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首先,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是富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进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其次,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结果;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最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高质量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发挥;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作用,共同富裕也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共同富裕;精神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1;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3)05-0278-13

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未来社会时,认为在生产方面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内研究者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提出背景、内涵和本质特征的考察来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学界研究进展

“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目前国内学界的热门话题,众多学者分别对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独特且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刘志彪、凌永辉认为,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其解决的关键是通过发挥结构转换中的存量优化和增量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3]。杨尚昆、杨智慧对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意涵、基本特征和时代路向进行了研究[4]。何立峰认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把握评价维度的系统性、目标和思路的动态性和实现过程的长期性[5]。张军扩、侯永志等提出,要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角度推动高质量发展[6]。徐政、左晟吉等认为,收入分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7]。陈四清提出,要以金融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8]。李彦宏提出,以智能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9]。杨耀武、张平提出,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知识阶层崛起实现高质量发展[10]

(二)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

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从内涵的诠释、程度的评价和测度、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郁建兴、任杰认为,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发展是前提,共享是核心,可持续性是稳定[11]。李军鹏认为,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是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富裕[12]。杨宜勇、王明姬认为,“共同”和“富裕”是两个层面,“共同”由“富裕差异性”和“富裕共享性”衡量;“富裕”由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和生活环境宜居构成[13]。王虎学、王薪岩从政治要求、时代特征、人民情怀和发展路径四个维度对共同富裕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论述[14]。刘培林、钱滔等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测度和评价,要求对总体富裕程度、发展成果共享状况、共同富裕实现过程和程度等进行量度,引导缩小差距但不搞平均主义[15]。蒋永穆、谢强认为,要从稳定脱贫、多渠道就业、高质量教育、平等分配、健康中国等方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6]。魏后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17],吴卫星则强调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18]

(三)对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

学界对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在逻辑、本质涵义以及现实路径等方面。徐政、郑霖豪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有其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實践逻辑,共同富裕在机遇和挑战中有其实现路径[19]。吕永刚从出场逻辑、动力机制和关键路径方面对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研究[20]。胡晓鹏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路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目标[21]。韩喜平、刘岩对高质量发展五个方面的特征展开分析,并认为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是“同频共振”的[22]。郭瑞萍探讨了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23]。蔡昉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即共享生产率成果,这可以在三次分配中得以实现[24]。邱海平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牵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25]。周绍东、张毓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理论出发,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解读”[26]。董雪兵等提出,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27]。李丹、裴育认为,可以在高质量背景下利用财税政策通过缩小区域、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28]

纵观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无论是对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还是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研究,却还没有涉及。本文要做的正是这一工作,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改革开放带来了财富的快速增长。因此,新世纪肇始,党中央提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由“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快速和数量的增加,而是要“高质量发展”[29]。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30]237,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31],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32],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33],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4]28

高质量发展主要指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上,自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型等发展方式,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34]28-29。社会发展上,高质量发展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国际上,质量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表征,质量强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35]。高质量发展是高效、公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34]29-33

1.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强大的基本方法。在新时代,发展不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但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民生福祉还有诸多不足;同时发展没有止境,所以,必须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因为解决问题而展开;发展中又出现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赖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中的“发展”,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34]28,这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论指导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是解决社会发展方向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发展中的问题由发展来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

2.高质量发展的衡量尺度是“高质量”

任何发展都是有质量的,只是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重“质”、重“量”、重“质量”或重“量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有程度的差异:“高质”“高量”“高质量”或“高量质”。“高”是相对于“质” “量”及其结合形式而言的,“质量”与“量质”大体相当于“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微观上,指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36];中观上,促进产业结构平衡,区域分布均衡;宏观上,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最终目的。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辩证处理“质”与“量”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年里,突出发展速度,主要是“量”的积累;21世纪前十年里,“质”和“量”兼顾,但核心仍然在“量”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质”,以“质”为核心,但不忽視或否定“量”,即“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马克思关于“质量”的思想来衡量,高质量发展就是“使用价值量的增加,更多的使用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37]

3.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有质有量的发展,还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是所有的方面,不是某些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就地区而言,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要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其差异要逐渐缩小直至基本持平。就领域来说,因行业、领域差异所造成的发展差别不能无限期地存在下去。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发展,而且是高质量发展才能完成。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全面创新,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差异总是存在的。但在高质量发展中,任何差别都会因为高质量发展而得以解决。因此,“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38]

(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1.质量与经济适度增长相统一

高质量发展是既有质量又有速度的发展,是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是“质量为上”。高速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2010年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21年GDP达到 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34]8。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从“有”、“大”到“好”的进一步发展。同高速增长的重速度轻质量不同,高质量发展既重速度更重质量,在强调质量的基础上重视速度。在高质量发展中,速度不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能够快时当然不能放弃快,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但若不能快、也不应该快的时候,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再者,速度虽不是唯一的指标,但也不能就此放弃速度。发展总是需要速度的,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经济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质量和速度是高质量发展中“左右手”的关系,若左手是速度,右手则是质量,重心在右手,左手亦不可或缺。保持适度的增长既保证发展,也使得基础更加稳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2.高质量发展有独特的发展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能够通过数量指标予以揭示,只是这一指标体系同其他指标体系,尤其是同其他关涉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体系还有待相关学科的研究揭示,但其原则、构建步骤等方面内容可以大体确定。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须准确描述,只有准确描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才能设计出反映这些内涵的相应指标。其次,设计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必须突出“高质量”,尤其是要反映出“高”和“质”;二是要有系统思维,所设指标能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标示发展进程;三是所设指标完整完全,能够全面显示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四是指标必须能够体现高质量发展程度,能够度量和运算;五是反映指标的数据能够有效获取,可信度和有效度真实。再次,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合,使指标体系全面准确。最后,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给出对策,有助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指标体系表明高质量发展的操作性、计划性与目的性,反映出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 的统一。

3.高质量发展有一系列发展战略保障

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战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9]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施,有的已经取得成效,有的正在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战略的作用,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有战略思维,既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40]300;三要形成战略力量,依靠战略调动人员组织,将战略安排落到实处。2017年党中央专门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且这是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二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五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30]239

三、共同富裕的提出、内涵及特征

(一)共同富裕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4]22。社会主义通过有计划的生产,“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41]724。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富裕。这一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个别人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2]。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就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0]37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40]364。无疑,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共同富裕的同时,还划定了实现的时间表:到“十四五”期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43]5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

人民富裕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制度优势。“站起来”为共同富裕确立了制度基础,“富起来”则奠定了物质基础,“强起来”使共同富裕指日可待。共同富裕的内涵通常表现在三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全面富裕、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44]

物质和精神财富比资本主义更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不仅要富裕,而且是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只要富裕就行,至于是否共同富裕,则不是社会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因而必然造成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正是看到私有制的这一根本缺陷,才以公有制取代之。公有制的优越性就是以整个社会的富裕为前提。社会主义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少数人的富裕”[43]4。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是逐步完成的,由全体人民共创共建达到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一个过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要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的特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而有着鲜明的独特性。

1.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都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4]22。在共同富裕中,“富裕”是首要条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就谈不上富裕,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只有富裕了,才会有更多的财富存在,也才有讨论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享有的前提,讨论这一话题也才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时,强调的是“更多更公平”[45]。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了要惠及人民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既要“多”也要“公平”,而“多”在“公平”之前。事实上,只有“多”了,才有“公平”,“公平”也才有意义,否则,就只能是原始的公平,那种公平实际上是无,是没有。“无”是无法达到共同富裕的。

共同富裕追求的目標是“共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平极度丧失,富裕反而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一方面鼓励人们创造财富,走向富裕;同时又十分注重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在实施按劳分配、鼓励多劳多得时,也强调社会公平,使财富不至于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是逐渐走向人人都富裕。正是人人都走向富裕并最终达到所有人都富裕,才算是实现了富裕。

2.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43]4。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甚至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46]。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同时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共产主义之所以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因为它能让人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1]670。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并认为这同样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47]。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构成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

物质富裕达到相当程度时,人们就会追求精神富裕,精神富裕的存在表明物质富裕已经实现。既有物质富裕,又有精神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才能实现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在促进精神富裕方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43]8。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还要满足生态需要,人人都能享有天蓝水秀地绿气清的宜居环境同样是富裕的表现。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还包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13]

3.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先有后

共同富裕要实现全体人民都富裕,但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共同富裕是所有人都富裕,但却存在着差异。不是同等富裕、平均富裕、同步富裕,不是绝对平均占有财富,是有差别的富裕[12]。这一差别就是时间上不同时,步骤上不同步,程度上不完全等同。富裕的实现既然是一个过程,那就自然有先后之分。因为有先后,邓小平同志主张以劳动为尺度给予有差别的物质鼓励[48],以此产生示范力量,使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有差别的物质鼓励会造成有差别的社会群体,怎么办?那就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40]142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其他人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先富与后富同处一个集体,先富群体作为集体中获得优先发展的人群,财富越多,责任就越大。后富群体是相对弱势的人群,要想富裕离不开先富群体的帮助和带动,但更要依靠自己。先富帮后富不是简单地给予物质、金钱等资助,必须是在激发后富群体动力、提供发展机会的基础上,使其不至于陷入伸手困境,即可以授“鱼”,但更要授“渔”。先富帮后富是先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与后富勤劳创新致富的统一。

4.共同富裕以共享为主旨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富裕之后有一个成果的共享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私有制的基础上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4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50]正是如此。现阶段的共享是低水平、低层次、不全面的,仍需要党和人民持续共同奋斗。共享要求普惠,人民是共享主体,要保证“让共创财富的人共享财富”[51],有助于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满足全体人民需求,使所有人切实感受共同富裕。共享体现了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52],在共享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实现共享,二者密不可分。

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先进性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通过发展得到凸显。共同富裕同样借助发展才能实现,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1.发展是富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要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只有富裕了,才有共同富裕。如何才能富裕?惟有发展,才能生产财富,也才有富裕。所以,发展促进了富裕,是富裕的前提。人类每一次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都是在特定的阶段和时期里,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结果。每一次财富的增长,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程度的富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都是发展的结果。已经取得的发展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后一个发展阶段的起点。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但限于财富总量和私有制的缺陷,总是少部分人富裕而绝大多数人贫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较为丰富,但为何工人仍然贫穷?越来越贫穷?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详细解剖,明确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分配不公的问题,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通过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建立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分配体系,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使共同富裕得以真正实现[53]

2.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创造出新的、更高更多的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更多、更美好的生活需要,包括对富裕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新发展建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成就。新发展理念要求新的发展方式,即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加丰富的财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因为它深入、系统地解决了先前发展的动力缺失、区域的不平衡性、生态环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内外不协调性以及社会不公平性等问题,进而真正保障全体人民共同走向富裕。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着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创新直接致富,是实现富裕的全新路径,另一方面,创新是实现富裕,达到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形式。经过统筹协调达到平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支撑。既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又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开放是发展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会变”给出答案,其中第一个“不会变”就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54]。开放促进发展,财富不断增加,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结果。共享是发展的终点,共享的发展才会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3.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社会,建设高质量国家。如此的发展,必将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环节,都表现为具体的、一定的数量,即“量”。正是“量”的积累,发展水平和质量才不断提高,才有了“质”的飞跃。新中国建立时,只有很低水平的社会财富。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到1978年GDP已近3 800亿元。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财富总量越来越大,2022年GDP已超过121万亿元[55]。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正是得益于高质量发展。也即是说,正是高质量发展促进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使共同富裕能够最终实现。

在新发展阶段,更是需要不同于原先的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不同于原先的发展”仍然是发展,却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发展的“新” 表现在“质”上,表现在形成新发展格局上[56],比原先发展的质更高,即高质量发展。质的突出和强调表明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在低水平上运行,而是要在高水平上发展。隨着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的不断增长,人均财富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而人均数量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富裕,所以,正是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物质富裕后,就会转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安全、健康、科学消费,追求有境界、有文化含量的生活,这些都是由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正是高质量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达到了共同富裕的结果。

(二)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鼓励并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既彰显了制度优势,又起到示范作用。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1.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结果

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政策里,多劳动者、劳动能力强者,自然能分配到更多的财富。这在社会产品不丰富、劳动还不是第一需要的情况下,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它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努力劳动、勤奋劳动,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整个社会以此为方向,其结果只能是人人过上幸福的日子,整个社会走向富裕。劳动者的这个目标的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更能做到。所以,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共同富裕还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57]。恩格斯的描述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致的,共同富裕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

2.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怎样体现的?显然,富裕的生活才算得上美好生活,至少只有在富裕基础上才可能去追求美好生活。因此,美好生活是通过富裕来体现的,而且是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都达到富裕,而不是个别、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尤其是在全面小康之后的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完成。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30]238,这些方面的实现无疑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完全实现。由此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的问题。要谈经济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简单说来,只有在人民已经相当富裕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高质量发展。从这个逻辑来说,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世界和中国港台等发达地区,中国大陆在物质上非常贫穷。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没有充裕的公共资源。今天,物质生活条件已不是人们主要考虑的事情,社会公共服务已基本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也就大大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没有发展,没有高质量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事实表明,共同富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3.高质量发展推动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

要实现富裕,现代化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58]。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59]。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得来,实现标志是“小康之家”。从党的十五大开始,现代化目标逐步明晰并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总体布局,现代化目标更加全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34]22 。这种不以小康之家为目的,而是把小康之家、小康社会都看成过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的的现代化建设,何以实现?以什么为保障?答案只能是高质量发展,但却以共同富裕来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首要的就是整个社会要达到富裕,因为只有富裕了,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同富裕[43]4,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0]123。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前提和保障,实现了共同富裕,才有进一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物质和精神基础。

(三)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已经到了扎实推进的历史阶段。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走”到了一起,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着高质量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1.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和作用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需要高质量发展,以此达成全体人民的富裕,即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但其实现则依赖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实现后,社会对发展的要求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程度,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发展不能算是高质量发展[60]。高质量发展是超越低水平的发展,包含了许多科技、素质等因素在内。没有相当程度的富裕,就不会有相应程度的高素质人员,科技不能被掌握和运用,高质量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作用。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作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部分人、极个别人的富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充裕的社会保障、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完成这些任务。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在温饱甚至贫穷阶段,发展不会被关注。在小康社会,发展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富裕了,才会有更好更高的发展。共同富裕了,才会有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促进农民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2.高質量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

高质量发展作为前提,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无论是物质资料的进一步积累,还是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都只能依靠发展才能完成和实现。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只能寄希望于高质量发展。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将会遇到从未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解决办法惟有高质量发展。三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已经由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发展到已不再主要考虑物质生活方面,而是更多考虑精神生活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必须实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二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就能得以体现。而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实现,却只能依靠高质量发展。三是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只有在共同富裕之后,才能真正实现。惟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四是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需要。民族因富裕而强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让中华民族强大起来。高质量发展,是保证这条道路成功的重要方式。

3.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一个是手段,采用各种方法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一个是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有速度有质量的发展,是速度与质量的结合、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证。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保证经济社会的高质快速的发展[34]28-33

共同富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的标志就是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原则提高劳动效率,激励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社会产品,使得人们越来越富裕,并实现共同富裕,进而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并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它追求西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物质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还追求社会公平,追求财富共享,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4]22。因此,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3.

[3]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与高质量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20(10):50-60,281-282.

[4]杨尚昆,杨智慧.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意涵、基本特质与时代路向[J].理论月刊,2023(3):63-71.

[5]何立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4):4-5,14.

[6]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

[7]徐政,左晟吉,丁守海.碳达峰、碳中和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11):62-71.

[8]陈四清.以金融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1(19):46-50.

[9]李彦宏.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J].中国中小企业,2020(2):66-67.

[10]杨耀武,张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测度与治理[J].经济研究,2021(1):26-42.

[11]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59-160.

[12]李军鹏.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J].改革,2021(10):12-21.

[13]杨宜勇,王明姬.共同富裕:演进历程、阶段目标与评价体系[J].江海学刊,2021(5):84-89.

[14]王虎学,王薪岩.新时代“共同富裕论”的四维透视[J].河北学刊,2023(2):1-8.

[15]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16]蒋永穆,谢强.扎实推動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1(4):15-24,2.

[17]魏后凯.实现共同富裕需显著缩小城乡差距[J].财贸经济,2021(8):9-12.

[18]吴卫星.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J].财贸经济,2021(8):16-19.

[19]徐政,郑霖豪.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9-52.

[20]吕永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出场逻辑、动力机制与关键路径[J].江海学刊,2022(3):90-96.

[21]胡晓鹏.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逻辑关系与理论建构[J].社会科学,2022(6):119-127.

[22]韩喜平,刘岩.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22(3):5-10.

[23]郭瑞萍.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9):64-70.

[24]蔡昉.共享生产率成果—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解析[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5-11

[25]邱海平.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J].社会科学辑刊,2022(4):89-96.

[26]周绍东,张毓颖.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22(4):30-40,188.

[27]董雪兵,缪彬彬,倪好.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动共同富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04-112.

[28]李丹,裴育.高质量背景下促进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22(8):41-48.

[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1]本报评论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N].人民日报,2020-11-02(01).

[3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84-185.

[33]谱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1-07-07(12).

[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5]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33.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37]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3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2.

[3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

[4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4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44]文丰安.基于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重要性、障碍及实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10.

[45]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7(01).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47]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49.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 (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71.

[49]列宁.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2.

[50]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N].人民日报,2021-08-25(01).

[51]杨宜勇,王明姬.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的标准及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1(23):72-74.

[52]张占斌.准确识读共同富裕[N].辽宁日报,2021-03-23(05).

[53]杨长福,谭欢.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和贡献[J].重庆社会科学,2022(11):37-52.

[54]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11-05(01).

[55]2022年我国GDP突破120万亿元[EB/OL].(2023-01-18).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0118/c1004-32609059.html.

[56]杜人淮.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重向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7.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58]杨长福,肖宋英.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百年探索、历史经验与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0-41.

[5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7.

[60]逄锦聚.科学把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M]∥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22.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YANG Changfu, YANG Miaomiao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hot topic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which has conducted ext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1)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t is put forwar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the new normal. With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and high quality as the measurement yardstick, it i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quality and moderate economic growth, a uniqu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o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key indicator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2)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socialism. Both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of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and the all-round prosperity of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some people are allowed to get rich first, and then the rich first drives the rich later, so a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is first prosperity, and the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together. Common prosperity means all-round prosperity, which means achieving prosperity both materially and spiritually. Common prosperity means that all people will share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3) There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Firs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prosper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 Seco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resul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direction and resul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driven b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inall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reinforce each oth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ffects the pla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lso contributes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go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jointly driving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material common prosperity;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

(責任编辑 彭建国)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