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02-28 19:53
社会科学研究 2023年6期

周 文 白 佶

一、引言

民营经济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其产生和发展既是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化的产物,又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补充”到“内在要素”,一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提高就业创业、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①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第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多次重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同时,还强调“两个给予”(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和“两个都是”(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可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和环境,以期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优势,促进其与国有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前,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民营经济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基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就业,以及摆脱贫困的现实需要,1978 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允许一定范围的私营经济活动,鼓励农村个体经济和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逐渐扭转了对民营经济的错误认识,使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转折点。1978—1991 年期间,民营经济主要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表现为劳动者个体经济的发展和私营企业的萌芽。而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认识的深化,则主要体现在关于个体经济经营政策的调整及法规的制定上。

1979 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推动农村经济的解放和改革,允许农民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主经营,为民营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契机。1980 年,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允许和提倡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各个企业之间,发挥所长,开展竞争”“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注册开业后,应当予以支持”。①《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0年第16期。随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提出个体经济“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②《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1年第16期。,明确了个体经济的性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标志着对民营经济的鼓励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明确。同年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个体经济首次被写入宪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④赵文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71页。,这标志着个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体制中取得了合法地位,为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要广泛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之间的各种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⑤《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第5期。这一方针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促进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支持不同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中共中央继续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198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文件中提出,对私人企业“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50页。;同年12 月,党的十三大强调,“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87页。,标志着党的领导层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和潜力,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引导其发展。1988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总之,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许多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大型民营企业,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时期(1992—2011年)

随着民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大争论。鉴于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2页。这充分肯定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以及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评判标准的思想束缚,打破了有关姓“社”姓“资”问题的抽象争论,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方向。此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②李新芝主编:《邓小平实录4:1982—1997》,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56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上升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年第18期。,进一步巩固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合法地位,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机遇,有助于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促进其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

2001 年12 月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迈出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步,开辟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一方面,为进一步适应国际贸易竞争,中国不得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对外资的准入限制,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优惠、创业创新扶持、融资支持等,为民营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2年第22期。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⑤《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第1版。,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渠道。2005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1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有机融合。

2007 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衰退、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保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200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29 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次年,又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多个领域,支持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①《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0年5月15日,第6版。,既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民营经济转型与新飞跃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投资日益增多,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成为推动外贸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从国内层面来看,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就业、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统一。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积极促进各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持续繁荣。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3年第22期。,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④《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29期。,鼓励包括非公有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融合发展、合作共赢,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强调“有恒产者有恒心”,要“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8日,第1版。,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本增值。

随着党和国家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促进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推动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2021 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9页。,加快推动中国经济朝着更加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可见,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制度体制调整新变化,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对民营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为民营经济的健康成长和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高度一致性,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种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的、必然的和正确的历史选择。

三、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一)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升,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日趋完善,最终突破了单一化的所有制模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主体多元结构。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是要促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保留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适合生产力的方面。②杨小勇、余乾申:《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民营经济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壮大,推动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灵活性。一方面,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深化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转型,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增值。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等措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了合作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展现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市场适应能力,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增加了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当经济面临外部冲击或市场波动时,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应对策略,有利于降低风险和损失。

从分配制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也日渐增大。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征,即城镇内部、乡村内部、城乡间、行业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并存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③权衡:《收入分配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城乡和地区间发展均衡,从而缩小了收入差距。就初次分配而言,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有效减少了失业人口,促进了劳动者收入来源的增加。个体和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更多收入和利润,进而促进收入分配的多样化和合理化。就再分配而言,民营企业在纳税和社会保障方面,为再分配提供了财政支撑。政府可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财富再分配的目标,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就第三次分配而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作出了贡献。不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慈善捐赠,向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通过设立慈善基金、捐赠款项物资等方式,帮助了弱势群体,改善了社会福利和救助条件。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单一的某种所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而是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或所有制体系与市场经济的融合。④崔建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重逻辑》,《改革与战略》2021年第9期。这就意味着,除了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也应包括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首先,民营经济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发展壮大丰富了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它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者,有效激发了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其次,民营经济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它以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性,引领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整体产业竞争力。最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财富创造和分配的渠道,促进了财富的广泛参与和公平分配。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民营经济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可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速度与效率并重、质量与数量统一的发展,是在稳定增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质的飞跃的发展①周文、李思思:《全面理解和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与关键问题》,《天府新论》2021年第4期。,既强调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更注重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提升。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主体、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增加创业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有效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民营经济是推动动力变革的有效力量。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科技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5—196页。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创新发展有效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科技创新来看,民营经济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专利产出不断增加、新产品开发效益不断提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先锋作用越发突出。③王海兵、杨蕙馨:《中国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4期。从产业转型来看,民营经济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敏捷性,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及时推出新产品与新商业模式,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劳动者素质来看,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源水平,民营企业非常注重组织技能培训和高素质人才引进,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学习和提升技能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总之,在推动动力变革的过程中,民营经济以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创新效率,为促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转型、打造人才梯队、增强经济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民营经济是推动效率变革的积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众多经济领域的主要生产力量。相较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拥有更高的效率,其资产回报率、留存收益和增长速度都高于国有企业。④尼古拉斯·拉迪:《民有民享——中国私营经济的崛起》,郑小希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第97页。从市场竞争来看,民营企业是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其发展壮大有效激发了企业间的竞争活力。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营和管理,还能够灵活调整生产和供应链,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动力。从国际市场影响力来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制定全球化发展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合作。民营经济充分利用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与市场份额,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企业家精神来看,民营企业家通常具备较强的创业精神、市场敏感度和积极的进取心。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和企业家通常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机会和空白领域,找准市场需求缺口,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可见,民营经济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我国市场配置效率提升的助推器。

最后,民营经济是推动质量变革的重要主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供给体系的质量。民营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优化了资源配置,又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所有制改革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促使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推动着国有经济改革。这种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压力效应”“示范效应”“补偿效应”“接盘效应”“互补效应”。⑤李济琛:《民营经济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从产业链协同创新来看,民营经济通过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与技术的交流合作,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总之,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从本质上讲,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本的经济。它既是一种依靠“民资、民智、民力”发展经济的形态,也是一种“民本、民主、民享”的经济发展路径。①龚晓菊:《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实现了从“零”到“五六七八九”的突破,在夯实物质基础、提供就业机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②周文、白佶:《论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民营经济是增加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强大动力,是缩小贫富差距、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民营经济是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增加税收、提升再分配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关系市场化的重要条件。

从增加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我国人口就业的落实情况和从业人员收入的现状有了明显改善。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使更多的自然人变成创业的主体,在创造财富中获得财富,在创造价值中实现价值。③黄建宏;《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9页。除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外,民营企业还能够带动供应链、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就业链条。可以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个人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来源,缩小了贫富差距。本质上,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在人民群众的自我创业欲望和商品经济意识中诞生的经济形态。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82页。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仅仅对资本家负责,只负责保护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的利益⑤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51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民营经济上可对国家负责,下可对本企业的职工负责,是一种向民而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形式。

从增加国家税收、提升再分配能力和水平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国家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再分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民营企业通常具有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保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顺畅进行,增加了相关产业的税收。多元化的税收来源扩大了国家的税收基础,进而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积累,为国家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和水平奠定了财富基础。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可以利用税收进行再分配,将一部分财富用于支持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等方面,有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提高供给质量、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使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如果只有国有企业的“举国体制”,而没有民营经济创造社会财富作为“支撑体制”,国民经济难以良序运行。⑥周文、司婧雯:《当前民营经济认识的误区与辨析》,《学术研究》2021年第5期。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常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和效益,机制的灵活性使其经营策略和业务模式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在资源配置方面,民营经济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将其投入到更具潜力和前景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中,推动其发展壮大,既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作为一种从民而来、应民而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壮大不仅带来了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强化了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推动经营者更好地成为“社会人”。

四、以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一)夯实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才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稳定、公平和透明的经营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繁荣。

首先,要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作为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是改善经济环境、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稳定社会预期、激发社会创造力的根本所在,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从产权界定来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是产权交易的基础。要明确规定各项资源、资产和权益的归属主体,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和各种数据等产权保护制度,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产权纠纷,保障民营企业更加明确、稳定和高效地进行经济活动,促进市场的健康运转。从产权保护来看,要消除产权保护中的所有制歧视和不平等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加强对民营经济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弥补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的空白。从产权交易来看,要构建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创新市场机制,完善国有资本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高效透明的多层次交易平台,为非国有资本赢得重新投资与盈利的机会,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②任保平、吕春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前瞻》,《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其次,要完善市场准入与市场竞争制度。一方面,建设宽松有序、便捷高效的准入制度。一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二要坚持“一案一核查、一案一通报”原则,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通报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三要建立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证照分离的“四扇门”改革,推动准入和制度不断优化,以保持制度的活力和适应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市场竞争制度、优化市场环境。一要健全透明规范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持按需审查,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关注可能导致市场失衡和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二要加强政府部门监管合作与信息交流,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监督市场竞争行为,避免出现监管“盲区”;三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于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有益于公平竞争的行为给予奖励和支持。

最后,要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增强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奖励机制,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个人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市场准入优先等激励措施,对于信用等级较低者进行警示和监管;二要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信用信息库,提高信用信息的覆盖率和质量,同时引入信用保险,鼓励企业强化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三要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于失信行为者,要求其采取积极措施补救,重新树立信用;四要推动信用立法,开展信用认证体系,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信用约束网络。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民营经济内生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民营企业不断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立足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民营经济内生动力。既要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产品和服务,又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既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形成战略技术联盟,又要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

首先,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①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中译本序言第4页。,是民营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源泉和动力。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制定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战略规划,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研发效率。技术变化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②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王世华、吴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34页。,是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契机的关键。民营企业应积极关注技术变化的趋势,主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更为多元化和更具多样性的发展。从现实发展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拓宽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③周文、施炫伶:《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23年第6期。鉴于此,民营企业应积极开展数字化服务和电子商务,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民营企业间也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开放,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经济更多元化发展。

其次,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合作机制。企业研发能力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是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④王克忠、李国荣、黄宝平主编:《非公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1页。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和资助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利用科技创新园区、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支持。要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帮助企业获取符合其需求的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战略技术合作,实现资源与经验共享,共同研发关键技术、解决行业难题。鼓励民营企业跨行业合作,推动技术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和应用,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与升级,从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韧性。

最后,加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具有追求创造财富和资本增值的巨大动力源泉⑤张思平:《国企改革:深圳实践与未来方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第260页。,拥有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谋取收益最大化的特殊才能,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组织专业培训和教育活动,提供管理、创新、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民营企业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家之间交流合作、经验分享,鼓励民营企业家从他人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拓宽视野。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家“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2页。,同时构建相应的容错机制与激励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为科技领军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等服务,降低创新风险,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实现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三)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民营经济国际竞争力

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⑦周文:《中国道路:现代化与世界意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18页。,也是提升民营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既能够拥有更多机会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也能够在合作与竞争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和产品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更应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抓住开放机遇,积极拓展国际贸易,主动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

一方面,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推动国内规则、规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速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民营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度型开放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有效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既需要制定和完善与开放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规则、贸易投资规则和竞争规则等,也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逐步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现存的问题是,尽管积极推进国内规则国际化进程是化解“规则压力”的有效选择①李明月:《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互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106页。,但由于制度型开放具有“规则导向”的突出特点,主要代表和反映了发达经济体的利益诉求。②戴翔、张二震:《“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制度型开放》,《国际经贸探索》2019年第10期。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改革,推动国际规则更加公正和平衡,促进制度型开放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求,进而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外部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以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为核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首先,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一要积极参与多边、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不同层次的开放合作机制建设;二要推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广泛开放,特别是依托数字贸易,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和数字产业链的全球合作;三要在政策、市场准入、投资环境、人员流动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开放,为民营企业提供平等、公正、便利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其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和海外业务。更大的市场鼓励更多的研发③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王世华、吴筱译,第45页。,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民营企业有更多机会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不同种类的企业展开交流合作,接触更丰富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质资源,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升级。并且,不同的市场环境还能够帮助民营企业适应国际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增强抵御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和规则压力的能力,进而实现更持续、更稳健和高质量的发展。因此,一要加大民营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的参与成本,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二要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合作项目;三要为民营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机制,降低企业在项目投资和运营中的风险,增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处理好“三对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社会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主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纵观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其发展问题不仅仅在于民营经济本身,更在于其与国有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④周文、司婧雯、何雨晴:《繁荣与富强:大国治理的政治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60页。,还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只有妥善处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彼此间形成和睦共处、通力合作的协同效应,才能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要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制度的特色所在。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平等享受国民待遇的市场主体”的深化过程。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效率来自竞争,无关乎产权私有与否,公有制经济能够与市场经济兼容。⑤刘瑞:《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之市场经济观》,《财经问题研究》2018年第7期。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非相互对立、相互抵消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因此,进入新时代,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资本运营能力,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因素,实现二者互补共存、协调发展。

其次,要处理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不能陷入“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误区,而应该秉持“国民共进”的理念,让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相互融合。一方面,国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民营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稳定就业、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国民共进”关键在于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布局过窄,不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国家对关键行业的控制;布局过宽,则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进而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①杨瑞龙:《构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第6期。因此,要根据两者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两类企业通过合作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经济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经济体系的基础框架。一方面,市场是最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自发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经济交易更加便捷高效。但是,“市场不是孤立于外部世界的东西,而是由社会塑造、在具体情境下多边作用的结果”②玛丽安娜·马祖卡托:《增长的悖论:全球经济中的创造者与攫取者》,何文忠、周璐莹、李宇鑫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第239页。,并且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也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必然要求政府干预的普遍性。③杨天宇:《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评析》,《学术论坛》2000年第2期。另一方面,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主体,既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弥补市场失灵,又能够对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也可能会扭曲市场机制,限制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因此,将政府职能绝对化,要么必须干预市场,要么绝对不能干预市场都是不符合实际的。④查尔斯·P. 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在经济运行层面上,应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优势和强项,提高两者耦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推进两者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从而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