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辨析

2023-02-28 16:12刘文亮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刘文亮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1]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聚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缩小收入、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富裕”,更要促进“共同”,从而在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进而从理论层面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内涵、行动指南和根本目的。

(一)共同富裕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与路径

共同富裕就是要破除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更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3]。共同富裕是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全体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共同”不是“同步”或“同时”,而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全体人民的富裕[4]。这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地区富裕水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存在着差异。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发展状态,更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状态,共同富裕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大多数人要达到既定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各阶层福利水平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发展而得到提升。

共同富裕不仅是单一的物质富裕或精神富裕,而是物质与精神都富裕。物质富裕对于共同富裕固然重要,但物质富裕不能构成共同富裕的全部内容,共同富裕要求物质与精神都富裕[5]。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的需求。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既对物质富裕提出了要求,也对精神富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共同得到满足,才能更好地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总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需要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更需要推动人民精神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作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党和政府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战略指引,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人民的现实需要。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推动共同富裕要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要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夯实中国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朝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发展方向,既推动量的增长,又促进质的提升,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的关键所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创新势能,一方面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链价值链水平,有效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创新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大做优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协调发展着眼于促进区域、城乡整体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和提升发展效能[6]。三是绿色发展着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良好是共同富裕关键性评价维度,没有生态富裕,或者稀缺的生态资源被少数人所垄断,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开放发展是提升经济繁荣的动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既促进国内国外互联互通,又促进国际高端要素向中国聚集,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五是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人力资本积累机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7],以此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推动共同富裕。如若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大部分社会成员失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削弱社会成员对支撑社会普惠性和公平性发展的物质创造的能动性[8]。

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最广泛的基于劳动和社会交往关系的空间和制度保障。人的能力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据。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劳动能力,也包括社会关系交往能力。社会制度为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交往能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制度越丰富,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也就越广阔。共同富裕价值理念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发展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保障人民获得勤劳致富的能力和权利。所有人都能够进行充分自由的选择,进行勤劳创新创业致富,让每个人能够公平公正地获得自身发展机会,以此激发整个社会创造的活力。

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在实践上必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党和政府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始终把为全体人民谋幸福作为其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远景转变为其执政的目标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深刻把握其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引,党的领导是共同富裕的实践保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一以贯之的主题。这三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述了共同富裕科学内涵、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逐步消灭两极分化的制度保障,在不断做大“蛋糕”的进程中分好“蛋糕”,从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要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中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和着力点。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促进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协同发展,又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和构筑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的制度基础。三是基本公共服务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发展中逐步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和创新始终贯穿的一条重要的主线就是如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其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的理论创新。共同富裕目标引领下的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这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所形成经验规律的理论总结,也是指导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南。

(二) 实践逻辑:党的领导是共同富裕的实践保证

党的领导是在发展中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理念的价值保证[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生活富裕和幸福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在执政兴国中认识到增强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为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连续性提供组织保障,为应对发展进程中重大风险挑战提供力量保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依托自身独特政治组织优势,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党的领导既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力量,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领导力量,更是建设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机制的保障力量。

党的领导是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领导保证。促进共同富裕要有可实现的路径作为支撑,而党的领导是寻求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重要的力量。党的领导促进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理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统筹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既保证做大做优“蛋糕”,又保证分好“蛋糕”。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共同富裕的方法论,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释放社会发展活力,注重构建“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三) 历史逻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一以贯之的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的实践指向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征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执政兴国中逐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突出位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保障劳动人民参与财富分配的优势地位,提升了劳动人民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正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和内在意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体现着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始终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其实践指向。

共同富裕是把握历史主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和建立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载体,是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这种制度既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功能互补,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增强国有经济在国计民生领域功能,又激发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大部署的实践聚焦。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落实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一方面,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同阶层收入差距,以此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而有效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在实现国内需求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0],下好全国一盘棋,以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让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立足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聚焦区域发展差距、民生保障和改善、激发社会发展创造潜力和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着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增进民生福祉,倡导勤劳创新创业致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朝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一)着力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筑共同富裕的平衡发展基础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11]。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时代,应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发挥好区域协调发展对共同富裕支撑作用。一是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收入分配制度领域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这些区域引领支撑国家价值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二是加速推动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畅通国内大循环进行有效衔接。三是奋力推动东北振兴战略。锚定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标,重塑东北地区新增长极的优势。四是促进城市群建设,发挥核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1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促进农民富裕和推动农村振兴,一方面应提升农民农村的富裕程度,另一方面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具体的战略部署中,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富裕的程度,以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乡协同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一是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体制机制,保障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以农村现代化经营体制机制保障农村土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13]。二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以城带动乡的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间在产业融合、要素双向流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功能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三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着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居住证制度改革,健全保障农民市民化机制,既使农民能完全“退出”农村,又使农民能真正“融入”城市。

(二) 着力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增进民生福祉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聚焦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依托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4]。在推动发展中既要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也要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同富裕的质量。

一是构建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夯实增进民生福祉的制度基础。首先,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一方面规范资本利得,加强财产税征收力度,另一方面,清理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其次,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增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优势,增强市场对资本、土地等要素定价的功能;综合运用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保等工具,为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发挥道德引领,增强参与民间慈善事业的社会的力量。最后,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分配原则。应坚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从而杜绝出现“养懒汉”现象和掉入“福利主义”陷阱。

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15]。第一,着力推动教育资源城乡居民均等化。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着生产率,支撑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支撑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因此,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低收入家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手段。第二,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16]。统筹农村与城市医疗养老资源,进一步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力度,实现养老金和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缩小职工与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三是促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首先,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发挥好社会保障网的兜底作用。其次,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完善长租房供给体系,促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为城市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提供住房保障。最后,构建社会保障的兜底救助体系,构筑低收入人群民生底线安全网。

(三)着力倡导勤劳创新创业致富,凝聚共同富裕的社会合力

只有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勤劳创新创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只有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营造公平普惠的条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允许不同人群的富裕程度存在合理的差距[17],激发勤劳致富、创新创业致富的活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后富。畅通上下流动的通道,防止社会阶层的固化,有效打破“内卷”“躺平”的社会发展窘境,保障更多的人能够实现勤劳致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鼓励勤劳创新创业致富,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磅礴力量。首先,建立生产要素的和谐关系。财富的生产是一个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实现劳动、资本间的稳定合作关系,才能激发劳动、资本等各类要素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提升劳动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果没有资本的积极参与,社会的创新创业就会失去活力。只有理顺资本与劳动在分配领域的关系,保证劳动力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发挥资本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纽带作用,才能促进资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其次,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倡导全社会创业的价值理念。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尊崇创新创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力。最后,提升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劳动群体劳动致富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劳动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弘扬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建立统一、开放、有序、高效的劳动市场,保障人民辛勤劳动获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实现。

(四)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践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公平与正义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更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一论述深刻阐述了促进共同富裕就是一个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才能提升。社会公平的实现不代表结果的公平,而是机会的公平。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承认个体间要素禀赋的差异,鼓励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自身才华和努力先富起来,然后通过政策的引导实现先富者带动后富者,进而实现共同富裕[18]。

构建机会公平的制度环境,畅通向上流动的通道,营造人人参与、共同奋斗社会发展氛围,激发人发展的动力[19]。第一,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维护劳动者权益,逐步限制非市场因素获利,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从而实现财富分配领域的公平。第二,保障人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一方面建设公平、竞争、高效的市场体制,促进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构建开放性的社会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形成人人平等参与的社会治理局面。第三,着力推动就业机会公平。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规范公共部门选人用人过程,保障人民群众就业机会的公平。第四,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对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代际流动具有重要作用[20]。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