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孔子讲得明明白白

2023-02-28 21:58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2期
关键词:管宁善者子贡

闫燕秋

近仁、亲善、离恶,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这样的家风沐浴中成长。

而在近仁家风的塑造和弘扬中,《论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印记。在这些印记中,近仁是特别深厚、隽永的一个。所谓近仁,就是亲近善友、善知识,亲近仁义仁爱的人、事、物。通俗点儿讲,就是渴慕好的,远离坏的。

管宁就是个近仁的典范。三国曹魏时期,管宁和华歆曾是好友。一次在菜地锄草时,两人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而不见,继续挥动锄头干活儿;华歆则是先捡起金子后又丢弃。又有一次,两人一起坐在同一张席子上看书,突然有衣着华贵的人乘着豪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样看书,华歆则丢下书跑出去看。管宁将席子割断,跟华歆分开坐,并且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这就是成语“管宁割席”的来历,后被喻为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后来,管宁和华歆在人生路上果然分道扬镳。

当然,像管宁这样高度自觉、立场鲜明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教育而成为这样的人。举个例子,小明和小强一起玩儿,玩着玩着,小明被飞扬跋扈的小强打了。他一边哭一边还要和小强玩儿,因为小强有很多好玩儿的玩具。小明妈妈耐心地教育他:“虽然小强有很多好玩儿的玩具,我们依然要远离他,因为他现在很危险。等他变好了、知错了,你再和他玩儿,好不好?”小明听妈妈的话,跑去和性格友善的佳佳一起玩儿了。

近仁、亲善、离恶,可以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这样的家风中沐浴成长:自幼,父母便教育我们要向榜样学习,向先进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这就是近仁的家风缩影。长大后,这就成了我们的价值观,深入骨髓,代代相传。

也因为这样的个体价值观和家风,汇聚成我们的国风,形成“亲仁善邻”的外交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国家总是亲善近仁,坚持正义,反对霸权,形成良好的口碑。

千百年来,在近仁家风的塑造和弘扬中,《论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論语》中的近仁主张

除了我们之前说过的“里仁为美”,《论语》中还有很多明确的近仁主张。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明确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泛爱众”就是博爱众人,跟一切人交往都要有爱心。但这并不等于不懂分别,不识善恶,没有立场,因为人与人的德行和秉性是有差异的,所以有了接下来的“而亲仁”。“亲仁”就是选择仁者、仁爱的人作为师友,亲近他们对我们学问和道德的长进有很大帮助。所以,“泛爱众”和“亲仁”并不冲突。前面讲“泛爱众”是没有选择的,对一切人我们都要关爱、帮助;但涉及求学问、提升修养品德,一定要谨慎选择,不可随便。

另外,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又两次提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先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7.22)后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7.28)无论是识人还是求学问,孔子的态度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是择选,属于认知的范畴;“从”是遵从,属于行为的范畴。综合起来就是从思想到行为上一以贯之地近仁。

除了从正面明确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还从“离恶”的角度告诫世人。比如,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为友),还有“道不同,不相为谋”(追求的道不同,不互相共事)。而在《论语·季氏篇》,孔子对近善、离恶的主张更有锐度。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这都反映出孔子在择友、近仁方面有严格要求,可不是个没有立场的老好人哦。

近恶后果超乎想象

可能会有人说,像小朋友和不和谁玩儿、长大后交什么朋友这样的小事,至于上纲上线吗?有这么严重吗?

不近仁就容易近恶,孩子近恶就会受到不好的污染,后果当然很严重!关于这一点,墨子曾用染丝的例子为我们讲解过。他在看了染丝的场面后感叹道,洁白的丝放进青色颜料里进行洗染就会变成青色,放进黄色颜料里进行洗染就会变成黄色。如果投入的颜料变化,那么所洗染成的丝颜色也跟着发生变化;丝放进5种不同颜色的颜料里,就会变成5种不同颜色。所以,对于所浸染的人、事、物,不能不谨慎啊!

稍许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变坏都是从一时不慎“近恶”开始的。一位从事纪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他经手审理的贪腐案件中,其实很多当事人都有美好的初心,但因为交友不慎,不知不觉中被对方拉下水,付出惨重的代价。“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际关系、朋友交往看似是小事,实为关键。好的朋友,不会带你步入歧途;不好的朋友,从一开始就注定在坏的方面影响你,诱发你人性中罪恶的一面,使你意志消沉,甚至沦为罪犯。”这一段失足之人的忏悔,道出了近恶的可悲,更反衬出人们交善友、近仁德的重要。

以身作则塑造家风

那么,我们要如何近仁,进而塑造近仁的家风呢?

明确知道近仁的好,才能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内驱力。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好起来的人。是的,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在这里,孔子做了个比喻,把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比喻为好像进入摆满芳香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而把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比喻为进入卖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比喻,大家就能特别直观地看出亲近仁德善友的好处,自然会生出近仁的渴望,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近仁的习惯需要刻意训练。一如我们想拥有好的身体需要健身、想有好的习惯需要自我约束,近仁也需要主动有意识地训练。其中,外在环境的选择和爱好的培养就很重要。

为什么很多人爱去茶室?因为雅室能静心,茶香“令人有力、悦志”。此外,琴棋书画这些雅事都能激发人性中的慈柔静好,抑制恶。我们要多做一些看起来无用但有助于身心修养的事情,也可以在家里为孩子营造这样的氛围。

要有向上社交的觉悟。这里的“上”不是指身份、地位、名利上的“上”,而是仁德上的“上”。向上社交,就是要结交道德品行比自己高尚的人。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在交际习惯上,人们是习惯于“向下社交”的,这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我曾经问过很多想戒酒却沉溺其中的人,为什么不远离酒友呢?他们都说那些朋友能带给自己快乐,尽管明明知道那是一种低级危险的快乐,但依然欲罢不能。

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就记载着一个典故,通过对比子夏和子贡的前途,说明了向上社交和向下社交的区别。有一次,孔子说:“我过世之后,子夏的德行会一天比一天增进,子贡的德行却一天比一天减损。”曾子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德的人相处,喜欢和比自己更加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相处;而子贡却恰恰相反,他喜欢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别人称赞他有学问、道德,可能他就感觉很好。”

子贡为什么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呢?他不知道那些人不好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那些人的称赞让他很陶醉。他沉溺于向下社交带来的心理舒适中不能自拔。不能近仁,自然会德行日减。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子夏”和一个“子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子夏向好的部分得到弘扬,戒掉子贡式的虚荣。戒掉向下社交的虚荣,就像戒掉垃圾食品一样困难、不爽,但依然要坚持,因为 “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一切仁的人、事、物都是“善友”,亲近他们才能增进仁德,人生免走好多弯路。

星光不负赶路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往后余生便能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猜你喜欢
管宁善者子贡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管宁割席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节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管宁割席
割席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