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如钰,陈 钰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农居即农民的居所,是从户主的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的住宅类型。它生长于乡土环境之中,伴随着农耕文化发展而来的。但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住宅,农居大部分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种功能,并且,传统产业与人居生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复合。而随着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愈发追求面貌多样的新式农居,随着“两山”理论及“乡愁”概念的深入人心,如何在传承传统营造特色的同时,建设现代“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各界关注重点。浙江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排头兵。从2003年的“千万工程”到2010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2021年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一直是浙江省乡建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2021年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该文件中明确将“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列为示范区建设的四个战略定位之一,提出了“文化传承”、“绿色转型”并重的建设要求之后,浙江省对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针对现行农房建设管控政策下,农居建设因外部设计力量介入及使用主体失语而逐步与农村三生现状(生活、生产、生态)逐步错位的问题,选择磐安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域,对该地区各时期典型农居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
本文以磐安县铁店村的农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选择该研究区域的原因如下:
1.1.1 在当前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的时代大背景下,浙江省对于农居建设研究相关政策较为完备时,磐安农居开始逐步更新,这为磐安的农居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的支持。并且磐安是江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其农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与金华地区的其他县市相比,被称为“浙中盆景”的磐安农居受到旅游发展影响并不是那么显著。另外,磐安农居更新研究整体是在浙江省农居建设研究进程范围中的,借鉴其他地区的农居更新研究,也能够使得磐安农居更新研究一开始就能具有目的性与导向性。
1.1.2 现代生态农业及其副业(第三产业)对于农居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对磐安当地农居的影响是显著且稳定的,磐安的农居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乡土性。因其典型的山区地理环境优势,全县经济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药材、香菇、茶叶等是其农业支柱产业。而近几年磐安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发展的重视。为顺应茶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继出台《磐安县茶产业“十三五”规划》《磐安县茶叶品牌建设规划》《磐安云峰区域公用品牌规划》及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全县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现今,磐安当地茶叶的种植、制作、销售逐渐由之前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集中规模化发展,农居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1.2.1 空间句法概述。空间句法作为建筑空间的人文属性的定量分析工具,它基于图论将数理分析模型引入人文社科领域的空间特征,将建筑描述为由多个空间节点由一定拓扑结构形成的一个组合体系,系统地分析民居在自然、人文各要素共同作用下,不同要素对应影响的不同建筑构成部分,以及不同要素(尤其是人文要素)在同一建筑构成部分上影响的次第关系。
1.2.2 研究方法。铁店村从早期的村落依山而建,田耕交织的江浙自然乡村格局,虽有茶叶种植,但种植零散,品种、管理、采摘、加工环节陈旧落后,再到村民开垦发展新茶园,形成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科学炒制一条龙,现代生态农业在传统农耕经济的基底上相互叠加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自然村落农居“空间组织”也对经济模式的改变做出了相关适应性表达,并赋予农居新的演变机制。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调研,确定了将该地区农居分为四个时期:1977年之前,传统经济时期,茶产业经济模式仍较为简单;1978-1997年,茶经济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家庭作坊持续增量,个体经济发展迅速;1998-2015年,茶产业经济调整时期,在该阶段随着磐安相关生产文件的出台,茶叶产业模式开始规范化;2015年之后,茶经济衍生时期,此时的茶产业机械化品牌化发展,也促进了相关生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从这四个时期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基础性研究。总结梳理在产业经济的大背景下,磐安地区农居空间格局的演进机制与风貌特征。同时,为了后期识读的便捷,依据农居各个空间的功能,赋予空间特定的标签(表1)。
表1 空间-标签对应表
在传统经济时期,农居的营建主要依靠于工匠,农居的形制也基本依靠于样本。农居的空间功能较为单一灵活,没有太多内墙的限制,分布也较为一致,仅是简单的住宅单元,规制低,纵深短。建筑结构基本采用木构架体系,材料也以土、木等天然材料为主。
在经济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打破了集体化的垄断管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对农居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外来文化的流入,这一时期的农居建筑与传统农居在局部功能、细部构造、建筑构件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在空间格局方面,空间功能之间不再是以房屋本体结构或者室内家具为依据进行柔性的划分,硬性的内墙划分让各个空间的大小不再那么灵活多变。砖混结构也在农居建筑上逐渐普及,建筑形制开始多样化发展,但总体上可以说是上一时期农居的一个拓展户型。
在经济调整时期,家庭工坊形成生产联盟,零散的茶叶种植模式集中化,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得到改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砖混结构的普及,农居建设开始追求进深大,开间多,以及纵向的发展,出现三层乃至四层。此时也已能明显看到农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出现了将竖向交通空间楼梯单独布置的情况。饰面材料也有了较大的改变,马赛克、瓷砖、新型涂料等材料开始出现,农居开始多彩起来。
在经济衍生阶段,伴随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经济发展的思路开始扩充,生态旅游应运而生,部分农居被改造成农家乐。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对生活水平要求也有所提高,农民开始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对农居进行设计,但农居基本以欧式风格为主,样式各异,功能布局也有革新。
通过表2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磐安农居整体的演变趋势:总体空间布局由规则向自由发展,建筑体量在各个维度均有所发展。建筑造型多样化,饰面材料多元化,整体从带有乡土气息的农居向城市“小别墅靠拢”。
表2 磐安各时期典型农居概况
表3为不同时期磐安农居的RA值的排序,RA值即相对不对称性,它将系统从特定点的深度与理论上的深度或浅度进行比较,当所有空间直接连接到原始空间时,存在的深度最小,当所有空间都以单线性序列排列远离原始空间时,即系统中每个额外的空间都会增加一个深度级别。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建筑功能空间更加多样且复杂。相较于经济传统时期,另外三个时期的空间RA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明显增大。并且在传统茶产业经济和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室外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修理农具以及茶叶粗加工的辅助空间,其RA值排序是基本处于末端,但在后期农经济衍生阶段,随着农民对农居建设要求逐渐从产居一体转向舒适居住空间以及旅游业发展,乡村民宿的兴起,室外空间E的排序逐渐往上。这是茶产业从零散种植向集中联产的最大表现。
表3 不同时期磐安农居的基因型(与表2顺序相同)
本文采用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在梳理相关实证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探究在经济生产模式改变的驱动下,浙江农居“产居一体”空间演进机制与空间特征,可以证实的是经济发展是推动农居发展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金华磐安各时期的农居建筑虽风貌特征与空间格局有所不同,但通过基因型,可以证实存在一种隐性的“产居一体”空间演进机制。在农居演进的过程中,每一次“变”皆是在上一时期的基础上进行改变。与此同时,人们接受到的文化具有继承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农房建设逐渐西化。但同时也隐匿着一些问题,农居建设对于乡村特色的漠视,农居逐渐西化。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农居建筑应引导农民如何“合理”建房,实现农居的良性发展。对于重要的管理者——政府而言,应积极引导农民减少农房样式的“个性竞争”,同时引入专业的建筑师对农居进行更新与再创造,在延续、修补乡村特色的同时,建造出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居住需求的农居。让农居的建设不再囿于一味西化的状态,以此带动农村建设朝着有序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