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例

2023-02-27 09:17
运动精品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立德育人

何 飞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公共体育课程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挖掘、渗透及融入思政元素,切实发挥好体育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功能,培育堪担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本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个案,探讨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

1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1.1 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一门对全员开设的公共体育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讲授、技术传授、学生实践、竞赛展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所承载的精神文化,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遵循“因地制宜、融合创新、特色引领”的原则,课程内容包括抛绣球、板鞋竞速、高脚马、珍珠球、毽球、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项目。其作为新生入学后第一门公共体育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萌发的关键阶段,大学学习生活相对迷茫期,在此期间课程教学有效引入思政元素,将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最佳的切入点,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

1.2 打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闭环

将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思想意志培养、理论知识讲授、技术技能传授、学生技能实践、核心素养培育、课程过程评价、教学信息反馈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传递式、进阶式的教学闭环。思想意志培养贯穿理论知识讲授和技术技能传授的全过程,在学生技能实践中表现出来,并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培育良好核心素养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热爱人民、为民服务的意识;课程过程评价、教学信息反馈是整个教学闭环中关键枢纽,对把握公共体育课程培养方向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尤其重要。

2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

2.1 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内在需要

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综合体系[2],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充分挖掘、渗透和发挥其强身健体、健全人格、环境适应、锤炼意志的功能,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思于行、寓德于体。第一,设置课程目标内容。能够将立德树人有效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能够构建强身健体、健康行为、道德品质等为核心素养的多元化目标,彰显体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立德于心、意志品质、健心于身的成效。第二,课程管理过程。《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构建体育课程的“大思政观”;能够回归体育本源,将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技术技能、体育道德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2.2 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有效举措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重要体现就是“三全育人”的发展理念和“五育并举”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按照“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理念和精神制定学校总体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三全育人”要求“五育并举”,而“五育并举”是从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工作体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培养新时代高职“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体育育人主要表现在培养大学生独特的精神气质,充满激情的奋斗、阳光健康的生活等方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主动将体育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和思政素养,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和内涵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之中,立足新时代要求,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积极为学生搭建人才教育培养平台,推进立德树人落实落细落地,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2.3 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实现手段,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这对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从而增强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和谐共生的民族精神、民族风格与文化自信。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保障,深化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同时传承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教师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想要切实取得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必须组建一支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为依托,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的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由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家担任,课程思政的内容、评价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团队专任教师共同审定。教学团队成员均为党员,由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共同组成。既能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也能将思政内容和体育技能有效融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能真正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有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

3.2 明确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方向和意图,是指导课程编写全过程的准则。高职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价值观元素、人生目标元素、道德目标元素等。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应包括显性教学目标和隐性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显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强身健体、提高身心健康、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传授学生掌握体育项目技术能力;其隐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水平。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应寓思于行、寓德于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之中,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课程所隐性的育人功能,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3 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框架

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在文化强国和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也在不断地寻找突破口,其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成为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片沃土。《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多元化发展,结合区域特点,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使传统体育与体育课堂有机融合,丰富体育课程实践体系。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要深挖、改编、创新、规范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制定一套符合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课程思政实践框架(见表1),包括学习目标、评价目标、教学情境、思政元素、展示性任务、评分规则、实施评价等流程,构建了科学化、合理性和多维度的课程实践应用体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案例撰写、课程教材的编著、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表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框架

3.4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采用超星学习通APP 软件等现代信息手段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导入法、讲授法、动作示范法、分组练习法、视频观看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教”“学”“练”“赛”四个过程以动态数据的方式收集和分析,紧紧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学校体育工作要求,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动态数据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练”与“赛”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竹竿舞的教学中侧重导入法、分组练习法、运动竞赛法的应用,实施情景式教学,将壮族“唱山歌”引入到竹竿舞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竹竿舞的创编,以壮族山歌为背景音乐,敲击竹竿与身体姿态为载体,将山歌、敲击竹干、跳的动作融为一体,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展示,让学生乐于接受、勤于练习,发挥好知识技能传授和文化教育引领,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与价值。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培养模式。具体成效:以课程为依托,完成了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设的任务,建成少数民族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一体的人才训练基地;以课程为载体,举办“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学校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训练并参加各级各类民族体育竞赛,如连续多年参加了省(区)级、市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形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竞赛等多元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育人推广模式。特别是与南宁市民宗委培育的蚂拐捉害虫项目,参加自治区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因姿势动作规范、标准,受到了来自广西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并受邀参加了广西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广西体坛暨全民健身宣传活动。目前,全校师生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基本建成有组织、有设施、保护运行机制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制度与保护体系,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件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

3.5 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化、合理化、全局化的评价机制,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需要[4]。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一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融入思政评价指标,如教师在体育课程教案编写、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是否将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区域特色文化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包括教学案例撰写、课程教材的编著、教学资源库开发等,具体指向思政元素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延伸;教学督导对照课程思政标准对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及反馈。二课程学习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如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兼顾教学的长期性和时效性,根据不同的学情实际,着重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应基于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提升;对学生结果性评价时,根据思政元素体现的要求,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运用思政元素完成的课程任务的实用性以及体现出来的业务素养进行评价。

4 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旨在发挥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健体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合学校实际与民族区域特色,将思政教育贯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探索适合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推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