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加强学前教育普惠性建设,是我国近年来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等政策文件,均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随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大力推进,不同性质的普惠性幼儿园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性质特殊,在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本文探讨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困境及突破策略,以供参考。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困境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普及,大大减轻了公办幼儿园的压力,帮助更多幼儿解决了入园的问题,为学前教育的普及贡献了重要力量。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面向大众、具有公益性的,同时要保障质量。与公立幼儿园相比,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模糊
近十年来,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诞生到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随后几年,陆续出台的政策如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但就内容来说没有确定统一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界定比较模糊。在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建设主体是民间力量,因而不够重视,对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软实力缺乏应有的建设标准,对一些小型的幼儿园更是缺少普惠性的政策支持及财政支持。目前,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问题,总体政策倾向于公办幼儿园,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界定要求较高,一些民办幼儿园若无法达到政府规定的普惠性标准,就得不到政府相应的扶持。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缺少合适的质量标准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入园费用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教学水平较落后,两极分化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认定标准和监管措施,只是提出极为宽泛的标准,如“不能小学化”,没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幼儿园的高质量运行。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目的是让全体幼儿都能接受学前教育,彰显公益性。政府在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硬件建设上提出了许多要求,如必须达到三级以上的标准,且要求一步到位,这导致很多幼儿园经济压力大,无法在师资、课程教育等建设上投入更多,幼儿园教师的薪资得不到应有保障,进而导致师资流失
严重。
(三)教育资源不足,发展受限
近年来,虽然我国逐步加大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但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三孩”政策的实施,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学前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与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各地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有些经济发达地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但是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较多,一般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有些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备,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小学化”教育严重,幼儿得不到合适的学前教育。
另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基本设施虽然齐全,但是不够完善。大多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占地面积较小,园内幼儿人数众多,班级容量处于饱和状态。由于空间限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室大多是卧室、活动室、卫生间组成的一体式的生活教育场地,教具数量和种类也不够充分。同时,由于空间有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所购置的大型游乐设施较少,为了幼儿游戏和娱乐需要所购置的小型游乐设施陈旧、类型单一、数量少,缺乏精心设计。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困境的突破策略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为学前教育的普及贡献了重要力量,直接影响着众多幼儿的入学,社会各界必须加以重视,帮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摆脱发展困境,进而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制定区域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政府应制定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标准,然后由各地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考虑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密集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后,本着“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学前教育”的原则,制定适合各地区的认定标准。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和管理办法》,明确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退出机制。这一政策的制定能较好规范该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二)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质量检测体系
为提高保育教育质量,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评估。完善评估内容,突出评估重点,改进评估方式,切实扭转‘重结果輕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当前,我国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质量缺乏管理与监督,总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公立幼儿园的分类、评估、检验和监督上。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育水平,保障教育质量需要完善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幼儿园内部应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比如,由园长、骨干教师、幼教专家等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相关人员,定期举办考核,每年两次,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评估教师,并与教师薪酬挂钩,运用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除了幼儿园内部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也要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应针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幼儿园领导者要积极响应并严格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进行管理。另外,教育相关部门要对幼儿园的质量起到监督作用,要监督幼儿园教育考核是否公平、公正,并定期对园内的教育内容进行检查,形成严格的监控体系。
(三)加大扶持力度,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提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應当依法履行职责,合理配置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发展差距,为学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建设普惠性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政府能够确保财政的投入。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教具、好的户外设施,因此,政府应在幼儿园的室内设备、游乐设施、专项活动室、教具等方面进行补贴。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建设态度不坚定,投入少。这与各级地方政府未能形成合理的财政共享机制有关。在部分地区,对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支持属于地方财政管理的范围,由地方财政部门专门发放,但其日常及教育工作的管理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监督。这两个部门之间缺乏对话、沟通与合作,不利于对幼儿园补贴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增加普惠性幼儿园的资源供给”,并为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国家应出台一套完整的针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教育相关部门实行分配和监督管理,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将扶持物资下发给各幼儿园。另外,为了真正实施普惠性,政府必须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所有幼儿都能进入幼儿园。例如,有的地方实行“阳光入学”,即由计算机自由分配幼儿就读的幼儿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幼儿入园的公平。
(四)由外援到内生,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外援是指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利用国家资源弥补、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水平,以实现普惠性幼儿园的均衡发展。内生主要指幼儿园和教师主体内部力量向外绵延、生成与发展。要想突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困境,既要依托外部支援,又离不开其内在发展。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内在发展直接影响其发展水平和质量,要想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可以建立幼儿园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园理念,创建有意义的园本文化;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开创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不断增强教师团队的集体意识,定期组织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发展水平较高的普惠性幼儿园结队,定向取经、学习等。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