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伟峰,马昌宁,张建伟
(1.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省水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实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9 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35.77%[1],作为碳中和“主阵地”的制造业,势必会面临极其艰巨的脱碳任务. 钢铁行业又属于制造业中的高耗能产业,该行业的节能减排事关我国能否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 年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52.9%[2],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3]. 河北省2021 年钢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4],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但是,完全依靠钢铁企业自身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碳减排的任务. 钢铁企业联合供应链成员进行协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研发,设计钢铁产业供应链最优减碳方案,是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选择.
国内外学者对碳减排和碳中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 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碳中和行为. 碳中和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减排行为. 碳减排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企业碳排放量、碳减排行业数据转换企业数据、是否获得政府认可的替代指标、第三方机构编制的碳排放指数[5,6]. 碳减排既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企业财务绩效[7,8]. 二是企业碳治理行为. 碳治理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对碳减排行为进行信息披露. 碳减排信息披露指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碳减排信息披露质量,二是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数,三是采用第三方机构的评级指数[9,10]. 碳减排信息披露既有可能提升也有可能降低企业价值,二者还有可能呈现“U”型关系[11,12]. 三是供应链碳减排. 现有文献主要采用博弈论模型解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碳减排行为,主要包括惩罚机制[13]、责任划分和成本分摊[14]、投资行为与策略[15]、供应链定价行为[16]、供应链成本[17]、减排量分配[18]、最优订购量决策[19].
从上述文献回顾看,企业碳中和行为主要研究碳减排,未包括碳零排、碳负排和碳汇交易,显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企业碳中和行为. 企业碳治理局限于碳信息批露,还未形成与碳中和战略相适应的系统化的治理结构. 供应链碳减排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供应链企业通过博弈确定减排量分配,缺乏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无法为企业碳中和策略提供坚实的实证检验结果.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弥补上述文献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以河钢集团碳中和实践为案例,探讨钢铁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协同碳中和行为.
由于河钢集团碳中和行为具有典型性,本研究采用单案例研究. 中国的钢铁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并购重组,已经形成了由钢铁企业集团主导的市场格局. 河钢集团作为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集团,与其他钢铁企业集团在经营模式上具有相似性. 尤其是近年来各大钢铁集团都选择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碳中和的技术和产品开发. 因此,研究河钢集团通过供应链进行碳中和,对于其他钢铁集团的碳中和行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选择河钢集团作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河钢集团近年来积极探索钢铁产业绿色发展途径,发布碳中和行动计划,制定碳中和技术路径. 2022 年,河钢签署世界钢铁协会《可持续发展宪章》,河钢集团石钢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河钢集团申报的“全氧富氢低碳还原熔化炼铁系统及炼铁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河钢申报的“基于冶金流程集成理论打造绿色、智能、品牌化国际钢铁工厂”“打造绿色低碳先进特钢短流程生产企业”“氢能综合利用助力钢铁企业绿色发展”3 个低碳案例,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22 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 二是河钢集团与上游铁矿石企业、下游客户、数字技术系统集成商、冶炼技术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供应链碳中和策略. 河钢集团的碳中和实践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研究采用多类型数据作为案例资料来源. 一是通过企业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为获得河钢集团碳中和策略的资料,笔者对河钢集团熟悉碳中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采用半开放式结构,一部分为受访人员回答笔者拟订好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的“双碳”战略和规划、企业的绿色工厂建设、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碳减排技术研发上的合作. 另一部分为受访人在访谈问题之外对于钢铁企业碳中和的看法及建议,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在碳减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未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二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从网上获得第二手资料. 第一,从深证证券交易所网站下载的河钢股份的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 这两份报告包含了企业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策略的描述,披露了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以及为实施“双碳”战略和碳减排采取的措施. 二是从河钢集团网站获取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河钢集团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河钢集团与供应链成员开展的绿色低碳合作计划. 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料相互印证,形成了证据“三角形”,提高了本研究的建构效度.
2020 年我国正式宣布将力争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我国提出到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 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21]. 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35.77%,钢铁行业碳排放又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河钢集团现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制造商,世界第二大钒钛材料制造商. 2022 年共产铁2.932×107t、钢2.808×107t、钢材2.685×107t、钒渣1.5×105t.《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2022)》发布的数据显示,河钢集团主体生产单位河钢股份2021 年碳排量为5.239×107t. 为了有效降低碳排放,河钢集团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高度关注并积极推动和引领低碳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国内率先探索和实践绿色转型. 河钢集团累计投入203 亿元实施430 余项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建成“世界最清洁钢厂”,率先建设“氢能源开发和利用示范工程”. 2020 年,河钢集团在张家口地区建设富氢气体直接还原示范工程,从分布式绿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氢、氢气直接还原、二氧化碳脱除等全流程创新研发,探索钢铁工业发展低碳、零碳经济途径. 除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进行钢铁生产,河钢集团还与众多供应链企业合作,进行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制造和应用. 河钢集团卓有成效的低碳行动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料来源.
通过河钢集团的碳中和实践,可以将钢铁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碳中和的策略概括为:创新供应链成员合作模式,打造协同降碳新路径;强化技术合作纽带作用,共同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积极应对碳关税规则,实施供应链全员碳足迹管理.
2.1.1 创新供应链成员合作模式,打造协同降碳新路径
传统的供应链合作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优化信息、物流、资金在供应链的流动,提高运营效率,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河钢集团与供应链成员展开的碳中和合作,从业务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 河钢集团通过与供应链成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实现成员之间在碳中和上的战略协同.
与上游铁矿石企业实施战略协同. 河钢集团与铁矿石企业必和必拓在北京签署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致力于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相应的企业责任和义务,为碳中和这一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贡献“低碳智慧”,打造以钢铁为中心,辐射全产业链的协同降碳新模式. 河钢集团与铁矿石企业淡水河谷在绿色低碳领域持续开展项目合作,共同研究推进减少碳足迹,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
与下游客户实施战略协同. 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签署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把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打造成示范项目,展现双方在减少碳足迹上的责任与担当,引领钢铁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共同为全球减少碳足迹贡献更大的力量. 河钢集团与长城控股集团签署共建绿色低碳产业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第一家国产品牌汽车绿色供应链,推动两大集团之间资源配置更优、战略协同更强的绿色低碳共同体建设. 河钢集团与美的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大战略协同,加强双方在供应链领域合作和系统对接,推动绿色钢铁新材料的合作项目落地.
与冶金设备制造商实施战略协同. 河钢集团与冶金设备制造商特诺恩、普瑞特深化合作关系,认为全球供应链重塑和减少碳足迹不仅会给减碳技术应用提供广阔空间,还会给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创造丰厚的价值,为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升级、长流程转短流程、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2.1.2 强化技术合作纽带作用,共同开发低碳绿色技术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始于商品物流效率的提高,再到商品质量的控制,然后升级到技术研发合作. 河钢集团的碳中和实践表明,河钢集团强化了技术合作的纽带作用,不是寻求与个别供应链成员开展个别技术合作,而是与所有供应链成员开展全链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合作,以达到供应链全局最佳的碳减排效果.
与上游铁矿石企业共同开发绿色原材料. 河钢集团与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铁矿石企业共同开发低碳冶金绿色原材料,使用绿色冷压块产品,探索铁矿石在氢能炼钢工艺中的应用,共同助力传统高炉工艺碳减排和碳捕集技术的发展. 河钢集团与必和必拓在北京签署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钢铁行业关键环节CCUS 技术研发、示范和标准引领.
河钢集团与下游客户共同开发低碳产品. 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宝马集团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将逐步使用河钢集团的低碳汽车用钢,相较于传统钢材减少10%~30%的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宝马实现减少碳足迹的目标. 双方还将积极开展清洁能源等零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河钢集团与美的集团共建家电用钢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家电需求的正向识别、选材优化、专用仿真数据卡片开发、高强钢应用推广、美的新机型和材料定制化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双方在产品设计、新材料开发、轻量化降本、全生命周期评价和先进高强钢材料应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与系统集成商共创碳足迹数字化管理平台. 河钢集团与西门子公司全面深化数字化低碳合作,探索冶金行业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推进西门子工艺系统工程建模技术在河钢碳中和数字化平台中的应用. 同时,双方合作开发能源系统分析和评估优化工具,挖掘冶金行业全流程节能减排的潜力,打造全流程碳足迹、碳数据数字化精算与追溯解决方案.
与工艺设备商共研低碳冶炼设备. 河钢集团与欧洲冶金装备制造商特诺恩在氢冶金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研发和推广. 河钢集团与冶金设备和技术供应商普瑞特成立合资公司,为钢铁工业提供低碳绿色冶炼工艺和设备.
2.1.3 积极应对碳关税规则,实施供应链全员碳足迹管理
以欧盟为代表,各国或地区正在逐步制定碳关税规则,对入境产品开征碳关税. 碳关税规则基于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碳足迹核算,精细化供应链碳足迹管理有助于降低产品碳关税,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河钢集团积极创建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开展碳足迹和碳数据管理,服务于供应链全员碳足迹核算.
河钢集团创建碳中和数字化平台. 河钢自主研发的WisCarbon 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包含碳数据管理、碳足迹管理、碳资产管理、矿业碳管理、碳计量监测、碳普惠应用6 大核心模块. WisCarbon 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设了碳排放数据安全可信的管理体系,打造连接“用户、核查机构、咨询机构、监管机构”的第三方平台,致力于为钢铁及上下游企业精准降碳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 碳中和数字化平台以碳数据管理为核心. WisCarbon 碳中和数字化平台是以碳数据管理为核心,从产品层面开展全工艺流程碳足迹计算和分析. 从企业层面实现对钢铁企业全流程碳数据的采集、监视和分析,帮助企业摸清碳家底、完成碳核查;为钢铁企业实施“碳中和”目标管理、碳资产开发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端到端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
开展碳数据管理实践. 目前,WisCarbon 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已在河钢集团多家子公司、分公司应用,通过建立企业底层碳监测采集网络,满足企业碳核算需求,并生成企业碳排放报告,覆盖全面丰富的钢铁行业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站式服务. 河钢集团为下游客户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助力下游客户开展低碳绿色产品设计. 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在汽车用钢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以“全透明”的方式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周期评价,包括从铁矿石开采、钢铁产品、汽车制造到汽车报废的所有阶段,都将逐一记录碳排放数据.
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已经发展到全局性碳中和战略合作. 供应链成员致力于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以实现供应链成员共同收益最大化. 供应链一体化经历了内部一体化、外部一体化、供应链网络化. 内部一体化要求企业内部将设计、采购、生产、营销、分销相互协调,以达到成本最低. 外部一体化是内部一体化的延伸,包括供应商一体化和客户一体化. 供应商一体化指企业通过与关键供应商共享信息,提高决策效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原材料物流效率. 客户一体化要求企业充分搜集用户信息,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决策. 供应链网络化改变信息不是从供应商到厂商,再到客户的线性流动方式,而是形成信息在三者之间的实时共享. 无论是内部一体化、外部一体化,还是供应链网络化,都是在企业管理的技术层面. 从河钢集团的碳中和实践来看,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上升为战略合作,以碳中和这个未来全球经济重大发展趋势为目标,从供应链全局探索协同降碳的新路径.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战略协同有利于设计供应链全局最佳降碳方案,便于全链碳数据管理,增强链上企业技术合作,提升全链成员的减碳和运营效率.
供应链碳中和战略合作实质是解决生产外部性问题. 河钢集团的碳中和实践表明,通过供应链协同降碳既是面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始于成本最小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以此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越来越深地融入跨国公司供应链,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到技术研发,以提高产品质量. 无论是通过供应链降低成本,还是通过供应链合作研发提高质量,都未涉及企业生产的外部性问题. 然而,碳排放属于企业生产的外部性问题,因为碳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从河钢集团碳中和路径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发展到共同进行碳治理. 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单纯依靠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处理企业生产外部性问题的能力将决定其竞争力. 能够利用供应链积极践行碳中和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超越其他企业.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产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的规范和约束. 无论是中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软性制度约束,还是欧盟通过制定《欧洲气候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硬性制度约束,都显示了制度对于企业生产行为,尤其是企业生产外部性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制度对于碳中和的约束体现在产品的碳足迹,满足碳足迹管理要求的产品就是满足了相应的制度规范. 因此,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球经济体之间建立统一的碳足迹管理标准,便于不同经济体的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碳减排合作.
本研究以河钢集团为案例,研究了钢铁企业的碳中和策略. 河钢集团的碳中和实践表明,钢铁企业充分与供应链成员充分地开展了紧密的碳减排合作,通过创新供应链成员合作模式,打造协同降碳新路径;通过强化技术合作纽带作用,共同开发低碳绿色技术;通过实施供应链全员碳足迹管理,积极应对碳关税规则.供应链协同碳中和是企业之间管理技术合作向管理战略协同的升华,是企业从内部成本和质量管理,向企业生产外部性管理的延伸,并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碳中和行为和碳足迹管理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引导,经济体之间的碳中和政策协调将积极推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碳中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