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大湾区内政府、企业对人才现状、发展、流动等更加关注。不久前,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近一年人才比上一年度增长近20%,近一年新发布职位行业前三位分别是互联网行业、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日益明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将大湾区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市值500强公司中有109家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入围,合计市值达19.72万亿元,数量与市值在全国占比均超过20%,平均市值高于全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湾区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优势显著。深圳和广州是大湾区两大核心城市,拥有众多知名行业巨头企业,为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广深两地人才合计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总量的75.58%,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企业招聘岗位占大湾区78.87%,广深两地人才市场整体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
猎聘大数据显示,从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城市流动来看,大湾区与上海、北京互流最频繁;除北京、上海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主要来自广东省周边的城市,武汉、长沙分别排第三、第四。
广州对佛山、上海人才吸纳力更强,深圳对东莞、北京人才吸纳力更强。深圳与广州流动最为频繁,广深人才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流动,其次是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广深对佛山、珠海、东莞等人才吸纳能力较强,上海、武汉、长沙等城市有一定的人才溢出性。佛山、东莞与广州、深圳人才互流最频繁,对中山、珠海、惠州等周边城市人才吸纳能力较强;向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才溢出效应明显,需要进一步关注人才保留。惠州和深圳人才互流最为高频,珠海对广州人才吸引力最强。惠州、珠海人才来源和流向TOP10城市较为相似,均为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外人才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其中深圳人才占比48.28%,广州人才占比27.39%。海外人才归国就业在金融最多,人才占比20.16%,其次是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人才占比18.01%。
报告指出,大湾区近一年新发职位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互联网行业(占28.84%)、通信产业(占12.18%)、汽车产业(占11.09%)。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建筑物业、金融、广告传媒教育文化、政府农林牧渔等行业人才占比远高于人才需求占比,有一定的人才溢出现象。互联网游戏软件、汽车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硬件、制药医疗、能源化工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人才供给占比低于人才需求占比,引才压力相对较大。
受大环境影响,房地产开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热潮退去,企业需求的人才占比下滑最多;相比之下,机械制造/机电/重工、电子技术/半导体、制药/生物工程、汽车/摩托车等国家大力倡导的实体产业人才招聘量占比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
电子通信、服务外包人才招聘难,金融、地产人才溢出明显。根据行业TSI指数可见,电子通信硬件、服务外包中介、制药医疗、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TSI指数较高,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近3年最热招的岗位集中在互联网技术、专业领域等岗位,市场人才较为稀缺,人才争夺激烈。金融、房地产、建筑、物业两个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影响,行业低迷,人才供大于求,招聘难度相较于其他行业较小。
粵港澳大湾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13.48%人才占比领先其他行业,其次是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排名第二,与其他两城市群TOP2行业分布一致。
粤港澳大湾区电子技术半导体人才占比居第三,京津冀该行业未入TOP10,长三角则排名第五。粤港澳大湾区电子技术半导体在产业地位以及人才聚集上有一定的优势,这与大湾区在该领域的重点发力以及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的带动效应呈正相关。
最难招职位中,排名TOP10的均为技术岗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企业对人才专业技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最难招的职能位列前三的分别是驱动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和Android。
报告分析,对比近3年企业发布的职位数据可见,企业发布排前三的职位分别是销售岗、产品经理、Java。2019—2020年发布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管理职能岗位。疫情暴发期间,电商快速发展,2020—2021年电商运营岗位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六到了第四。2021—2022年企业需要的岗位变化较明显,TOP10的岗位增加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硬件工程师、工艺/制程工程师(PE)。
与之对应的人才占比排名前十的职能以销售岗、职能管理岗为主,供需矛盾突出,现有市场人才难以支撑产业升级转型,大湾区未来需要加快技术人才培养与加大跨区引才力度。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日益明显,对比近3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招聘人才学历要求变化,硕博学历招聘需求3年逐年增长。
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教育程度数据可见,本科学历人才占比高达60.07%,排名第一,其次是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才,占比为20.88%。人才中统招学历占比81.26%,985/211人才占比35.86%。
从粤港澳大湾区硕博人才的工作年限与薪酬数据看,工龄与薪酬呈正相关,工作年限越长,薪酬越高。粤港澳硕士人才薪酬最高,平均年薪30.55万元,其次是京津冀,平均年薪28.8万元。同样,博士薪酬与工龄呈正相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博士中,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薪酬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优势明显,博士人才薪酬在5个城市群中最高,平均年薪为44.67万元。
大湾区金融行业硕士人才优势明显,长三角医疗博士人才占比最高。硕士学历人才主要分布在金融、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博士人才所在的TOP3行业是制药医疗、广告传媒教育文化、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
从城市群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硕士在金融、房地产、电子通信领域这三个领域相对更有优势,长三角硕士人才在汽车机械制造、制药医疗行业优势明显,京津冀在互联网和广告传媒教育文化领域硕士占比更高。长三角城市群集中了最多的制药医疗行业博士,其次为粤港澳大湾区。
调研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呈年轻态,3—8年工龄人才最多。人才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粤港澳大湾区该年龄段人才占比60.06%。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京津冀人才略显年长,35岁人才占比为36%。
粤港澳大湾区薪酬领先其他城市群,平均年薪21.71万元,长三角15.58万元,京津冀15.07万元。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香港平均年薪54.02万元,薪酬领先其他城市,其次是深圳和广州,平均年薪分别为25.54万元和22.40万元。深圳的人才跳槽期望涨薪幅度最高,平均期望涨薪22.25%。
根据猎聘大数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毕业院校地缘特色非常明显,TOP10人才毕业高校全为广东省本省院校。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占比最高,其次是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毕业后更愿意在当地就业,大湾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劲的产业发展势头对人才的吸引及保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人才的专业背景来看,工商管理背景位居第一,占比4.63%,其次为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报告指出,大湾区部分产业人才供需矛盾凸显。大湾区部分新兴产业,如汽车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硬件、制药医疗、能源化工等行业需求旺盛,但高质量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人才供需矛盾凸显。高质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相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硕博人才占比相对较低。近几年,各城市纷纷出台各类政策,加大人才奖励,高质量人才全国竞争激烈,人才引进难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虹吸现象明显,大部分人才集中在广州和深圳,湾区内其他城市引才压力大。
对此,专家建议,应绘制人才地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高地;应聚集大湾区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行业、领域,结合各类企业人才需求、人才现状、人才服务诉求等内容,編制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梳理各产业人才紧缺情况,联合开展招才引智,并针对性制定人才引进、人才发展等相关政策,搭建更为广阔的引才平台,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提升引才效果。
要与时俱进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竞争力;可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招聘,更加直接地向求职者展示企业雇主和招聘内容,助力企业扩大雇主影响、精准匹配人才、提高招聘效率。政府可组织多个企业直播或者走进校园,以政府背书、知名企业带动在求职端影响力;各企业高管、业务负责人或者HR负责人现身说法,解读行业特点、企业文化、未来战略,让求职者边看边问边投简历,在互动中扩大雇主品牌影响,提升人才吸引力。
应探索多层次引才机制,促进高端人才引入。基于大湾区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人才兼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指导等多种途径,柔性引进高精尖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专场招聘、在线招聘、依托猎头机构等方式,优化大湾区重点产业行业与专业紧缺领域的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对接,实现多形式引才。
应搭建人才引育协同机制,为支柱产业升级提供保障。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立足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和地方企业的融合,建立和完善各行业的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人才发展梯队建设,建立人才认证体系,促进人才升级,提升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人才跨区发展,打通产业人才跨区流通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