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盘活”文化遗产

2023-02-27 01:42吴妄
中国对外贸易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轴线盘活文物

吴妄

数字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习惯、行为和预期。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数字文化遗产的产生,在赋能文化遗产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AR和VR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了过来。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文物由实体转化为数字形式,以便更好地保存文物,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修复、研究、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汉斯表示,先进技术使得形式多样、独具风格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比如3D建模技术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修复、记录、保存和教育;利用无人机设备可以获取文化遗产的图像,用于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等。

据汉斯介绍,法国巴黎圣母院于2019年发生火灾,木质屋顶结构受损。当地政府目前正在努力重建受损部分。多亏火灾前的数字扫描资料,重建团队通过最新的现实捕捉技术、3D设计软件等,创建了与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完全相同的3D模型,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计划得以顺利推进。

“数字化的形式使人们能更广泛地接触遗产,不受任何物理和空间限制。通过各种媒体方式,数字内容使人们能够更深度地体验某一物品、地点、遗址或文化实践,而非仅仅接触一张图片。”汉斯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杨碧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数字化技术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以及文化遗产地利用数字化技術,在线上展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与公众进行互动,为公众足不出户参观文物和历史遗迹提供了可能。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挑战。杨碧幸认为,数字科技是有效促进文化管理和交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感的重要手段。

“希望数字化可以为遗产保护的从业者和公众提供更完善、更广泛、更平等的机会,同时提升世界遗产的管理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梅里·马达沙希认为,对疫情期间数字化在文化及文化遗产领域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非常重要,这可以为后疫情时代的政策和复苏途径提供参考。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起源于欧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最新发布的世界遗产地图上,遍布欧洲的遗产地标志覆盖了欧洲绝大部分区域,尤其是代表文化遗产地的标志数量远远超越世界其他区域。欧洲的41个国家共拥有367项世界遗产。欧盟及其成员国所采用的政策、保护措施、开发方式也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的范本。

据马达沙希介绍,过去几年中,欧洲大量文化遗产转变为数字资产,为欧洲文化机构、遗产、旅游和创意工业等领域创造了价值。这些信息更新和数字革新花费了4500万欧元,通过16个欧盟项目达成,旨在确保欧洲珍贵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其他支撑项目也正在同步推进,它们使用创新创意方式,建立了分析、阐释、理解欧洲文化思想史的新模式和新范式,进一步探索文化资产。

目前,许多着力提升欧洲民众能力建设的其他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推动创新数字娱乐和参与方式新路径。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建立由研究人员、学者、信息和通信技术专业人员、数字遗产专家组成的新网络,对欧洲文化遗产数字资产进行可行、可持续地跨边界、跨语言、跨部门的数字开发。

欧委会通过制定广泛政策、参与协调和财政资助的方式,支持成员国文化政策,强调文化产品数字化、在线获取、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欧洲数字文化遗产平台European与欧洲全境的数千家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合作,使文化便于获取和反复使用。

马达沙希指出,尽管许多欧洲文化设施由于疫情被迫关闭,但许多机构通过扩大数字产品实现了复苏。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欧盟委员会为文化遗产领域研究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且持续的支持,特别是在尖端技术领域。2014—2020年,“地平线2020”计划为数字文化遗产提供了总计近7000万欧元的财政支持,这些项目资金可能会随着下一个研究创新计划“地平线欧洲”延续。

“数字文化产品是欧洲文化及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国内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及网络可达性都将持续助力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建设统一的数字市场。”马达沙希称。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有6183家博物馆,馆藏6700万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世界遗产56项。面对如此庞大且丰富的文物资源,如何有效保护是一项重要议题。

前段时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代表了未来考古发展的新模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称:“目前,中国的文物和科技工作者已经携手创造了不少文化遗产+前沿科技的合作典范,一些科研成果甚至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数字化技术的加入为文化遗产插上了翅膀,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实现了让文物“说话”。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认为,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及活化利用上,充分用好5G、大数据等技术让文化遗产更加生活化,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中国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古乐曲、传统剧目、民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数字影像与档案。从3D打印还原的西安兵马俑,到AR还原的莫高窟壁画,再到以全真三维模型呈现的泉州出水宋船,文化遗产正在走进公众视野。

“公众的普遍参与已经成为文化遗产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文化遗产领域和科技界联手推出的‘探元计划’2022可谓应时应景,通过对典型案例和共性经验的梳理,为遗产端、市场端提供方向与信心,精确表达市场诉求,鼓励社会与产业的积极参与,共同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称。

近年,数字技术正在连接文化遗产与大众,“云游文化”的概念越来越盛行。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古老的文物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的日常。

“非现场旅游是前沿科技加文化遗产的必然结果,具有广阔的想象和市场发展空间,是校正文化遗产旅游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发展模式的一个好机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贾旭东认为。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都海江介绍,疫情期间,故宫博物院将积累多年的数字资源和产品进行整合,开辟了云游故宫专题,弥补了闭馆和限流期间多数观众无法到场参观展览的遗憾,让观众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和利用故宫丰富的数字资源。

“数字中轴”探索创新路径

历经700多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项目,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颇受关注。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介绍了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的探索实践。一方面,通过数字扫描技术,更清晰掌握了北京中轴线文物本体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保护修缮的精细化提供支撑和依据。另一方面,建立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通过数字测绘、三维扫描等手段,留存文物保护修缮全过程资料,为科研和展示积累了丰富的“数字资产”。其中,“数字中轴”项目通过虚拟现实场景、5G、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遗产监测数据等信息,还原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场景。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腾讯研究院副院长舒展介绍,“数字中轴”项目建设分为三部分,包括北京中轴线数字展陈、北京中轴线IP强化、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指数。

“希望‘数字中轴’项目既能助力申遗,也能探索出一条数字科技助力文化遗产实现社会价值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舒展说。

猜你喜欢
中轴线盘活文物
北京“实景三维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文物的栖息之地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五侨联动”盘活 社区侨务出新
还得靠国庆档盘活 2019年10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