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片段欣赏
窟中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那么轻盈飘逸、潇洒自如、妩媚动人。
反弹琵琶的舞伎与漫天散花的飞天,是茫茫西域中佛文化与汉文化相融的结晶,是千年丝绸之路的文化标志,它的出现,让世上所有的纤巧都黯然失色。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舒展,悠然自在。那轻柔曼妙的舞姿,千年不枯的娇嗔,激活了所有人物与鸟兽的灵魂。
知道灯光与呼吸的潮气会破坏壁画千年苍老的皮肤,每进入一个洞窟,我都屏声静气,用眼睛去凝神,用心灵去感受这灵性的历史、生命的艺术与奢侈的美雅。每一个洞窟,都像一个盛满千年梦境的殿堂,我看到在红尘之外色彩斑斓的雅致,看到在凡间之外梦幻与理想的组合,读到在泥土和彩色线条组合下佛的威严和人的恭敬,读到在千年时光里人类心灵跋涉的艰难与欣慰。这浩渺的工程,这千年的感动,这永世的荣耀,需要多少代人生生世世的寂寞和艰辛来换取啊!
(作者谢锐勤,节选自《甘肃莫高窟:千年的感动》)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
●片段欣赏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文中认为:“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万亿化身,罗列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1934年7月12日,著名文学家冰心游云冈后写日记赞叹。
“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1935年,著名作家郑振铎在《云冈》中感慨,“必须到了那个地方,流连徘徊了几天、几月,才能够给你以一个大略的美丽的轮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地看。你得仔细地去欣赏。”
云冈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颇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较为浓郁,而中晚期的石窟造像又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在对云冈的石窟建筑艺术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之后,梁思成感触良多,他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研究的问题。”
(作者王学涛,节选自《“云”端行走,“云”游世界》)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片段欣赏
悠扬钟磬穿越千年时光,行走在龙门石窟古朴的青石板路上,眼前的石窟造像犹如一尊尊亲临历史的长者,静伫在这里已有千载光阴。他们承载历史的辉煌,诠释艺术的精湛,传递文化的大美,为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讲述着龙门石窟传承千年的璀璨文明。
莲花作为佛教的圣物,在佛教中几乎无处不在。在龙门石窟,你可以看到佛祖降生、步步生莲的佛传故事,也可以看到端坐莲花宝座、头戴莲花宝冠的菩萨和手捧莲花的供养人像。可以说,龙门石窟将莲花之美丽和圣洁用艺术的语言作了完美的解读。
凿于北魏时期的莲花洞中将莲花与造像衔接得美妙绝伦,其直径大有丈余,整个洞顶以莲花为宝盖,花心正圆,花态饱满丰润,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个盛开的莲花图案,有三个明显的层次:最凸起的第一层是饱含莲子的莲蓬;第二层是以莲蓬为中心,向四周展开的双层莲瓣。双层莲瓣雕刻得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十分逼真;最外一层,则是为了烘托和映衬所雕刻的忍冬草花纹围成的图案,它同莲花浑然一体,使得整个窟顶成了佛国世界的凤荷莲池。在莲花的周围还镌刻着六身飞天,她们头挽花髻,细腰长裙,天衣飘动,裙带当风的飞舞动作,与盛开的莲花动静相生,使这一既富丽又典雅的宝莲藻井顿时生机盎然,趣味良多。
龙门莲花雕刻,是瑰丽的河洛文化惊鸿之一瞥,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见证。那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之美,中华佛教的神圣之美,博大精深的哲学之美,都通过冰清玉洁的莲花得以解读。
(作者张哲南,节选自《龙门石窟莲花,厚重的文化之美》)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384-417年,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片段欣赏
有一座孤峰,如麦垛之形,立于天水小陇山。附于孤峰阳面的石窟,在千年四季中磨砺韧性,在古往今来中焕发旧貌。这里,散发的是浓重的历史气息,传承的是深沉的佛教文化。
一条丝路通道,来往中西高僧、交流经典文化、回荡千年风云,数代名工巧匠成就了小陇山上的千年佛国——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各洞窟间以栈道相通,而此栈道异常惊险。关于栈道,民间有“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传说。古时候,麦积山石窟为皇家石窟,建筑要求较高,开窟难度较大,所需木材较多。为了确保“皇家石窟”的规模和“崇高”的地位,工匠须先将木柴累积,再搭脚手架至接近麦积山巅处,从高处开窟造像,层层往下造。造好洞窟后,从层层脚手架中拆除一部分,再留一部分作为栈道,便于通行。
麦积山属丹霞地貌,宜开窟却不宜石雕,因此石窟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在雕塑题材上,有佛像、菩萨、弟子、飞天等。石窟因洞窟位置较高,且位置偏僻,在古代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人迹罕至”的局面,因此纯正的雕塑原作得以保存。
(作者熊成慧,节选自《小陇山上的千年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