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强 李燕芳
1943年,河北涞源,劳动英雄韩凤龄背着自己种的大南瓜 白连生/摄
“白石山上草青青,白石山下有个银坊村,银坊村有个女英雄,名字就叫韩凤龄……”。这是20世纪40年代,传唱于河北省涞源县境内,旨在歌颂劳动英雄韩凤龄的一首革命歌谣。
1904年,韩凤龄出生于河北省唐县西北部一个名为周家堡的小村庄。她很小的时候就和家里人去地里干农活,闲暇之余还学会了纺线、织布等手工技艺。她17岁丧母,19岁嫁给了河北省涞源县银坊村比自己小4岁的门常德,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党中央选派了一批干部到晋察冀的广大农村地区宣传抗战,号召广大农民跟着共产党抗击日寇。派往银坊村宣传抗日的干部是曲正平。通过曲正平的抗战宣传工作,韩凤龄第一次听说了共产党,为党的抗日政策感化鼓舞。之后村长找她谈话,让她组织妇救会。1938年6月,韩凤龄担任了银坊村的妇救会主任。在涞源县妇救会的指导和部署下,韩凤龄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妇女战斗团体,每天带领妇救会会员学习站岗放哨等军事活动。由于工作积极、成效显著,韩凤龄在193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韩凤龄不畏辛劳的支前精神和不畏强敌的抗日斗争勇气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39年在雁宿崖战斗中,她带领妇女群众到前线慰问伤员,不仅给战士们烧开水、煮鸡蛋、熬小米绿豆汤,还帮忙给受伤战士包扎伤口;在黄土岭战役中,她不眠不休地带领妇女们帮助前方战士烧水做饭、缝洗衣物、照顾伤病员,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2年10月,由于日寇扫荡,驻扎在银坊村的八路军要进行战略转移。有一个战士得了小肠疝气不能长期行走,稳妥起见,部队把他托付给了韩凤龄和他的丈夫门常德照顾。为了保证战士的生命安全,韩凤龄把他带到了距离银坊村不远处的泉子沟,把他藏到崖壁缝里躲避敌人的搜捕。韩凤龄每天负责照顾生病的战士,不仅给他送吃的,而且为了让战士休息好,还要趁敌人睡觉后把他接回村里来。有一次,韩凤龄刚送完战士,就碰到了鬼子。鬼子问她有没有见到八路军和伤员,她闭口不言。不论敌人怎么问她,她都不说话。鬼子用枪托打她,还用刺刀逼她,她被敌人不断打倒、拉起、再打倒。直到日军集结号吹响,敌人对韩凤龄的审问和拷打才停止。二十多天后,鬼子扫荡结束,韩凤龄又四处奔波打听治疗小肠疝气的方法,终于找到了一个专治小肠疝气的偏方。她每天按时熬汤药给战士喝。最终,在韩凤龄的悉心照顾下,患病的战士终于痊愈,并顺利归队。
除了支前工作、掩护患病战士以外,韩凤龄还在农业生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农业生产战线的劳动英雄。
1940年,晋察冀边区发生了灾荒,物资匮乏,严重缺粮。在这样的情况下,边区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给银坊村人民拨了300元的补助费用和一些粮食,让大家自发组织起来参加生产以应对灾荒。韩凤龄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带头人的角色,她带领着村里的妇女积极开展生产,与男劳动力一样搬运沙子、开垦荒地、修建蓄水大坝、耕地、耙地、平地,争分夺秒地抢收割、抢播种。在韩凤龄的带领下,银坊村广大妇女辛勤劳作,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种了100多棵树并开垦了70多亩荒地。到了秋收时节,五谷丰登,村里冬、春季的粮食供给有了保障,成功地战胜了灾荒。鉴于韩凤龄在农业生产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晋察冀边区政府于1940年7月1日组织召开劳模大会,授予她“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还奖励她一个书包、两匹手工纺织的布和十二支铅笔。
劳动英雄韩凤龄组织银坊村妇女编草帽 白连生/摄
1941年,为了开展生产运动,韩凤龄带领村里的妇女组建了拨工互助组。互助组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村里没有劳动力或比较懒惰的妇女进行锄地、耕种,进而鼓励、带动她们积极参与生产。互助组在进行锄地工作的第一天,韩凤龄就以身作则,跟互助组的成员讲解锄地的具体方法,包括如何起锄,如何落锄,手把手地教她们正确的动作,确保她们都能学会。在韩凤龄的带领下,互助组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村里有位妇女,丈夫去世了,有两个女儿,平常十分懒惰。这位妇女经过韩凤龄的教导关怀,思想方面有了极大地提升,改变了以往懒惰的生活习惯,不仅和自己的大女儿加入了拨工互助组,还做起了买卖,有了收入,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韩凤龄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还在副业生产方面团结、带领村里的广大妇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韩凤龄带领广大妇女所进行的副业生产主要包括纺线织布、编织草帽等。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在纺线织布的过程中一些妇女纺织基础差,还有一些妇女由于家里比较困难,晚上点不起灯油,没办法纺织。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韩凤龄就找了一些纺织技术比较好的妇女当领头人,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使得其他妇女们的纺织技术普遍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她还让那些因家境贫寒而点不起灯油的妇女晚上到自己家来纺线,既解决了实际困难还增强了妇女们在纺织工作中的经验交流。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韩凤龄还非常注重生产技术的探索与推广。抗战时期,由于日寇的封锁和物质条件的匮乏,银坊村的群众普遍贫困,很难有钱买到彩色的布,衣服的颜色也普遍都很单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韩凤龄就亲自进行试验,用蓝靛染布,最终经过多次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不断在村里推广染布技术。经过韩凤龄和妇女骨干们的不懈努力,村里大部分人也都穿上了有颜色的衣服。此外,为了让村里的妇女们每个家庭都能养一只鸡,韩凤龄专门去找孵鸡英雄杨玉枝,请教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人工孵鸡。掌握人工孵鸡技术后,韩凤龄在村里广泛推广并进行实地指导,很快就实现了村里家家户户养一只鸡的目标。
除了在村里推广养殖技术外,韩凤龄还利用农闲带领广大妇女群众通过编织草帽增加经济收入。韩凤龄首先是动员并带领村里的妇女收集麦秆,麦秆收集工作完成后,韩凤龄就带领妇女们学编草帽,起初大家编得草帽都不是很好看,但经过不断地训练,妇女们编草帽的技术也就越来越好。编好的草帽统一交给妇救会,既完成了生产任务,也使得村里的广大妇女群众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妇女们的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韩凤龄有着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在抗日斗争和农业生产等方面能够勇于克服困难,不怕挑战,不愧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女劳动英雄,她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辛勤劳作的精神将永远屹立于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