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词人的扬州情结

2023-02-26 23:18刘星晨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6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宋词

[摘  要] 北宋时期,扬州因政治繁荣、文化兴盛以及经济发达而成为文人书写盛世的主要对象;到了南宋,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频繁的战争使得文人对扬州的书写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宋代词人书写的扬州内容主要包括对扬州繁华的赞美、对社会乱离的担忧和家国沦陷的悲痛,其书写的情感特质颇为丰富,既呈现了繁荣时期的扬州之景,又展现了两宋之际城市衰败下的文人之趣和历史之叹。

[关键词] 宋词  扬州情结  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 J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6-0093-04

北宋时,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达、市民生活高雅,是文人心中风雅的江南水乡。随着北宋由盛转衰,扬州作为抗金前线,因连年战争而衰败。但“扬州”这个词语,并未随其政治地位以及功能的变化而退出人们的视野。相反,它根深蒂固地渗入宋代词人的精神世界,许多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深沉的理想和情感,构成了宋代词人的一种普遍情结:扬州情结。

一、宋代词人扬州情结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家创作时,为了营造完美意境,以情感倾注其中,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1.对扬州繁华的赞美

北宋时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文人大多通过描写花前月下、美酒美人的惬意生活来抒发对扬州繁华的赞美以及自己旷达的人生胸怀。如苏轼《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扬州的良辰美景消解了苏轼在颍州因见百姓饥饿而彻夜无眠的愁苦。作者化用杜牧诗句,通过借酒浇愁、与美人为伴来化解政治失意的心绪,以惬意舒适的生活来排遣寂寥落寞的心态。

也有词人在离开扬州以后,通过写词表达对扬州生活的怀念,从侧面体现词人对扬州繁华之景的喜爱。如晁端礼的《雨中花·豆寇梢头》:“豆寇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惊。”词人追忆在扬州同欢爱者交往的日子。再如吴文英的《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1]词人追叙昔日同所恋女子话别的情景。这些词作多从生活场景出发描写扬州的繁华。

2.对社会乱离的担忧

扬州的历史变迁映照着文人的身世际遇,因此,文人多以写词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时局动荡的担忧以及仕宦失意的扬州情结。如贺铸《雨中花·回首扬州》:“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徒怅望、碧云销散,明月徘徊。忍过阳台折柳,难凭陇驿传梅。一番桃李,迎风无语,谁是怜才。”作者将自己的遭遇与城市变迁结合在一起,怜伤城市衰败之景,担忧社会时局動荡,抒发一切已物是人非的落寞之情与愤慨之意。

古城扬州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南宋词人歌吟扬州的同时又忧国忧民,担心国计民生,奈何自身才华无处施展,只得通过追忆先贤来寻求片刻的精神慰藉。如方岳的《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蘋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作者登临平山堂,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昔日扬州繁华的样子,追忆欧阳修、苏东坡等先贤,除了仰慕之情外,还写出了沧桑之感,抒发了作者因中原沦落,宋朝未能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

南宋士人壮志难酬,只能将自己的际遇与家国之思联系在一起,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同时他们也通过追忆苏轼、欧阳修等先贤来表达对国家政局的担忧。这些词作与北宋初期咏叹扬州的词作大不一样,一反当时柔情绮丽的风格,融入词人的家国之忧,他们既有收复失地的壮志,又有建功立业的决心。

3.对家国沦陷的悲痛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以及家国的沦陷,使南宋时期的文人陷入了亡国之恨中。作为曾经的抗金前线,爱国文人面对这残破不堪的旧地抒发亡国之痛、家国之思。如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作者以黄河泛滥后洪水横流比喻金人的入侵以及国家的灭亡,以“千村狐兔”的场景,表现战争使土地荒凉与百姓的惨状。

金兵的入侵破坏了人们安定的生活,随着北方沦陷,众多文人纷纷南下,面对残破不堪的故国,他们抒发亡国之思,表达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思进取的奢靡生活的批判。文人心中悲痛多在古今对比中显现,以昔日扬州城的繁华对比今日的寂寥与残破。当南宋文人看到扬州眼前之景,自然而然会想起北宋年间的热闹与繁华,可惜盛世一去不返,在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中,词人的扬州词作中暗含着对故国的追忆之情。

二、宋代词人扬州情结的缘起

扬州历史悠久,其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中写道:“扬州之名昉于禹贡,广陵其境内地也。”[2]据历史记载,当时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范围不同,故扬州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扬州的建城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吴国时期。吴王夫差出于军事目的,在扬州城驻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公元605年,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扬州成为一座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至唐代,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时称“扬一益二”。北宋时期的扬州和唐朝时期相比,行政区域缩小,但扬州仍是北宋重要的城市。到了南宋时期,扬州一直处于战乱中,作为抗金的前线,扬州在战火中遭受巨大损失。

李廷也在《唐代扬州史考》中写道:“扬州古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春秋末到唐,以唐为最盛;后期从宋、元、明到清,以清为最盛。”魏晋南北朝期间经济萧条,在唐朝期间,扬州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快速发展。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五大水系,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作为运河沿岸的城市,因交通便利,扬州获得了飞速发展。北宋时,国家政局稳定,尤其重视水运,形成了以汴京为中心、连接北方和南方的水路交通网,扬州由此得益。

唐宋时期,如果政治稳定,扬州的经济就繁荣。《春江花月夜》中所描写的景色均是唐朝时期扬州近郊的景色,自此,扬州之月逐渐走进文人的视野。北宋时期,使用杜牧“扬州梦”“骑鹤上西楼”等典故的词作众多,这是因为当时的词人受到了唐朝时期的创作风气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文人创作不似北宋时期具有风流雅致的人文情怀,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打击了文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因此,他们多书写壮志难酬的悲凉,抒发对亡国的怀念之情。

两宋之际,由于战争不断,宋代作家的民族意识空前自觉,民族情感日益高涨,借扬州的现状表达对国家政权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担忧,成为扬州词中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精英的士大夫强烈的入世精神,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另外,宋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对个人仕途的担忧和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等扬州情结,体现了宋代词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

总之,唐朝时期文人对于扬州的描写多以赞颂其繁华为主。北宋年间的扬州词作多延续唐朝静谧美好的扬州城形象。但在南宋文人作品中,词人多是在对现实的描写中寄寓了怀念故国、渴盼早日收复失地的美好愿望。清朝以王士禛、陈维崧为代表的扬州唱和盛极一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词的中兴。尽管各个朝代均有吟诵扬州的词作,但宋代所书写的扬州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扬州受到了战争的摧残,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

三、宋代词人扬州情结的审美意蕴

扬州经历了历史文化变迁与荣辱兴衰,作者将特有的感情、体验、情绪和情感融入作品中。南宋词人不论是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还是对仕宦失意的忧伤,其扬州情结都是以感伤为基调和特点的。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忧伤与无奈,源于人类无法超越生存境遇的生命体验,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普遍情绪,也是文学表现的一个基本传统。宋代词人扬州情结的感伤特质是宋词表现的一种普遍情绪,这种情绪是深沉的,也是真挚的,它源于词人无法超越生存境遇的生命体验,它的产生与词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密切相关。

1.扬州之景

北宋时期,国家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空间的扩大,为文人书写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环境条件,因此留下了众多佳作。在这些词作中,文人多追随唐人脚步,作品也大多描写扬州风月与人物场景,借此寻求精神寄托,抒发人生感慨。

二十四桥与明月是扬州特有的地理现象。二十四桥,一说为古代扬州城内的二十四座桥,一说为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得名。二十四桥与高悬的明月都是扬州曾经繁华的见证者,北宋时期的词人也多通过描写扬州风月的美好来表露当时的心境。如李之仪的《满庭芳·有碾龙团为供求诗者,作长短句报之》:“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谁赋红绫小砑,因飞絮、天与风流。春常在,仙源路隔,空自泛漁舟。”

南宋中期著名词人史达祖《临江仙·闺思》也发出了唯愿相思常在,魂绕扬州的感叹之情:“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北宋词人对扬州的描写受到唐代诗人的影响,因而在扬州的描写中,多追随唐人脚步,极尽想象与夸张,描绘绚烂多彩的扬州风月。

2.文人之趣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是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主持修建,欧阳修与各路文人在此处聚集,交友游玩并作诗,因此被视为文人风雅的殿堂。

平山堂建于山清水秀、远离世俗喧闹的地方,清静淡雅的生活环境使其成了宋朝词作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3]作者在送别好友之时,同时追忆曾经在平山堂的诗酒风流场景,词作既是对友人勤恳工作的劝勉,又塑造了词人自己风流儒雅、豪放乐观的“文章太守”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现了一个豪气万丈、才华横溢的词人形象,同时也是对友人才华的赞扬,豪迈之情一气呵成、不落窠臼。

在《答通判吕太博》一诗中也能看到欧阳修在平山堂中的活动,作者自注曰:“予尝采莲千朵,插以画盆,围绕坐席。又尝命坐客传花,人摘一叶,叶尽处饮,以为酒令。”[4]这一段描写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生活的艺术化气息,同时将文人的雅兴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后世文人对风雅生活的追求产生重要影响。

在宋代乃至以后,平山堂在文人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后世的文人因追随欧阳修、苏轼,所以对平山堂心向往之。二人作为扬州的官吏,勤勉政事、关心家国百姓,贤良清正的形象与平山堂文化融为一体,于是平山堂成为贤吏善政的象征。南宋后,由于国运衰微,词人在感叹自身身世际遇的同时也追忆前贤、怀念故国。如王奕的《临江仙·和元遗山题扬州平山堂》:“几阕平山堂上酒,夕阳还照边楼。不堪风景事回头。淮南新枣熟,应不说防秋。”“不堪风景”出自《晋书书·王导传》:“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涕。”王奕在此引用这个典故,说明人事已非,故国已不再。每逢秋季,边塞多会发生异变,战事频繁,因此边境将士会格外注意边防之策以及抵御外敌。而今故国已亡,自然谈不上防秋,词人的亡国之痛在此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扬州的变化也映照了文人的身世遭遇。南宋词人登临平山堂,没有北宋词人那般欢乐与惬意,面对今日的衰败之景,多表现对国家政局的担忧,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难以建功立业的愤慨之情,其间透露出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的悲哀和虚无之感。因此,平山堂由前期的风雅殿堂逐渐转变为文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成为扬州情结的重要审美意蕴。

3.历史之叹

周密《齐东野语》记载:“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从这段记载来看,琼花以自身美丽与高洁的品性,赢得了文人青睐,因此扬州琼花成为扬州独特的地域标识。

由于扬州琼花生长条件的限制,其难以移植到别地,又加之其外形美丽无比,故而被文人视为品行高洁的象征,历代文人吟诵此花的诗词不计其数。如韩琦的《望江南·维扬好》:“维扬好,灵宇有琼花。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玉破香葩。芳艳信难加。如雪貌,绰约最堪夸。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来会列仙家。”琼花因自身外形的优雅引无数文人歌颂它。同样以琼花喻人、以人比琼花的词作还有郑觉齐的《扬州慢·琼花》:“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5]人花合写,相互映衬,从隋炀帝赏花的急切烘托出琼花的美丽不凡,可见郑觉斋对琼花的由衷喜爱。

琼花独属于扬州,花的命运与宋室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南宋时期,文人常常借此花来怀念故国。如周密的《瑶花慢·朱钿宝玦》:“金壶翦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乱长安蜂蝶。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6]周密作为南宋词人,见证了国家的兴亡衰败,以此词来讽喻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腐败风气,同时悼念故国,抒发亡国之思。

琼花的书写使其成为独属于扬州的花卉意象,当南宋詞人看到盛开的琼花之时自然会想到北宋年间文人赏花的热闹场面,可惜盛世已经一去不返。因此南宋文人常通过书写琼花来追忆昔日的繁盛。

四、结语

本文通过扬州之景、平山堂和琼花这三个特殊的意象,分析宋代词人扬州情结的审美意蕴。宋代词人通过扬州绚烂的景色衬托城市的繁华,描写其诗酒风流的快意人生。在交游宴饮以及平山唱和中,词人抒发自己不慕名利之感以及在诗酒人生中追忆前贤、忧思报国之情。词人在登临怀古和古今对比中体会到人生世事无常,因而在诗酒唱和中寻求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 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2] 阿克当阿修,姚文田.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扬州:广陵书社,2006.

[3] 唐圭璋,王仲闻,孔凡礼.全宋词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崔铭.宋代文人与城市意象的生成演变[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 陶文鹏,赵雪沛.论宋词拟人手法的泛化与深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 唐圭璋,王仲闻,孔凡礼.全宋词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 唐圭璋,王仲闻,孔凡礼.全宋词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周益,姚丽君.从长安、扬州的繁荣看唐代城市个人消费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S2).

[11] 韩成武,韩梦泽.民族志士的深思与呐喊——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赏析[J].名作欣赏,2008(13).

[12] 葛永海.历史追忆与现世沉迷:唐诗中的金陵与广陵——以江南城市文化圈为研究视阈[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13] 陈恒,奚昊捷,常程等.西方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历史教学问题,2010(2).

[14] 王宏武.刘克庄词作格调略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

[15] 陈艳芳.唐诗与扬州[J].文学界(理论版),2012(5).

(责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刘星晨,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宋词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人文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