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娟
在与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工作交流和业务通联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新闻宣传报道的同业联盟矩阵中承担着越来越“硬核”的角色,县域外宣工作不仅有力展示了基层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活力,同时在树立地方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笔者以县融外宣在新闻联播类节目中发稿为例,拟从方向目标、供稿内容、机制建立、队伍建设等方面,联系实际操作环节中的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县域外宣对接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宣传平台的做法成效和动向趋势。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生动展现县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实践和经验成果,时代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县级融媒体中心以新的重任。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巩固新闻舆论阵地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截至2022 年8 月,全国共有2585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与中央级、省级、市级媒体一起构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笔者在走访安徽部分县区融媒体中心时发现,一些优秀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跳出新闻”发展媒体,朝着“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方向拓展,已经从“全面建成”进入到“建强用好”的阶段。在宣传报道方面,更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舆论引导的阵地,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党委宣传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第一时间准确传达权威主流声音,推动中央精神的精准落地;另一方面,组织联系群众,用基层的群众故事、奋斗的典型案例弘扬主流价值观,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积极对接中央级、省市级主流媒体,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有力承担起“小中心”的“大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联播类节目也在不断创新求变,通过新闻内容与传播技术的相加相融,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作为媒体主力军的“基层连队”,县级融媒体需要更好适应网络主战场,促进融合传播。在外宣供稿中,要密切关注上级台新闻采集和传播方式的新变化。比如,2022 年国庆期间,《安徽新闻联播》推出全媒体自拍式报道“我为家乡代言”,全程采用UGC(用户内容采集)方式,在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的积极配合下,把活跃在安徽各地的12 位网络达人动员起来,通过他们录制的短视频宣推家乡的美景美食、风土人情和崭新变化,展现出小康生活图景下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再比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河北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动河北广播电视台和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出竖屏短视频日播栏目“百姓看联播”,对《河北新闻联播》的时政新闻进行通俗化解读,用百姓视角重构新闻宣传的叙事逻辑,探索主流新闻节目的守正创新、融合传播。对县级融媒体来说,外宣工作也要适应传播新规律,立体化谋划,创新采集方式,实现多样化供给,在提供传统新闻稿件的同时,开发原创的短视频、图文等融媒体产品提供给中央、省市级媒体的新闻客户端,让一条新闻变成多个产品在多个平台“多点开花”,达到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效果。
立足本土发挥地域优势,找准定位明晰着力方向,让宣传报道始终同县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在新闻实践中,“小中心”亦可展现“大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有特色、有亮点,创新活力迸发,涌现出一批县域发展的“特长生”“尖子生”。全球每三双袜子至少有一双来自浙江诸暨;全世界一半的眼镜片在江苏丹阳制造;湖南邵东一年生产的打火机,串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20 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节目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专栏,报道县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用微观视角呈现宏大主题。同时,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线调研”专栏中,更多地关注基层一线特别是县域发展的新动向、新气象。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和央视做好深度对接、全力配合做好供稿?2023年7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的《一线调研:小刷子“刷”出大产业》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镇,小小的刷子每年能带来100多亿元的产值。散布村镇的小产业是如何发展成行业规模国内第一的特色产业集群?当地县级融媒体多年来一直持续跟进相关报道,并注意和省台新闻中心紧密对接,先后从产业脱贫、技术创新、集群发展、展会经济等多方面充分报道,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央视地方部注意到这个“专精特新”的产业现象后,积极配合省台做好预采,根据中央台编辑指导现场随机应变发现新的细节,进一步优化调整报道思路和方向。最终,稿件从汇编稿件中一个点到改成以3 分多钟时长的单条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呈现,精彩讲述了“专精特新”小刷子产业发展的生动故事。
安徽有50个县、9个县级市、45个市辖区,县域经济发展一直十分活跃。2019年,安徽启动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各个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涌现出了许多鲜活的实践案例。《安徽新闻联播》作为重要宣传阵地,2023年5月开设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专栏,规模化、体系化、常态化推出记者基层蹲点式调研报道,立足讲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彩故事。此外,《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安徽实践》《改作风提效能促发展安徽在行动》《深化“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专栏的开设都为展示县域经济提供了平台窗口。县域外宣要发挥好地方的优势,深度聚焦县域发展,比如发展“专精特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产业龙头领跑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县域经济支撑力、“比武打擂”自我加压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新业等,深入挖掘捕捉各地“轻舟勇过万重山”的鲜活实践、典型做法,讲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彩故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年后的第一个春天,各地都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省市“新春第一会”要求,呈现“开年就开跑”的新气象,彰显“起步即冲刺”的新作为。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就开展了“三拼三比”活动,即“拼出新动能、比招商质效”“拼出新干劲、比投产达效”“拼出新作为、比作风成效”,以“赛马打擂”的形式催生发展新动能。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新闻部在得知这一线索后,与当地媒体紧密对接,找到在第一次擂台赛中失利得“黄旗”的铜官区西湖镇镇长黄海,寻找人物故事,重点跟拍两次擂台赛之间镇长黄海和同事们的努力付出,并追踪第二次擂台赛他们的表现与成绩,报道围绕主题找细节、围绕过程找冲突,努力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最终播出的《黄镇长摘旗记》,生动展示了县区党员干部争先进位的信心决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改革发展的基层一线,正是无数个党的基层干部勇担使命、务实进取、奋发有为,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秘笈”中的“角色担当”,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走深走实挖掘报道。
乡村振兴一直是主流平台的报道重点。作为县融外宣来说,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三农工作大局、力争站在全国格局来观察、分析、采撷县域在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经验,进而梳理选题线索,争取让更多选题能进入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宣传平台的“选题筐”。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多年来,各级新闻联播类节目一直紧扣关键农时节点,做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中国粮”报道。看似农业“四季歌”,但只要挖掘特色,找好角度,就能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2023年,安徽省委提出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大文章。“粮头食尾”意味着向粮食的精深加工要效益、创价值、求突破,农业既要追求产量,更要注重效益和质量。亳州市涡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安徽省首个小麦单产千斤县,如何改变小麦大县只能卖小麦的困境,当地政府一直琢磨做“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文章,通过招引企业构建一条留在县域的产业链。当地融媒体中心记者配合省台记者采制了《一线观察:小麦变身记》,及时报道了颗粒归仓以后,麦子如何变成面粉,作物如何变成食物,从丰收到增收,从吃饱到吃好的跨越是如何实现的。稿件先后在《安徽新闻联播》、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等栏目播出,生动诠释了在实施“粮头食尾”工程中,从大户到企业再到政府,大家都在将市场意识、经济思维融入到农业工作中,不断延伸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链条,报道既有新意又有深意。再比如,如何用画面语言展示科技强农的新成效?在近年来的“三夏”新闻报道中,霍邱县融媒体中心作出有益的探索。记者在使用5D、R5 单反相机、GOPRO360 全景相机、航拍等拍摄设备时,敢于突破一些镜头拍摄的方式方法、角度维度。例如在拍摄丰收的麦穗时,记者在固定一套打底画面的同时,借鉴尝试新媒体、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寻找着阳光与麦穗重叠的角度,试着拍了一组“追光麦”,取得了不错的视觉效果。为了展示机收效果,记者想了很多自制“土办法”:胶带双面胶粘、扎带铁丝捆,甚至还自制了模具把360 相机固定在插秧机上……由于画面出彩,霍邱的“三夏”报道稿件先后被央视、省台新闻联播、新媒体平台采用,用稿率直线上升。
新时代新征程上,各县区都在谋划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新画卷。生动反映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记录好时代变迁中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县级融媒体更要发挥好贴近基层的优势,用“脚力”踏出坚实足迹,用“眼力”发现乡村产业发展、党建引领、文明实践等方面的动人故事,用“脑力”创新表达方式与报道角度,用“笔力”写出锦绣文章,让更多的作品在“央媒+省媒+市媒”的媒体宣传体系中精彩呈现。
关于中国式县域治理,基层有着丰富的实践场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生幸福指数是各级主流媒体报道的重点。笔者观察到,今年以来,浙江广电集团在全省选定了12家市县级媒体单位作为首批基层观察点,7月份《浙江新闻联播》推出了《川源蹲点观察·“浦江经验”进行时》系列报道。“浦江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当下,如何学习好、领悟好、传承好“浦江经验”?报道分为《“浦江经验”进行时(上)直奔基层访民情办实事》和《“浦江经验”进行时(下)用治理新效能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两篇,生动讲述了浦江县党员干部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方法创新”,让“浦江经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从报道呈现来看,筹备新闻选题、寻访历史资料、对接采访对象……很多工作都是浦江县融媒体中心主动积极作为发挥地域优势而配合完成的。基层观察点的设立,是为了探索建立蹲点报道垂直贯通赛道,推动省、市、县三级主流平台共策划、共开发、共传播,就是引导记者蹲下去,深入调查研究,把好新闻打捞上来,丰富提升各级联播主流传播力。
截至2023年8月8日,安徽广播电视台也已在全省16 个地市揭牌成立12 家融媒体记者站并有序运转,广泛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合作,激发基层新闻内生动力。以此为“支点”,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应加快推进“扎根行动”改革,主动作为。要坚持把目光更多对准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更多向上级台主动报题,提高新闻供给质量,讲好“小城故事”,着力提升主流宣传品质,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在实践中,一些县外宣底子较薄,尤其是当下越来越多的“95 后”“00 后”年轻记者编辑充实到县级融媒体一线后,因方向不明,经验不足,在新闻联播类节目中的发稿成绩不够理想。如何培养一批富有专长的适应不同终端的“多面手”,打造一支坚守基层、勇于担当的外宣队伍?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强学习教育。首先,要讲政治,树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持之以恒淬炼政治能力。从事县域外宣工作的记者编辑要胸怀“国之大者”,紧贴基层践行“四力”,担当使命、主动作为。其次,要有职业自信,不论技术发展怎样日新月异,不论新兴媒体怎样势头汹涌,都改变不了新闻内容的精神产品属性,内容是媒体的生存根基,只有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才能获得用户与收益。再次,要锤炼作风,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深度。策划、选题、采访、写作的过程,从来就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叠加的过程。做好新闻工作,除了扎实、勤奋,没有捷径可走,信手拈来的从容自信,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构建制度优势。如何让外宣记者气定神闲地处于战备、战斗状态,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组建较为精干高效的外宣团队,重点稿件、急约稿件由外宣团队来完成,同时在外宣设备、奖励机制上重点保障,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评规则、评分标准等。同时对县级融媒体来说,还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打破身份界限,破解聘用人员工资结构较为单一、收入普遍较低的问题,从而让从事外宣的同志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尊严、生活上有快乐,心无旁骛地建功立业。
提高通联默契。目前各县级融媒体外宣竞争比较激烈,以《安徽新闻联播》对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月度发稿排名来看,排名靠前的县融上稿共性有:一是出稿量大,各种类型齐开花。二是质量有保证。文稿结构对路,选点较为精巧,画面和同期声基本没有大毛病。三是与编辑能顺畅沟通。包括及时报题、做稿拿不准时主动与编辑商量、传输画面及时通报等。同时在紧急约稿中,敢于接受挑战,领受任务后,信守承诺快速反应,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确保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做到稿件传输前在新闻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方面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和不当画面。
大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这一顶层设计,进一步巩固了党中央与基层的连接,打通了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新闻战线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效的检验,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当地的对外宣传力量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县级融媒体中心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