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解决“三农”问题,并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打赢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切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坚持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和人民立场,充分运用创新性思维,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振兴什么”“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要问题,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谱写“三农”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乡村振兴不只是一方面的振兴,而是多重、全面振兴;是全系统、多方位、全领域的振兴;是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施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用发展的眼光巩固和创新脱贫取得的成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1]。
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包容性的发展理念,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出发点,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战略精准实施,缩小地区、等级收入差距,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在更平衡、更充分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达到渐进富裕、共建富裕、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难点在农村,短板在农村,同时发展潜力也在农村。必须要正确处理共同富裕中长期和短期目标、顶层和基层实践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作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把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2]。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我党历经百年征程,经久不衰,与时俱进地推进现代化共同富裕,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实现了对共同富裕的有效实践探索,其历程可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1921—1949 年是共同富裕的萌芽阶段。当时,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是首要任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到“三三制”政权,再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耕者有其田”的实现,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充分认识到了让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救亡图存,从根本上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经济、思想基础。
1949—1978 年是共同富裕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衔接,并建立起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社会制度,推动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和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苦探索。完成三大改造后,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2012 年是共同富裕的升华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探索、进步、改革、发展的曲折过程,使全体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变得富裕起来,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和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支撑,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促进了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持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化了对于共同富裕的认知,科学合理地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2012—2021 年是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使得自然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共同富裕也实现了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转变[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对共同富裕的含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解读,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共同富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绝对贫困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夯实了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使中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为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4]。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实施贫困治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不断完善农村的各项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试点改革,坚持以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亿万农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不掉队,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从国内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步伐,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之上,农村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5],因此,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农业作为支撑,必须要改变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较短、综合效益低的局面,必须要抓住科技革命的关键时机,不断缩小各个领域之间的差距,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发展以及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促进国内市场资源流动对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建设进程,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构建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
新时代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任务之一,必须要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使之转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中来,不断提高农民福祉,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6]。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的继承和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这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和关键环节。一方面,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不仅能贯彻“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还能够实现政策的有效衔接,切实防止贫困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生产要素活力,获得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力地促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需要加快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存在的差距,加快补齐共同富裕存在的短板;立足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把握新的目标导向,对乡村的现实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和设计。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要有大举措,而且需要开出具体的“小药方”[7]。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没有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务必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但简单重复的粗放式发展基本不可能解决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一定要充分依托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和将“蛋糕”分好结合起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民为本,全面推进转型,为促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支撑[8]。
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应该由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携手共创、共同享有,将共同富裕与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致富联系起来,激发全体人民的热情[9]。要坚决抵制以下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一种是“吃大户”,另一种是“等靠要”;明确共同富裕不是坐享其成,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界人士创业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下,激励辛勤工作、诚信经营、自主创业的带头人,在共同劳动中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能动的影响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历长久的、渐进的过程,包括体力、智力和品行的全面提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发展能力。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和公平性,为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提供有力支撑,让人民充满希望、社会环境充满活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发展的美好生活局面。强化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全面助推乡村人才振兴[11],持续促进人的现代化,在动态发展中营造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
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和实施,不仅要保障民生,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政府部门理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回应广大群众的期盼,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现代化水平同步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广泛覆盖,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稳中求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13]。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资产财富的分配结构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创新,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收入分配制度框架,促使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运行,形成有益于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分配格局,逐步调整中间大、两边小的橄榄型分配布局,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创新发展成果[14]。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把“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都解决处理好绝非易事,不能一蹴而就。不仅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目标完成的长期性、严峻性、复杂性,而且要高度重视我国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光明前景及强大的驱动力,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