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莉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运用,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创新迭代,深刻影响着当今国际贸易形式和结构(夏杰长等,2023)。数字贸易作为数字技术融合与传统贸易结合的新时代产物,必将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孙杰,2020、顾晓燕等,2020)。随着传统贸易向数字经济贸易的转型,人才岗位专业技能需求的转变,势必导致传统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结构性失业。在数字经济贸易背景下,精通信息数字化技能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数字贸易人才将受到广泛欢迎(蔡冬青、马辛,2020)。数字贸易的突飞猛进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数字贸易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
弓志刚等(2012)、杨涵音等(2013)、顾晓燕(2020)从“产、教、创、融”等方面,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应用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但是未考虑数字经济带来的贸易形式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
充分考虑数字经济兴起带来的新型贸易方式转变,数字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产教研学创”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是高校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本文拟从数字贸易背景下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出发,通过构建“产教研学创”协同育人模式,培育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数字技术+贸易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亟待更新。国际贸易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及综合处理解决问题的要求较高。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同时需要具备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得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新时代高校应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与新业态,人才培养也要紧跟国家需求。目前国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各类本科院校共588所,但是贸易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导致同质化严重,定位较为模糊,没有很好反映当地产业结构及行业领域差异化对国贸人才的不同需求,且未见“数字信息化”能力培养及“产教学创”融合发展培养内容,导致人才输送不能较好地匹配现有数字贸易人才需求,出现贸易企业急缺专业贸易人才的同时大量贸易人才无法找到合适企业的结构性失业。
二是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结构亟须优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经济贸易的环境、内容、方式、形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结构以无法满足国际经贸新形式的发展,课程设置亟待优化和更新。现有课程在设置上缺少数字经济与贸易变革的相关课程,知识容量小、课程体系设置落后于实践,创新不够。还存在没有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等缺陷。无论是价值引领,还是课程优化,模式创新,教师在学科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队伍中,同时精通传统国际经贸理论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多学科背景教师较为缺乏,制约了数字经济与贸易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因此有必要构建一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与贸易方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是教学模式亟待调整。从教学模式上看,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师生互动不强,“一言堂”现象普遍。实践教学上,学生通过校内实验室登录虚拟仿真平台模拟进出口业务,跨学科、综合性、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较少。校内外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搭建不够深入,学生很少接触外贸核心业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案例开发、教材编写不够。
随着全球信创及数字经济的应用和延伸发展,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数字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数字贸易作为数字技术融合与传统贸易结合的新时代产物,必将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孙杰,2020)。在数字贸易背景下,精通信息数字化技能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数字贸易人才将受到广泛欢迎,同时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现行高校贸易专业培养中存在长“贸易”短“数字技术”的师资队伍结构,多“贸易”少“数字技术”的培养方案,实“理论”虚“实践应用”的教学过程等多重困境。
第一,“产教融合”共同制定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结果与数字贸易岗位的人才需求充分适配,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匹配。数字贸易需要贸易人才具备更全面综合的专业技能,为此须适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充分提高高校贸易专业人才就业、创业市场的竞争力,需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商务数据统计、可视化分析等数字信息化专业课程。同时结合数字贸易动态变化要求实时增加贸易信息化专业实践课程。
第二,“学创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学创融合”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双创教育相融合,以创促学,并以此为目标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方案。
以贸易业态和贸易模式变化为依据,增设课程模块。数字贸易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内容由货物向服务拓展,贸易的数字化、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交易主体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交易通过贸易平台进行。为适应时代变化,迫切需要在专业课程中根据培养方向设置相应课程模块以顺应时代发展。例如,顺应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贸易课程模块;适配跨境电商业务开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模块;适应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金融模课程块;适应“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港等战略实施的战略性课程模块等。
优化数字经济与贸易变革的课程体系不仅需要构建相关理论专业核心课程的比重,同时也需要配套构建相关实践、实验课程。具体来讲,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应用以及数字化营销等相关数字化课程的理论课程,另外也要加强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进出口业务操作、贸易便利化等实训课程。持续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即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批超越知识点传授、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一流课程,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实现大类课程群与微课程群有机融合。建设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商务教学案例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库,鼓励学生交叉互动、参与跨学科的双创竞赛等。
第一,“产教融合”从教学模式方法上做好底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基于专业培养需求及人才个性化特征为载体的育人培养方式。数字贸易教学过程和方法应该更多的引入慕课、微课、情景案例、虚拟仿真(VR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将数字贸易技术嵌入贸易教学流程中。
第二,“产创融合”打破校园教学阵地固化思维,入企业实训实操,打造创新型课堂。实施企业导师入课堂,学生培养下企业的模式方法,推动课程“双导师”考核。校企共建科研中心、教学实践课堂、实训实习、培训服务一体的数字贸易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第一,突破长“贸易”短“数字技术”的师资瓶颈。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偏向于贸易知识的传授,数字贸易要求引入或培养老师的信息化数字专业技能,提升融合型师资队伍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第二,“产教研学创”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数字贸易发展要求贸易老师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传统贸易专业知识,更需要凸显出自身数字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技能,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通过引入数字贸易企业兼职创新导师,承担数字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不仅传授学生贸易数字化知识,还可以增加教师互动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双师质量。
第一,“教研融合”将高校、企业数字贸易科研资源服务教学。教研协同充分依托企业、高校丰富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科研成果,将成果资源及时更新应用于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将前言科技成果、观点、技术传递学生,培养数字贸易人才的创新和学习能力。
第二,“研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企业导师、高校教师充分给与学生参与数字贸易科研项目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源、分析数据与论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字贸易知识涉猎面,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字技术正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势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贸易背景下,通过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与方法等,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精通贸易知识的专业人才,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