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永寿寺塔保护利用探讨

2023-02-25 21:40秦逸晗
山西建筑 2023年24期
关键词:寺塔古建筑遗产

秦逸晗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0)

历史是根基,文化是灵魂。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物质与文化生活的信息,体现出当时当地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保存了大量文化艺术的创造成就,是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我们欣赏古人艺术成就和思维领域的重要实物参考[1]。保护古建筑,宣传遗产文化,发挥其社会价值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位于江苏南京溧水的永寿寺塔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社会、政治和自然变动,伫立至今,见证了我国历史文化的长久延续。然而,它正面临着自然因素、城市化进程、人为破坏等考验,对其采取的实质性保护还欠缺系统性和有效性。本文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责任,试图提出一种保护利用历史遗产的建议,以期引起更多关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讨论和研究,推动古建筑保护工作在我国蓬勃发展。

1 永寿寺塔历史及艺术价值分析

1.1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县徐良彦以形家言(县城)东南山皆环合,独西北无山,乃创建塔寺以补其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12月,寺、塔落成,初名“永昌寺”“永昌塔”,后敕改今名。清顺治五年(1648年),来自浙江的僧人永泰,昌明宗教,推动永寿寺成为溧城大刹。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遭火,寺渐圯,后由寺僧寿山募修。乾隆元年(1736年),塔坏,邑民肖克宏合众重修,晚清时又毁,惟塔仅存。1957年8月,永寿寺塔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撤销。1982年8月,永寿寺塔被公布为“溧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8月,成立“溧水县修复永寿寺塔办事处”,11月成立“溧水县修复永寿寺塔委员会”,面向社会筹资维修永寿寺塔。1993年8月,形成永寿寺塔现状测绘图纸及测绘调查报告。

1.2 艺术价值剖析

永寿寺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7层。塔坐落在高约1 m的青石须弥座上,须弥座中有束腰,上雕镌云纹及明代流行的卷草叶纹。塔内须弥座中心有地宫,每层塔室皆为方形,成一定角度旋转。该塔塔身层层向内收缩,各层高度也相应减小,如此一层复一层,在塔顶处筑内向叠涩成穹窿体,上覆铸铁覆钵。塔身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外表装饰优美,底层东南西北面辟门,另寺西设装饰性假门,每门各有一对高浮雕金刚,其身着盔甲,手执兵器,十分威武。向上每层皆有四门,每层门向变换设置,每层上部均有砖雕装饰性斗拱,砖木结构的外檐,檐头挑起处挂有风铎。各层转角均有圆形角柱,此种建筑方法源出于宋《营造法式》一书中,是宋制的延续,为明代建筑中所鲜见。

永寿寺塔工艺精致,造型美观,起初只是一座风水宝塔,后成为佛教寺塔[2],是溧水城区内唯一一座古建筑,也是溧水全区仅存的几件地面文物之一,现南京市政府已将它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永寿寺塔的建筑极富科学性,现残高33.22 m,历经数百年而未倾斜。其内部砌筑简练,没有虛假的装饰,外貌简洁,每层高度、直径、出檐的比例安排适当,既保持砖结构的稳定合理,又力求在造型、比例上凸显轻盈而富有变化的韵味,纯砖仿木结构楼阁式仿得很“地道”,其结构及纹饰为研究古代建筑方法及纹样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综上所述,南京永寿塔寺在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上对传统仿木楼阁式砖塔建筑有着标志性的保护意义[3]。但如今,永寿寺塔这一单体古建筑,在城区显得疏于保护,对此应遵循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等原则,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利用,使之在价值传承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中得以持续发展。

2 永寿寺塔现状分析

2.1 本体建筑状况

永寿寺塔主体结构十分坚固,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又屡遭大火,塔身依旧矗立,经92年的测绘未见有倾斜,但塔的细部残损严重,塔内楼板、楼梯皆毁,木构件遭火毁尽,塔顶覆钵残破,地宫在抗日战争以前已被人盗掘过,没有一件器物留下。塔座局部石件表面残缺,底层各门两侧砖雕金刚力士像被凿毁,底层八隅的砖砌圆柱全毁无存。各层外檐损毁较重,望砖及小瓦脱落较多,外檐挑起处的风铎铁索散落殆尽。塔顶穹窿体上的覆钵残破,雨天塔顶漏水,造成塔体膨胀,构件折落现象日趋严重。

从城市规划层面来看,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的大规模修复后,永寿寺塔被规划成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其功能已经被完全搁置,仅外部可供人参观,其内部已经变成仓库。

2.2 环境状况

永寿寺塔位于溧水城区西北隅(东经119°1′,北纬31°39′),秦淮河支流从其西侧穿过,宁溧公路行经其东侧。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该区域毗邻溧水化工厂和钢铁厂,油粮厂加工车间就在塔脚下,常年经受有害气体及灰尘的污染。如今永寿寺塔周围业态以“餐饮业”为主,商铺多为油烟类饮食,造成该区域处于烟熏火燎的状态,内部道路狭窄,缺乏垃圾回收有效管理,周围环境相对较差,规划不合理,景观品质较低,商业的过度运营也破坏了本身的文化氛围。

2.3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1)管理问题。永寿寺塔管理层级和机构设置较为复杂,受政策规定影响,涉及到多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在笔者调取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其基础档案没有一个完整的归属,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责任不清、权力不明、信息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资金问题。永寿寺塔的修缮、维护、活化利用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组织前期调研、后续管理以及开展科普教育等工作同样需要经费。当前经费来源十分有限,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达成最大的保护效果是一种挑战。

3)科研问题。永寿寺塔的保护工作涉及到多学科的研究,包括结构工程、材料科学、历史考古、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南京市溧水区的古建筑保护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当地博物馆缺乏专门的研究人员和团队来进行专题研究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技术力量上存在明显短缺。

4)观念问题。永寿寺塔是兼具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双重历史遗产,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修复和保护,永寿寺塔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会逐渐流失。尽管永寿寺塔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高,但缺乏有力的宣传,在大部分当地居民和游客中存在知晓度、关注度低的情况,在社会公众认知中的地位也明显不高,大多数人未意识到它的存在及其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对其开展保护的意识较为缺乏。

5)利用程度。永寿寺塔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中的利用比例并不高,当地政府未完全发挥其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而是更多成为一个“看”的对象,而非“用”的遗产。对于以上现实问题,我们急需重新审视和改进目前永寿寺塔的保护利用策略,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解决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更为高效地保护利用好这份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3 永寿寺塔保护利用路径探索

古建筑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历史遗留性,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极其珍贵且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就无法挽回。古建筑不仅有单纯建筑的功能,还承载了历史信息。尽管近年来古建筑保护、维修、利用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当前古建筑保护工作依旧存在修缮方式不科学、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古建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4]。

在大兴土木的现代社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保护好这些凝聚了古代工匠智慧和才能的文化载体。古建筑保护不仅是保护好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和符号,更是能够激发当代建筑师的创新灵感,从古建筑文化中汲取艺术滋养,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承载现代价值,促进我国现代建筑多样化发展[5]。

永寿寺塔保护利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复杂问题。考虑在不破坏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使其实现最大的公众价值,以下是对永寿寺塔保护利用路径的具体构想。

3.1 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挖掘利用

对于永寿寺塔的利用,首当其冲地是充分挖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建立全面的遗产档案,收集和整理关于永寿寺塔的全部历史文献资料,以获取对该遗产全面深入的理解。可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文化活动等方式,将这些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给公众,使永寿寺塔从传统的文物保护角度转向文化资源的开发视角。鼓励公众参与其保护工作,如开展志愿者活动、捐款、艺术研修等。这不仅能够使社会大众亲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亦能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3.2 科学评估、本体日常维养

作为一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建筑,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永寿寺塔的现状与许多其他历史遗产一样,面临着诸多保护问题,如外部环境侵蚀、自然老化等因素对其结构产生了损害。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法可以增加古建筑的保存年限[6],首先对永寿寺塔进行科学的全方位体检和评估,包括对物质因素如气候影响、硬质破坏等进行评估,也包括对周边环境的考虑,确定塔的现状,明确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方案,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组建专业的古建筑保护团队,选取适配性高的修缮方式,可以结合3D建模等现代建筑保护技术,但必须在尊重其原始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日常维养,以延续其价值。

3.3 教育与研究的互动开发

作为南京市一处重要的仿木楼阁式砖塔历史建筑,永寿寺塔可以作为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场所,可以将其纳入相关的教育课程,如历史、美术、建筑等学科,使学生们有机会实地观察和领略这座古建筑的特色与价值。在研究层面,可以吸引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提升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价值。溧水区不仅有永寿寺塔这样的特色建筑遗产,还有红色李巷、回峰山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等革命遗址,将永寿寺塔作为实验示范点,为溧水区整体古建筑遗产的挖掘和实体保护提供支持,促进整体区域内的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

3.4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永寿寺塔本体、史料、其他资料等进行系统整理,对其历史演变进行规范梳理,吸取损坏的经验教训,修复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永寿寺塔的图文史料。通过文献研究、现场测绘,建立永寿寺塔专题数据库。当前,数字化虚拟复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之中,可以通过永寿寺塔的虚拟复原研究,将建筑本体可视化,以更好回溯其历史。采取直接修缮、数字化保护、场景活化、建立传统文化数据库和公众展示平台、进行工匠培养等方式,为文物保护赋能增效。

3.5 开发文化旅游与康养休闲体验

永寿寺塔不仅具有文化属性,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地理环境,使其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更具备民众参与和体验的公众属性。我们可以尝试将其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借以推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现代人对休闲和健康生活模式的需要,我们可以发展绿色、文化、健康的旅游项目,如瑜伽、茶艺、冥想等,设计出一系列与寺塔及其环境相结合的旅游套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康养休闲体验。

3.6 社区参与与公共服务的延伸

积极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做好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引导公众参与古建筑保护的各个环节,增强公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培养尊重和热爱历史文化的社会氛围。鉴于永寿寺塔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可以发起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讲解、环保行动、文化交流活动等,探索构建政府、专家、公众协作用力的遗产保护治理模式。

4 结语

遗产保护并非僵化地把握历史实物形态,而是一种深入到文化内涵认知、精神维度体验的过程,一种连接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方式,因此,应该进一步深化对永寿寺塔及其背后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的洞察和把握。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基于对过去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与现实意象的理解,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同时,也需要将视野放到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探索古建筑艺术的新意义和新价值。无论是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是对于历史遗址的研究,都无法与当地社区的生活相割离。历史是活的,遗产也应如此。保存历史,并不意味着我们把历史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历史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建筑,亦或是遗址,只有当它们成为既存社区生活的一部分时,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尊重它们。

猜你喜欢
寺塔古建筑遗产
遗产怎么分
品读源影寺塔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北寺塔见证苏州发展七十载
游法门寺
中国古建筑
千万遗产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仲夏雨后登灵谷寺塔抒怀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