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欣荣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年关将至,有关烟花爆竹是否能解禁燃放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早已重申燃放禁令。
反对解禁的人士认为:燃放烟花炮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利于环保;增加防火压力,以往除夕夜火灾发生率高于平时;儿童玩耍烟花,也不安全。
主张解禁的人士认为: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总感觉少了点年味,不像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这样才有过年的味道。
2023 年初,人民日报发文,向地方政府建言:不宜禁放鞭炮,拿环保说事一刀切是懒政、蠢政、霸政。
面对是否解禁燃放烟花爆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随着春节的临近,“过年期间能否燃放烟花爆竹”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而且2023年的话题热度甚于往年。一时间叫好者有之,辩驳者亦有之,莫衷一是。当下,如何做好“禁与放”这道题,不仅是一次关乎民意的平衡抉择,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思辨过程。该题目指向生活实际,需要学生把握当下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俗话说,合理的审题是作文的首要前提。对于这则材料作文,首先需要学会审读材料,从所给文题中寻找思路,确定立意,避免审题立意的偏差。
第一,依据任务指令,抓取关键词句。根据该作文题目呈现的写作任务指令,我们可以确定“是否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看法”这三个关键词句。一是“是否解禁燃放”。“禁燃放”和“解禁燃放”其本身便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禁止燃放”也好,“解禁燃放”也罢,其背后都隐藏一个前提:当下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这决定了考生必须深思“禁燃烟花爆竹”这一现状折射的社会环境、存在机制,综合社会实际思考“是否解禁燃放”。二是“烟花爆竹”。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烟花爆竹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节日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借此表达庆祝、传递快乐、象征祈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烟花爆竹带来的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安全隐患问题也时常发生。为此,近年来,市面上推出了新型电子烟花爆竹产品。这要求考生立足于文化风俗,思考“烟花爆竹”在当下文化生活中是否必需,思考“烟花爆竹”存在形式是否需要改变,正确看待移风易俗现象。换言之,烟花产品方面,人们对烟花爆竹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三是“看法”,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炼确定合理观点,调动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借助材料结构,筛选理定要点。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对于该题,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结构提炼中心。题目所给材料由四个段落文字构成,结构清晰。第一段是对社会现象的阐释,揭示了问题产生的背景,不仅是年关将至的热点话题,还直指百姓关切的生活事情。第二段站在反对解禁烟花爆竹的人士立场,阐释了反对解禁的原因,直指环境保护和生命安全。第三段立足主张解禁的人士立场,阐释了解禁的原因,涉及年味传统。最后一段则进一步提供了社会背景,以年初《人民日报》的发文来引导学生思考“烟花爆竹是否解禁”这一问题产生的背后机理。这需要考生关注特定的时间节点,调动自己观察社会,思考时事的能力。2023年初,是国家宣布新冠肺炎更名,实施“乙类乙管”的时候;也是行程码、健康码退出社会舞台的节点。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在人民经历了长达3 年的疫情管控生活后,人民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也相继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民日报》此时发文,无疑具有背后社会原因。烟花爆竹不仅是年味的象征,更是传统故事里驱赶年兽、祛病驱邪的精神寄托。百姓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的热情度很高,有百姓的呼吁,政府就要有作为。“禁”与“放”不仅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小考,也是对民众关切的及时回应,还是关于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极有社会价值的议题。
第三,关注文字关联,明辨事物关系。一方面,明辨材料中人物或派别所持立场。该题呈现两派人士的观点,两派人士观点呈现一定的正反对立。此外,《人民日报》的发文评论“烟花爆竹”事件时,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不宜禁放鞭炮,不能拿环保说事进行一刀切。这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政策律令的调整,充分考虑民意民情。据此可知,本文的最佳立意是解禁烟花爆竹燃放。另一方面,探析材料问题现象出现的原委。一声“爆竹”几点“烟花”,缘何能激起如此大的声音?由表及里,燃放烟花,成了事关文化传承、生态环保、城市管理、民众心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问题。这背后既有公众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坚持,也包含着公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仪式的重视,更有对驱疫逐疠的美好愿望。逐渐升腾的烟火气,让走出三年疫情阴影的人们,燃起对新生活的渴望。考生需要在写作中理清这些关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第四,提炼中心观点,明确写作立意。在分析材料后,考生需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材料说理的角度,概括中心。根据材料的主旨和倾向,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选出最能反映材料主旨和倾向的主题。本题参考立意:①改“禁放”为“限放”,把年味还给春节。②烟花文化,一场传承古今的浪漫。③为年味解除禁令,为环保有限禁燃。④爆竹声中,年味回归。
2022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在搜集和研读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后,我们惊人地发现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燃放烟花”这一话题正好契合当下高考作文命题趋势。2023 年春节已经过去,但对这个“燃放烟花”话题进行分析,依然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依然能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有为”启示。
第一,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新教材新课标实施后,立德树人导向更为明晰,高考作文的人文思辨色彩更加浓厚。“烟花燃放”的作文题目体现了多派观点,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复合话题,需要学生拓宽思路,建立观点间的联系,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燃放烟花会带来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人,关乎人文。
第二,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情境身份的凸显。近年来,高考作文测评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立足现实的交际语境,对写作主体“我”的在场感指向明显。正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表述:高考测评围绕拟真的生活情境展开,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换言之,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材料所涉及的概念之间的内在理路,还要有“文”有“我”,不落空言,更加强调“我”的所思所感,更需要个性化地呈现我的精神境界、情感诉求、认知体验。“燃放烟花”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问题,这是该话题自带的立场。对此,在该题的写作中考生必须投入情境,回答“怎么做”这一问题,以“建言献策”的主人翁意识体现自己对烟花“禁燃令”的思考。
第三,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都会设置一定的材料,材料字数或多或少,但都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重要凭借。能不能看懂材料,看懂后能不能提炼出主题词,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审题立意后能不能依据材料将个性化理解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又关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禁燃放烟花爆竹”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有效提取信息、概括信息,把握材料结构,依据材料信息并联系个人经验作出解释和评判,以清晰的思维路径表达“我思”,以时代个人风范的语言体现“我写”,这指向的还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学生范文】
改禁放为限放,唤醒沉睡年味
双十中学翔安高中校区 高二4班 陈凝钏
忆昔“生盆火烈轰鸣竹”,烟花绚烂于天际;看今商业高楼鳞次栉比,城市上方的夜空沉默。裹挟于时代洪流,是否应该解禁烟花爆竹成为热议话题。私以为,诚应改“禁放”为“限放”,唤醒昏昏欲睡的年味。
燃放烟花爆竹是一场延续了千年的中国式浪漫。在“爆竹声中一岁除”中,人们寄托驱邪除祟,来年顺遂的美好愿景,描绘“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美丽画卷。曾几何时,漫天的繁华璀璨绽放,五湖四海的人们仰头共赏。而今,烟花受禁燃之令的梗阻逐渐消失于天际,城市上演空洞的繁华,天幕沉默,年味褪色,人情在冰冷的屏幕里流逝。
是否解禁烟花爆竹,这看似是一场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环境保护的博弈。有人认为,烟花爆竹不仅违背当今环保大主题,更存在安全隐患,应该禁燃。诚然,我们不喜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颤颤巍巍的睡眠,我们不喜烟霾缭绕,纯净不再的空气,更不喜听闻火星落于山林的猖狂大笑和孩童受伤的撕裂痛哭。燃放烟花爆竹必须有所限制。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岂如粗暴懒惰之“一刀切”可谓上哉?其固非也。其切断的不仅是人们投向夜空的殷切目光,更是传统民俗的文化线。改“禁放”为“限放”,应成为当今上策之选。
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我们可见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烟花秀美轮美奂。烟花大气磅礴,火树银花尽展。我们可见在如今世界各地,烟花俨然成为了重头戏,高调弘扬中国风采。在新年之夜燃放烟花爆竹,这是自历史投来的风味与温度,是中国人智慧与技术的发展,而今却在他地绚烂而在其发扬之土备受阻碍,难道环保不应重在平时点滴?难道禁放烟花爆竹我们便做到了环保?
以限放之策代禁放之令。限时限地限量燃放,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企业应推行无烟无硫的烟花,公民在追求欢愉的同时,也应自觉保护环境,和美他人。在日新月异的当下,面对传统文化的不足我们理应积极改进而非一味抵制,理应正视传统而非为懒惰冠上高贵的头衔,理应以现代之科技繁荣之而非以现代之优越感侵蚀之。
白岩松有言:“年不仅仅是亲人团聚,还在于一种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那种年味儿。”今天的中国,在历史尚存的余温中,愿揣着流光溢彩的美好心愿,在无数仰望里回味千年风华。虔诚希冀,在古今交融,情理相通,科技的进步与升温中,再添上一簇亘古不灭的心灵烟火,唤醒沉睡的年味。
教师点评:高考作为国家层面的人才选拔方案,作文考察方向呈现了明晰的时代特色。而本文的写法恰呼应了高考考察的方向:文章明确的呈现了新时代对新问题的新思考,将“禁放”“限放”等关键词与时代诉求紧密相扣。文章开头便通过今昔对比引出话题,由“私以为”提出中心论点:改“禁放”为“限放”,唤醒昏昏欲睡的年味。更可贵的是,为达到说理目的,小作者将观点表述得较为严谨,既考虑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又考虑到己方观点的局限,并进行自我校正,提出“公民在追求欢愉的同时,也应自觉保护环境,和美他人。”
【下水作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李欣荣
年关将至,一场有关烟花爆竹能否燃放的问题甚嚣尘上。一面是禁燃派承“环保”“安全”之托的强势输出,一面是解燃派以“年味”“民俗”之名的据理力争。私以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燃放松绑不是尘土喧嚣,人间烟火铸就本真生活!
烟花爆竹霾祸源,禁放限放靓水乡。诚然,燃放烟花会对环境、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影响乡村风貌。但细究可知,乡村的“靓”是代表民俗风情的人间烟火,是从眼帘到心间的人情风味,这些恰恰勾勒了乡土中国的诗意模样。试想,当年味风情被简单粗暴的“禁燃令”取代,当振奋人心的节假喧嚣被消逝,常人对传统民俗“人间烟火”的精神衣钵又该何去何从?燃放松绑,是对人间烟火的最好回归。
燃放松绑不是尘土喧嚣,安全适度才是首要问题。拿“环保安全”作为永远噱头和万能挡箭牌,短期见效,长此以往并不可取。《老子》有言,知止可以不殆。过犹不及,往往会走向反面,背离初衷。烟花爆竹的“一刀切”,禁的是烟花爆竹,丢的是传统年味,伤的是民俗人心。放宽燃放要求,划定燃放专区,既满足了人们对人间烟火的渴望,也降低了烟花爆竹各项监管工作的难度,何乐而不为?
燃放松绑不是尘土喧嚣,年味人情才是心之所向。烟花“禁”与“放”之间的博弈,实则是传统民俗与环保治理之间的博弈。中华传统跨越千年,不变的是血脉相传的年味人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烟花爆竹旨在驱赶年兽、表达愿景。逢年遇节燃放爆竹,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心理慰藉功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人间烟火抚人心,爆竹烟花,是过年气氛的实力担当,是持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式浪漫,是人情世故的标配。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结束长达3年的新冠疫情笼罩后,在异化与解构的时代浪潮下,若无烟花爆竹的作伴,不只是一种文化的流失,更是精神自由的封锁。“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燃放松绑不是尘土喧嚣,人间烟火铸就本真生活。从这点看,提振人心的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也是该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