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梅,浪成国
(甘肃省古浪县裴家营九年一贯制学校,甘肃古浪 733104)
社团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学校社团是指具有共同爱好、共同目标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公平化”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社团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的绝佳平台与渠道。开展社团活动是教育部为了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课程计划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农村学校开展社团活动要以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原则,着眼于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根据相关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通过对农村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意义和对策展开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师的工作优化带来灵感和帮助。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教育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农村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性。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一些基本的考试任务,而对于看似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明显缺乏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绘画、毛笔字、棋类、舞蹈知之甚少,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农村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将学生从机械地接受单向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去接触自己所喜欢的、擅长的、感兴趣的各类文体活动,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自身的素养发展从“1”字型转变为“十”字型,形成多维培养体系;同时,农村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得到更为专精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一技之长得到更强劲的成长助力,并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产生可观的联动效力,这对于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而言均大有裨益。
通过在农村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当地学校能够开阔教育视野,拓展工作范围,将一部分教育资源投入到对学生专项素养的培养和综合发展上来,并形成较为可观的资金、设备、人才流动,客观上使当地的教育建设呈现“一综多专”的复合型发展格局,深化了本地教育建设的发力点,最终促成农村教育建设的长效进步。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好坏。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大多对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存在片面的认知,将完成常规基础教育乃至“应试教育”目标作为履行自身职责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度不够,从而大大限制了当地教师综合业务素养的提升。通过在农村学校开展社团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社团的组建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出一批专家型、研究性和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此外,由于教师要负责起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必须对不同领域的文体知识、活动设计思路、教学管理方法和各项关联教育资讯形成更有深度的认知,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上述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进而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注入更多的养分和动力,实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长效优化。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支持,而开展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农村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社团活动,能营造和谐、活泼的校园氛围,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体会到集体活动的快乐,树立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全局观念,有利于校园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反过来又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土壤,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总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良好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当社团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文化的整体内涵和品位,为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种教育模式的功能发挥和作用彰显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社团活动的组织和规模化、正规化建设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农村教育工作者务必要以长期工作的态度来对待当地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建设,并围绕这个主题来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执行策略,既要关注有关工作和农村地区、农村学生区域特征、群体条件的适配性,也要彰显工作形式和内容的特色性,同时更要牢牢把握“发展学生、成就教育”的基础核心,这一系列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推进。
1.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确定社团活动建设方向。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契合实际”作为前提,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建设也不例外。很多农村学校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社团活动的经验,但是这些社团因为报名参加的学生数量太少而处于事实上的“停业”状态,原因主要是社团的活动建设没有真正契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欠缺广阔的视野,参与课外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并不适合照搬城市专业化社团的工作经验。因此,农村教师在设计、组织社团活动时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课业学习内容,以及日常活动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项目,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缩短学生接受、参与、适应社团活动的磨合期。例如,对于绘画社团的建设而言,农村教师要尽量规避油画、国画等需要较高专业素养和基础要求的类型,转而结合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到的以及更容易接受、操作的简笔画、素描画、水粉画或者立体涂鸦等项目入手,让学生既能充分适应社团活动的难度和方向,又可以实现这一方面的素养成长。
2.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确定社团活动建设方向。上一点提到的“实际”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中既包括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包括学校的客观条件。因此农村教师在设计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务必要摒弃传统的“面子主义”,不要过度追求活动的“高端”化和设备器材的复杂化,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契合学校的场地和教室条件,同时还要对周边的社会条件做出适当的考量,在总体上不给学校增添过于沉重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负担。从另一方面来讲,农村教师的社团活动建设也要体现对学校教育、管理、文化发展工作的服务性,将社团活动融入学校综合工作体系中,以此来实现社团活动建设工作的联促发展。比如,对于场地较小且财政相对紧张的学校,农村教师可以选择美术、阅读等静态且物质成本较低的项目作为社团的建设核心;如果学校的场地相对有限而财政同样紧张,则可将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田径等体育活动作为社团的发展方向;对于那些综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考虑类似于音乐、舞蹈、摄影、表演等高维化艺术项目型的社团等。
1.体现社团活动的生本素质发展性。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开展社团活动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为目的。因此,农村教师在设计、组织社团活动时,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指导,在工作正式开始前率先对学生在不同课程中的学习表现、发展进度和既有的短板、优势做出细致的调查,同时还要在有关任课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对应课程后续阶段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并将这些内容融合到社团活动内容、形式和方向的综合设计当中,以体现该项工作的生本素养发展属性。例如,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科学或地理课程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地理知识的兴趣,那么在社团建设当中就应当着重考虑以简易实验操作、野外环境观察和标本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自然类社团,使后者成为对应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强劲驱动和有力补充。
2.体现社团活动的生本趣味性。兴趣对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首先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有关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有更为突出的“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同时对于一些活动性的项目都抱有更为浓厚的兴趣,那么当地教师在设计、组织社团活动时也应该适当地向运动、活动型方向靠拢,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活动参与热情。当然,这一工作的开展也要保持一个适度的原则,不可“为了娱乐而娱乐”,将社团活动和单纯的课间活动有机区分开,以免起到不利的反作用。比如,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社团活动首先限制在一些游戏化的体育项目上,诸如跳皮筋、跳绳、丢沙包等,让学生在实现体质成长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设计包括常见体育项目和简单的韵律操、体育舞蹈在内的活动项目,并可在社团活动的形式设计上引入更多的竞赛机制,借此来进一步满足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
社团活动不仅是满足学生综合发展诉求的一项教育项目,也可以在校园和地区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出独特的功效。因此,农村教师在设计社团活动时,同样要考虑在这项工作中融入地域、校本特色文化,结合农村地区的自然、社会特点以及学校的文化理念来生成一些个性化单元,让学生在得到基础性素养提升的同时形成强烈的乡土意识、校本意识,并为当地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在美术社团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乡村气息的元素作为活动主题的制定内容,可以用“丰收”为主题设计剪纸活动、以“农村新气象”为主题组织墙体彩绘活动,等等;对于一些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开设同一主题的社团,将插秧、收割、牲畜饲养和作物种植等农村地区劳动项目作为劳育社团的核心活动内容,等等。
社团活动虽然是以学校为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组织参与主题的活动项目,但是其价值的彰显却应当获得更为广阔的平台。对此,农村教师除了要做好常规的社团活动设计、组织工作外,还应当结合当地的特色节日、学校的特定时节,以及一些区域化社会活动,发动学生根据自己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本领积极参与其中,既为社团活动的教育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参与社团活动带来的满足感,可谓“一举两得”。比如,教师可以在学校运动会期间,鼓励本校篮球社团的成员参加篮球比赛,或者以表演赛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做汇报展示;教师也可以鼓励艺术社团的学生报名参与一些社会性质的文艺汇演,并由教师带队和负责协调工作,让学生们见识更为广阔的自我展现平台。
综上所述,教育是公平的,它会向每一个渴望它的学生敞开大门;教育也是精彩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技能,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立体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两点认知,对社团活动的设计、组织和优化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围绕多元主题确定、实施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在做好基础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个人素养“基础+特长”的多维发展,同时促进农村教育体系性、规模化、正规化的建设进度,进而为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优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