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1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2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守其属性本质、原则要求、任务目标,其体制机制、人员力量、资源配备、体系建构、教育功能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然而,数字时代对人的重塑带来了新的挑战,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时空背景与教育方法。思想冲突的突发性、网络环境的无边界性与个体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的视角、维度和方向,以实现创新性突破。面对多变的外界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稳政治立场,以足够的韧性应对社会思想价值转变,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空间,助力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韧性在心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和研究。韧性源自拉丁语,意为“回弹”,是“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应对生态系统的动态性本质所提出的整合性概念,指一个复杂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时吸收干扰并保持系统主体间稳定状态的能力”[1],强调在受到冲击时,在压力下保持动态平稳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发展的动态平衡,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从韧性形成过程来看,“韧性被视为预见、准备和适应变化条件的能力以及承受、应对和迅速从断裂中恢复的能力”[2]。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韧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政党韧性、政体韧性以及制度韧性等。有学者将政党韧性概括为“对降低冲击、回应冲击并从冲击中获益的速度、广度、效度等不同方面的综合测度”[3]。根据韧性相关的研究,韧性主要表现为对危机的明确应对能力和在危机中的发展能力,不仅包含通过自身力量承受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后保持平稳的外在表征,也包括分散风险与承受冲击后自动调节恢复的内部系统协调能力。
循着韧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可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其承受冲击和自我恢复的发展能力,由学科建设、理论发展、实践活动、表达方式等多重要素相互协调构成,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能力以及实践效能的释放。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冲击力量此起彼伏,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正是在承受内外部巨大思想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为社会思想水平的平稳回升提供的强大能量。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包含双重含义,从系统性来看,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政治思想风险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抵御和适应能力;从人本理念看,指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挑战时,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保持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韧性需要个人或集体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使命和社会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韧性是否强大,直接影响其在各种社会政治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因此,理解并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本质,对于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就是在其遭受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并发展的能量。思想政治教育韧性不仅指其基础的系统要素,即学科建设、理论发展、实践活动、内容表达等,又指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与功能特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冲击时所体现的要素协同与结构力量,以及在不同场域中的价值要素出场,包括描述、解释、转换、引导等方面,各部分彼此关联,协调运行,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韧性这一复杂的整体性结构。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是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建立完成的。这些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它们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这些理论被用于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指导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得以不断完善,助力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和验证理论的机会,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碰撞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说,韧性弥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运行与实践哲学之间的断层,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肌理的系统认知。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总体的印象与判断。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形成于不同阶段话语危机与化解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理论定力、治理能力和竞争能力中。然而,在多重社会思潮交叠融合的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前瞻性与滞后性的双重样态,导致对其韧性的评价与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会持续存在并形成某种刻板印象,阻碍韧性能力的建构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进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抵抗外部干扰和挑战,坚守其核心价值和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涵盖了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包括其应对外部干扰和挑战的能力,以及其自我变革和创新性的评价。
四是韧性是风险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命题。正如风险社会理论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言,现代性已然缔造了一种新的形态,社会逐渐步入风险社会阶段。其特点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个体需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同时必须具备快速的学习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构建对于帮助个体理解和应对不确定性,促进教育对象构建积极情感与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主流价值回应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与困惑,也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人们在风险社会下的多元化需求。
消纳、适调、变革这三种韧性能力与经合组织(OECD,2017)[4]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2019)[5]界定的吸收与应对能力(absorptive coping capacity)、适应性能力(adaptive capacity)、变革性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三种韧性能力基本吻合。按照这一韧性能力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韧性能力沿着挑战—应战—因应变革的逻辑主线,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图谱。消纳能力指向稳定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极端舆论时,能够缓解和规避事件的负面影响,体现为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与对内的调试能力。适应性能力指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国家、社会、教育对象等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变换内容方式的特性,确保其政治、社会与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变革能力则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性,以改革和转型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系统实践措施,“使其不再受冲击或者应激源的干扰”[6],以增强其应对冲击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补充、互为依托,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能力图谱。
Walker[7]等学者提出的“韧性管理”(Resilience Management)概念,认为韧性反映的是系统的适应性能力,这体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中:系统的变化承载能力、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系统的学习和适应力。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在面对外部政治风险的压力下,教育者能够有效地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正确性,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性。教育者需要具有坚定的信仰与理论定力,能够抵御外部政治势力地干扰和控制,以保持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正确导向。在应对政治风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深度互动,这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客观判断。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抵御外部政治势力的影响和诱惑,以保持教育活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三是应对合宜度。教育者需要谨慎处理与外部政治势力的关系,避免因过度接触和交流而引起不必要的风险和问题。通过快速调整应对策略,可以使各方思想在碰撞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四是应对宽容性。政治风险具有双面性,它既增加了思想冲突与思想侵蚀程度,也是不同政治文化与价值倾向交融的过程。教育者需要采取多元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人群,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总之,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具备独立自主、正确选择、谨慎处理和多元包容等能力,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正确性。
内部思想分歧协调能力是管理概念中自组织能力的体现。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调和与处理不同社会圈层或群体之间的思想倾向、立场、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借助来自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分析能力。具体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了解各个群体的价值偏向与关注点。二是沟通能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互动性密切相关,教育者能够有效地引导与维持沟通,尊重并给予切实回应,形成主客体信任模式,从而增强社会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提升社会凝聚力。三是引导能力。教育者能够在综合多种载体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帮助成员提升思想认知,合理地权衡决策的得失,从而化解思想分歧,达成共识。四是团队建设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多主体、多组织等系统性工作的综合性任务,特别是在智能化的趋势下,需要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共同搭建团队合作平台。教育者需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团队的协作效能。总的来说,内部思想分歧的协调能力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能力,需要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相互协同,形成治理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内容、方法、环节、评价机制、实践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这些要素凝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构成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能力的坚实基础。这一韧性的构建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战略,全面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革故鼎新,加快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嵌入所形成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能力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应变中。在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受众的教育水平和接受习惯等,以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现实劳动与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多种多样的图画、歌曲、戏剧等进行思想宣传。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在德、智、体等多方面自我完善与提升,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在互联网出现后,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占领网络思想场域,建立专业性网站,并契合新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精准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8]自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思想资源的借鉴创新,实现内容的更新,通过对多重资源的利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开展价值竞争的能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快速融合,催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新模式、新气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播的精准化、精细化成为新的实践样态,教育过程、教育反馈、教育评价摆脱抽象定性趋向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所形成的沉浸式体验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性转化中实现整体性突破,迸发其在新时代的巨大新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能力是指教育系统在面对时代和社会变革的挑战时,积极主动进行变革,采取创新、转型等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要求,增强抵御冲击的韧性。这种能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能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柱、基本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论来源,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蕴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以革命—建设—改革的叙事转型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变能力来自顶层设计的推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都会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比如推进课程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应用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管理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时代变化及时变革调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能力来源于自身理论地完善。在理论与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借鉴其他人文社科学科以及统计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的研究经验,历时性地利用中西传统思想教育资源,批判地吸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思想信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以及开放性地扩展教育结构、知识体系和传播载体等,在交流与互鉴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理论创新成果。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学者Folke[9]强调了韧性思维在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也逐渐将韧性思维用于研究系统的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10],“从个体对于外部环境的生存适应,到对个体健康成长的关注,韧性思维逐步成为了赋能人幸福成长的基本思维方式”[11]。这种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知识和理性的防御能力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韧性被视为最终要形成的终极韧性,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自我修养上。即在外界思想冲击下,或者在原有价值系统遭遇严重挑战与破坏的情况下,个体仍保持耐受性、抗压性,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和理性思考,站稳政治立场,保有核心价值,从而减弱错误信息和谬误的影响。
知识和理性的防御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调整情绪与意识控制的能力。韧性强的个体应能在面对外界突发变化时控制自身情绪,避免情绪化的行动,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前提。二是主体批判性思维。个体应审慎对待信息,独立思考,不轻易相信一切所见所闻,尤其是来自不可靠来源的信息。具有验证信息来源可信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方查证来确保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三是灵活的思维能力。个体应能从多角度分析和观察问题,不是局限于一域,从而在面对不确定性、解决问题与适应变化的过程中的能够迸发新观点与新视角。四是自我认知能力。个体应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盲点,并积极纠正和避免它们对自我决策的影响,避免人云亦云甚至是极端化。五是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个体应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对世界的关注,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拓展视野和加深理解。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应以出场因由与韧性能力为依托,聚焦现实挑战与面向未来风险,着眼于价值对抗下思想政治教育恢复适应并激活革新的能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韧性提升。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时,教育者不仅要增强其安全性和抗风险性,也需要关注对其系统性的塑造,具体涵盖三个方面:供给链、力量链以及信息链。
一是优化供给链。全网传播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样态,这也是产生思想风险的重要场域。为了应对网络中无孔不入的异质思潮,教育者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供给,提前预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内容,从而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然而,过度增加主流价值的容量会引发资源浪费、注意力不集中与视觉疲倦,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冗余性在“信息牢笼”“过滤气泡”等算法作用下变得更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韧性需要长效化、可持续化地强化主流价值形态,提升应急反应速度。
二是构建力量链。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它所面对的是一层又一层的网络圈层和信息壁垒。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已从传统的上对下转变为全网信息流动,因此风险防控呈现出全局性、跨领域性和连锁性的特点,一条信息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舆论骚动。在此背景下,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长期、持续地增强协同,通过建立价值主体、网络场域、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韧性评估,提升其在突发社会事件中应对的灵活性和反应度,降低回应滞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从容应对危机发生后激增的“弹性需求”。
三是升级信息链。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变为基于网络科学、知识提取、数据分析的教育活动,以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并开展思想引导。信息链升级的核心在于扩大5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基础性信息设施的覆盖范围,实现跨域跨区的信息资源立体协同共享,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估量测评,实现供给的高效率调配,在此基础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与精准思政的应用网络。同时,进一步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普适性与精准性的关系,借助人工智能的精准分析建构大众—社会—政府在思想教育层面的多级协调机制,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时的应对韧性。
从施教者角度看,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风险社会关注实践效果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韧性源自实践的前瞻性带来的经验累进,是风险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本质内核。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守政治立场,承担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目标使命,其韧性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嵌合与反复询证的基础上,是对以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反思与融会贯通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消纳能力体现在根据具体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其内容与方法,其根本的方法论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转化,以习近平新时代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与现实的嵌入与衔接。一是要有理性客观的基础认知。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高度,正确认识中国客观情况的成功经验,运用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品格与思维方法观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以现代治理思维剖析我国的矛盾变化、外部挑战、趋势走向,明确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科学认识当下的基本矛盾与基本国情,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以此为基础输出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内容。二是要有直面矛盾的理论底气。深度剖析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延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两个结合”为导向解决时代的新问题、新矛盾。习近平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突破时代弊病,用新思想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矛盾与思想矛盾。三是要有与时俱进的优化能力。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将理论的落脚点放在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复兴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融入与衔接,扬弃其中的抽象化与技术化的内容,描摹出具有鲜明的思想实践性的内容,以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为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从受教者角度而言,适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涉及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灵活性,包括坚持政治立场、直接处理问题和矛盾、把握时代脉络,同时还需要培养成熟的公民心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引导公民价值观念的形成。这些都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软性支撑,增强其内部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注重建立文化蕴含的价值韧性。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与灵魂,也是其重要的话语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打造中需要培育教育对象的文化品格与力量,注重以文化为导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社会受众的价值认同,增强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建立技术介入的人际韧性。以网络公共场域为切入点,深化文化圈层互动与人际交流对话。互联网是公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最直接载体,其中,主流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目标应包括建设素质优良、活力充沛的虚拟社区,增强教育主体在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采用多种机制提升民众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要注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力量,提高其对舆论风向的预测能力,及时化解网络负面舆论,形成主客体的价值联动,建立共同抵抗歪曲、虚无、极端价值观念的情感联结,塑造以主流价值观为基底的网络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风险的本质是非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导致主流价值被遮蔽,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做出调适变革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韧性作为一个新概念,在顶层设计、系统协调、风险防控能力方面有待完善,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了解韧性建设的潜在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韧性建设。
一是从运行缺陷中生发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过程往往缺乏韧性思维,表达方式过于死板机械,主客体仍然区分明显,多元化模式灵活度不足,并且过于依赖媒介技术而忽略内容系统的自我调节韧性,影响其应对多元思潮冲击以及人工交互挑战的能力。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建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系统需要紧密协作,利用全媒体全方位把握系统的运行规律,实现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思政,构建一个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预测、预判评估和综合分析研判的运行体系。通过运行体系的构建,力求在修复过程中转变应对策略,从应对事故转为适应性学习,变被动补救为主动有机恢复,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能力。
二是整体统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开端运行、中端实施、末端反馈与循环调试的统筹机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力量的生发与存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做强“躯干主体”,做细“神经末梢”,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完善数字化运行、全时空运行,建设通达各个圈层的传播通道,以做细、做强的方式影响个人的“末端神经”。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正是在这种动态的实践中整合理论资源与实践智慧,融入社会其他系统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确证其对社会的特殊作用。
三是以韧性模型构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在顶层设计上,构建韧性安全框架,从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协调机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障与完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加强风险评估与安全性评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系统协调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互为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突破单兵作战的旧方式,以大思政为基本发展格局,强化内容要素的融合效应,发挥各主体之间的联动效应,尤其是在高校,通过部门协同、党建协同、教学课程协同等形成教育合力,完善信息交换传播、线下与网络决策指挥和平台跨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机制,以技术手段创新增进信息资源的互享互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韧性。在风险预防上,建立韧性指标。韧性指标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一大参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是否有效、信息流通是否顺畅、决策应对是否得当等,其焦点更侧重在事先预防方面,即提升风险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充分准备去抵御“非常态状况”的冲击。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顶层设计与实践应用的互嵌,在技术层面上拥有行为工具与主体的支持,从而深入到社会受众的不同层面中去,以保障不同维度内容的精准性,提高其因应演进与适应能力,化解网络社会的风险叠变。